胸痹心痛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10-26 04:19:43

胸痹心痛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探讨分析胸痹心痛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回顾分析11例心源性猝死的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8例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入院48小时内猝死7例(66%)。胸痹心痛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与心脏基础疾患及冠心病的诸多诱发因素相关,积极治疗心脏基础疾患,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护和健康指导,及时去除诱发因素,提高急救技术,可降低猝死发生率,提高成功率。

【关键词】胸痹心痛;心源性猝死;护理

成人心脏原因瞬间死亡称心源性猝死或心脏性猝死。我科自2005-2009年共收治胸痹心痛患者759例,发生心源性猝死11例,其中入院48小时猝死7例。为有效减少胸痹心痛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我们回顾分析了这11例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44-76岁,平均(53±2.6岁)岁。疾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8例,(包括广泛前壁心梗6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1例,下壁和并右室心梗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心电图表现:入院后常规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纤颤4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频发室早3例,均有不同程度ST段压低或太高改变。猝死前正接受心电监护9例,猝死时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6例,心脏停搏2例,心肌电-机械分离3例。

诱况:突然变换猝死1例,院内室外活动时猝死3例,灌肠后在如厕途中猝死1例,心室壁瘤破裂1例,恶心、呕吐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致猝死1例,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猝死1例,无明确原因3例。诊断标准:以心脏骤停为基础,出现症状后1h内未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1]。

2相关因素分析

2.1猝死的原因

各种胸痹心痛均可引起猝死,其中以冠心病多见。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肌电不稳定而产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2]。缺血性心肌病等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因心肌缺血、神经刺激、电解质异常、药物等因素可加重或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心律失常是猝死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65%-85%是由于心室颤动所致[3]。频发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电图表现是猝死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提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明显相关,心力衰竭合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已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4]。对某些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急性广泛前壁心梗,需急诊行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治疗,这是抢救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而等到1周或2周以后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再行PCI治疗时,往往丧失了最佳抢救时机,这时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原因之一。

2.2猝死的诱因

诱发猝死的因素很多,患者精神紧张,活动过度,排便用力,饱餐饱饮,医源性损伤,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容量负荷不足或过重,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不当等因素均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低血钾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其危险程度高低取决于低血钾的程度和心肌缺血的状态。情绪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室颤阈值降低,易发生室颤。过度疲劳、排便用力、饱餐饱饮等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供氧和氧耗失衡,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电不稳定,形成“损伤电流”,易发生室颤而猝死。

3护理对策

3.1提高保健意识,做好健康教育

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健康宣教,与主管医生一同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因、病情、当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可能的诱发因素等,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活动适度,饮食起居应有人陪伴等。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知识,主动配合医护工作,以降低猝死的发生。本组1例67岁的前壁心梗患者,入院后医生和护士就患者病情及注意事项反复进行了告知,但未引起患者及家属的足够重视,在家人陪同下室外活动时猝死于医院病房外,就地心肺复苏未成功。

3.2提高预见能力,及时去除诱因

心内科护士应努力提高预见能力,从患者现阶段的病情,存在的危险因素,考虑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使工作有的放矢。对急性心梗患者护理重点是保持情绪稳定,卧床休息,商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监测心率、心律变化。重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和去除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因素,为患者进行灌肠及胸部体疗等操作时应米切尔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的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病因,力求避免和及时消除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隐患,减少猝死的发生。

3.3加强责任心,严密病情监护

急性期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如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救治,病情往往迅速恶化,难以逆转。为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心内科的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经常巡视、仔细观察患者病情,不可忽视任何细微的病情变化。对高危患者必须施行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样饱和度等全面监护,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

3.4做好急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

心源性猝死时心电图多数为心律失常,其中以室颤多见。除颤成功率高低与除颤时间早晚密切相关。因此,抢救物品和药品的准备工作要随时到位,心内科护士要熟练掌握除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和心肺复苏术,熟悉心肺复苏流程,在确定患者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1例急性心梗PCI术后第一天的患者,因恶心呕吐2次诱发心室颤动,均由特护护士及时发现,并协助医生及时进行电除颤而抢救成功。

3.5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减少纠纷发生

猝死是难以预料的悲剧性事件,因此猝死对患者的家属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心理创伤巨大。护士应给患者家属以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安慰患者家属,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充分理解家属的某些过激言行,尽量缓解家属的痛苦,避免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总之,由于心内科患者本身存在的心脏基础疾患,常伴有猝死的高危因素,加之急性期诱发因素较多,因此猝死的发生率高。积极治疗心脏基础疾患,对高危患者加强病情监护,及时去除诱发因素,提高急救技术,可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邱琳琳,卢建平,刘学庆,心脏性猝死108例相关因素分析和对策[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3):257.

[2] 尹咏梅,郑月来,王利鸣,等. 心脏性猝死115例临床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5):269.

[3] 张来虎,李凯,凌贤才. 心脏性猝死发病现状及其防治动向[J].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66.

[4] 杨静宁,林桂珍,肖玉梅,等. 室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4):216.

上一篇:56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7例后的护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