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求“文质”共生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26 04:13:19

快求“文质”共生的语文课堂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一直以来,围绕教材努力去挖掘可利用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在的语文课堂,重“文”轻“质”有之,重“质”轻“文”也有之。到底“文”与“质”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共生,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小学语文教材“文”与“质”的外化凸显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围绕主题组织单元,它们文笔细腻,文质兼美。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魅力,同时也在不同层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涵养。

(一)重点词句

1.斟词酌句。好的文章总是寥寥数笔就能让人回味无穷。小学课文的语言都很精炼,留给孩子更多的遐想。如,苏教版第九册的《金蝉脱壳》一文,有这样一段描写:“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刻的到来。”

细细研读这个“轻手轻脚”和“躲”,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的害怕蝉看到他,而被他吓跑,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因为脱壳这一刻对作者而言是等待已久的时刻。此处如果换成其他词,显然看不出作者对蝉脱壳的丝毫期待。这就能深刻地折射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教师只有进行点拨,方能实现文质的和谐共生。

2.句句生趣。翻开教材,深深感受到语言的直观形象、趣味横生。语言的生动是基于作者将深刻的哲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辛弃疾的《村居》中描写家里欢乐祥和的景象:“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抓住这个“乐”字,引导孩子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这个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

(二)表现手法多样

现行小学教材中的文本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修辞方法、说明方法等也多处使用。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需要,适时进行必要的拓展练笔。如,对比喻句的拓展运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到这段文字眼前就能浮现出高尔基坐在院中赏花之景,一个简单的比喻句就把父子俩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同时把父子之情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所学的手法进行适当的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谋篇布局

1.结构的完整。现行教材非常关注谋篇布局。如,《烟台的海》一文按“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安排,使文章更具有完整性。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这篇文章结构完整,富有美感,对孩子的模仿练笔大有好处。

2.顺序的变化。我们还是以《烟台的海》为例。课文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四季特点分明,作者却一反常态,而是把冬天的海放在第一个进行浓墨重彩地描述。顺序有变更增添几分海的神韵。这种顺序的变化给孩子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给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3.详略的得当。例如,《秦兵马俑》一文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只介绍了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兵马俑共有6000个左右。”而对其他两个坑只字未提,可见作者惜字如金,却也能把意思表达到位。这就是作者在写作手法上详略得当的高明之处。

4.点面结合。如,《大江保卫战》中有两个特殊的场景:一是大堤抢险,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抢险场面,塑造了是人民子弟兵的群体形象;二是特写镜头黄晓文。他扛麻包、拔铁钉、上大堤,这个典型,再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之本色。课文点面结合,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个体的特写,全面地反映了事情的真相,英雄气概尽收眼底。

(四)文本形象

1.个性鲜明树形象。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来刻画性格,塑造形象。例如,《望月》写了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如:“‘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字里行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聪明、可爱、爱幻想的小男孩的形象。读着这样的句子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充满童趣的童年时代。

2.情节生动话童趣。情节生动是文章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螳螂捕蝉》中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了说服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连续三天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假装打鸟,想引起吴王注意,最终被吴王发现,并且巧妙地运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达到自己的目的。文章故事情节曲折而充满童趣。

二、实现课堂“文”“质”共生策略

(一)读悟结合,实现“文质”共生

1.读句悟情。小学教材美文很多,佳句更是不胜枚举。课堂上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美词佳句用心去读、用情去悟,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想。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有这样一组感人的排比句:“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它把阿炳的苦难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惜双目失明的阿炳面对他身边的一切美好景象却永远看不见了,只能用琴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抗争。此情此景,如果只是一读了之而不加回味、感悟,即使读得再美、再动情,又怎么能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面对鲜活句子,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句悟情悟神。只有读得深,才能悟得真,才能在内心感受阿炳的艰难和不易,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句子和感情的“文质”共生。

2.由点到面,辐射阅读。“辐射阅读”即学习一篇课文,还要把同类的文章一起通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学生对洪教头的为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林冲的为人则通过与洪教头的对比加以展示在读者面前。有了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勾勒以及写作方法上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荐孩子阅读原著《水浒传》,了解更多的人物及事件,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触类旁通。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此为基点,适当拓展,方能使知识更加系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实现文质的共生。

3.关注音韵。教材的选文,大都语句相互对应,讲究押韵,用上一些叠音词、拟声词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体会到语言的格调与韵味。朱光潜先生曾经谈到自己读文章时的感受:“我读那些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时,周身肌肉仿佛在做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受。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肌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例如,《灰椋鸟》一文有这样一句:“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一高一低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使得眼前的鸟儿来去自由的画面更为清晰。感叹号的运用以及“哇”地惊叹不得不让人投去艳羡的目光。是啊,鸟儿是快乐的,它是我们的朋友,人鸟合一的场景令人欣慰。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朗读,领会当时鸟儿归林的场面,同时配以归林时视频,就会给孩子更加直观的感受,实现了文质的共生。

(二)悟事明理,实现“文质”共生

1.主题单一。不少文本都是通过集中地描写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简洁地说明某一个道理,把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集中提炼、安排。如,《最大的麦穗》一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看了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结果走到头手里却空空。从弟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便可以看出他们终究会是两手空空的。而他们的心理要通过孩子的悉心朗读才能悟出。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句子,还要引导孩子关注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也就是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通过事情明白道理的“文质”共生。

2.思想健康。正面教育是小学语文课本的基本意旨。但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方法。语文课通过对文章的读写,使学生间接、无意识地受到思想的熏陶与感染。小学语文课文的思想表达含蓄委婉,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科学思想教育的主题,另一方面凭借鲜明的艺术形象积极诱导少年儿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读写结合,实现“文质”共生

1.借助文本主旨,寻找练笔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通过美读去感悟文本,还要在适当之处引导学生练笔,真正实现读写结合的目的。笔者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这样引导:文中借助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唱歌谣等事情,使长大后的“我”充满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品读完课文,笔者在结尾设计如下练笔:

三·八节来临之际,妈妈:我想对你说 。

在品读课文后,孩子们了解了童年的孙友田是幸福的,虽然日子不富裕,但是他在母亲的陪伴下却很快乐。此练笔的设计让学生们有感而发。读写结合,实现了文质的再度交融。

2.运用迁移,巧设练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脱离了生活的文章是不真实的,更谈不上是文质兼美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来源于生活中的课文。如《金蝉脱壳》一文有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空气十分新鲜,我向菜园跑去……我发现了……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此段描写是小作者的生活所见,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能够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留下了写作的素材。此处安排孩子回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练笔,如:蚂蚁搬家、燕子筑巢、蜻蜓点水等,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必须致力于文质共生,才能达成课堂最高效。

(四)悟情悟境,实现“文质”共生

字词有温度,透过文字背后,读出句子的画面,此乃读书的至高境界。例如,《大江保卫战》有这样一句:“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刮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子弟兵心系群众,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教学时,不少教师会把1998年的抢险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形成了视觉上的冲击,达到创设情境之功效。文字的感染加上画面的熏陶使得子弟兵的群体形象栩栩如生。“文质”兼融,使得课堂更具活力。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有效的时间里把文本的“文”与“质”做到兼融共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教师把教材的“文”“质”品析到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质”共生。

上一篇: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政治)分析及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