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好“接力棒”,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间:2022-10-26 03:28:54

接好“接力棒”,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一说,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了兴趣说。他提出学生应该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教学内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浪费他们的时间。这种学习就像俗话说的,“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根本没有效果。这种观念甚至比昆体良早几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做了一些思索和尝试。

第一棒: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背景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的感情有潜移功能,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则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兴趣。

要想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必须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挫伤,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在课堂上,当学生敢问而又问得不当,敢说而又说得不对时,如果不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正确对待,相反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指责、歧视,那就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刺伤,就有可能由积极变为消极,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棒:设计好课堂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数学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这种生硬呆板的授课,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厌倦疲劳。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切入课题的问题。教师对课堂切入点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形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以故事、幽默为引线,设置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棒:引入数学游戏,唤醒久违的童趣

记得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北京举行的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上曾为青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写的是“数学好玩”四个字,正是这四个字促进了陈老终成一代数学大师。但现实是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是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而不是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数学。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加点“味精”,教学内容尊重“孩子文化”,要有点“童心”,“童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数学,达到“数学好玩”的这种境界。

第四棒: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魅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已知ab=1,求代数式: + 的值。学生一般是用通分的方法,在分析本题的条件特点后解法如下: 原式= + = + =1.又如解方程 + =7, · =12.笔者采用如下解法: + =7,且 · =12, , 是一元二次方程 y2-7y+12=0的两个根,这里y1=3、y2=4, =3或 =4,从而解出x的值。

第五棒:精心设置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查尔斯·狄嘉默说: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致艺术的地方。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新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诸环节的落实情况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中紧扣教材,精心设计合理新颖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获得知识的较好方法之一。

第六棒:指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是坎坷的,甚至经历过多次失败。尽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现真理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学生发现那些在科学上早已被发现的东西的时候,他是像第一次发现者那样去推理的。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仅仅是灌输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剪辑一些发现者的经历,让学生重复再现,其结果是学生好像自己发现结论那样兴奋。

第七棒:采用积极的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目前使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图象法、讲解法、自学辅导法、读议讲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诱导教学法、探究法、数形结合教学法等等。要求做到灵活运用,即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

第八棒: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对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思维十分依赖动作,我们必须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发展学习兴趣。

上一篇:关于英语学困生教学策略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教师在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调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