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26 02:24:32

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应运而生。目前中部地区由于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上的限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文章通过对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探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06年9月,随着《“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的重要领域之一。公共文化服务本质上是政府为了满足公民文化上的需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须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中部地区由于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相似性,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东西部文化建设的过渡和枢纽地段,因而对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首先,阅读大量理论文献对公共文化服务有初步的理解。其次,进行实地调查。我们选取了马鞍山市全体市民作为被访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等一系列工作。再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此次调查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回收50份,有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率84%;同时与10位当地市民进行交流,记录每一位市民回答的内容,并且进行初步归纳整合。最后,得出调查结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以条目的形式形成论文的研究问题及对策。

(三)研究意义

2011年6月,马鞍山市成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采取资源一体化、活动多样化、服务均等化、评价群众化等多种文化服务形式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体现了基本的民生诉求,推动了当地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发展,并进一步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发展。马鞍山市作为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代表地区,为安徽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教训、提供示范和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充分发挥马鞍山市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条件和优势,总结马鞍山市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经调查过后得出的对策,对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二、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全面建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马鞍山市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之后,市内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馆、文化站、体育馆、县农家书屋等硬件设施全面建成,为当地市民提供优越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见表1。马鞍山市积极构建“15分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圈,通过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相互配合和衔接,使当地群众快速便捷地享用公共文化设施。经调查发现,95%的市民认为在15分钟之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且在每个公交站牌附近,均设有公共自行车的停靠点,不仅为市民低碳出行、休闲健身提供方便,也为当地市民到达最近的公共文化设施创造了快捷与便利,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地享用公共文化设施,便于公民参与各项公共文化活动。迄今,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实现城乡、街道、社区、广场全覆盖。各类设施的质量均达到全省领先,国内一流水平,在全省内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指导效应。

(二)初步建成文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马鞍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工作,不仅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而且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网络化服务意识。马鞍山市政府全面整合各类文化单位、文化机构的信息资源,全面建立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马鞍山市以文化馆网站为基础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市县区内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文化资源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之余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修养。

(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多样化

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遵循了文化服务项目的分类设计,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果,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根据调查发现,周一至周五白天,来社区、广场活动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喜欢跳舞、下棋、看演出,城市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公园为他们提供场地;到了晚上,这些活动中心又成了上班族休闲娱乐的场所,他们更爱打球、健身,使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起来。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的文化惠民活动,也逐渐走向基层、走入社会的特殊群体。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秉承“均等性”的原则,不仅满足当地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也通过开展免费公益电影、下乡送电影、送演出下工地等活动,关注低收入群体的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均衡发展。经调查,自2012年起,马鞍山市开始举办首届农民工才艺展示大赛,社会弱势群体开始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同年,马鞍山市图书馆开始设立盲人阅读区,当地少数盲人可以阅读盲人读物,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福利。

大型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也是马鞍山市的一大特色。如表2所示,马鞍山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型文化的民俗化演出和展览,文化发展更加“接地气”,为广大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当中去。

(四)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主体群众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需要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做出客观评价。马鞍山市政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以群众需求为核心,以群众监督为手段,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群众化,形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氛围。马鞍山市积极征求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方面的意见,并将各方意见收集起来反馈给政府文化部门,通过公开、透明的反馈机制,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活动群众享受、群众评价。

三、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期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马鞍山市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活动也是政府专职人员直接监管。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管,只注重其公共性,同时也忽视了在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性。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柱力量,同时也要依靠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和辅助才能更加完善。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等社会力量相脱节,政府应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队伍中来,使公益性文化得到社会化发展。

(二)公共文化投入比重低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载,截至2013年,政府对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绝对数值在持续增加,但是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很低。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对公共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左右。 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出现同样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维护不善、公共文化资源更新缓慢、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够丰富,资金上的缺口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马鞍山市自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截止2014年全市共建成518个农家书屋,共计约103.6万册图书,平均每个人拥有0.75本图书,低于国际人均拥有图书2册的标准。由此看来,马鞍山市应通过财政的投入持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与品种,形成良好的文化规模效益。

(三)公民缺乏关注度和主动参与意识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家本位不可缺失,但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研究过程中,公众主位同样重要。据实地访谈得出,在马鞍市内的图书馆,很多市民只知道当地本科、专科院校内的图书馆,而很少人知道除校属图书馆以外的公共图书馆。问卷显示,93.8%市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除学生、志愿者等以外相当一部分市民缺失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这一方面表明当地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公众对公共文化的响应程度不够。对于马鞍山等一些中部城市而言,如果群众主观上对公共文化缺乏关注和热情,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只停留在机械地享受公共文化权利上,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就不会得到动态的发展,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用也将大打折扣。

(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低

当今政府推崇“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模式,在准确定位政府规模的同时,发展社会组织。“小政府”即要求政府将一部分经济事务、社会事务交给社会团体、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去办,而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因此,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辅助和补充政府提供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未来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调查结果显示,98%的马鞍山市市民认为该市没有引入社会组织管理公共文化事务,仅仅是一些松散的志愿者团体偶尔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文化类社会组织依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巨大缺口。由于这些组织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组织成熟度低,发展不完善,也和国内其他县市一样出现了松散性、无组织性的一面,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需多元化

基于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中部地区应打破政府统包统管的局面,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此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生力量。企业强大的运营和管理能力,使得其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中具有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经验等资源优势。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则有助于政府职能的收缩,促进政府顺利转型。社区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突出作用。社区内部人员地缘关系密切,更有利于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凝聚力和同心力。多元互补的服务供给主体,也易形成新兴的公共服务文化:价值、伦理和改革。因此,马鞍山市需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占总支出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入水平只有0.4%左右,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的一倍多。由于文化财政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营养不良”。经调查问卷计算得出,92.6%的市民认为马鞍山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少资金投入,因而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缓解财政压力,使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具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也应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分配,设置专项预算标准,使各项文化经费合理、高效使用。最后,在资金投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对公共文化设施、质量、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估。中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可以依据政府绩效考核的模式,从专业评估和社会评估入手。专业评估包括绩效评估、效益评估。绩效评估就是,对于中部城市而言,每年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标准,要求数量和质量上的双赢;效益评估就是看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取得了外部的正效益,不劳民伤财、不损害环境,避免寻租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对于社会评估,就需要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言献策,当地政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开通公共文化服务热线、社交网络互动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以便对以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改进和规划。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策划

首先,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自由获取信息提供方便,人民可以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中部地区城市已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使文化信息资源在市民之间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共享;其次,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带动更多的群众进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例如城市义工团的设立,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家人投入当地的公共文化建设中来,起到了良好的口碑宣传效益;最后,通过当地媒体,如报刊、杂志、广播等形式,搭建信息交流和新闻宣传平台,争取社会和公众更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提升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开展,归根到底要调动起公众的参与热情。政府要创造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保证每个公民的意见都能有效地表达,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建立畅通的参与渠道,参与环节要注重过程的公平。采用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使每个公民都能提出意见,畅所欲言。其次,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以前监督的主体通常是政府。社会组织的出现,其功能在于使政府的强制最小化。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监督的有效性,应该广泛引入社会组织、公民、舆论媒体的监督,并将监督的结果反馈给相关方,以督促其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共同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改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佚名.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N].安徽日报,2014-11-25.

[3]张哲.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6.

[4]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1.

[5]张帆.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6]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01).

[7]王军辉.关于在我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看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8]Kenneth Kemaghan. The emerging public service culture: values,ethics, and reforms[J].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37,No.4.

[9]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10]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会纵横,2007(02).

[11]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1).

[12](美)罗伯特・A・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M].东方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论地勘行业财会工作的职能转变 下一篇:中印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