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标准下调

时间:2022-10-26 01:59:09

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标准下调

4月中旬,政府出台了针对玉米深加工的新一轮调控政策。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下调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标准。二是提高部分玉米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将玉米浆、玉米皮、玉米纤维和玉米蛋白粉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税率由13%提高至17%。实际上再往前追溯一点,去年10月份,政府就发文恢复征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用于调配车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消费税。

显然,政府降低玉米深加工产品的补贴水平,减少对玉米深加工的税收优惠,目的是为了抑制玉米深加工产能,从而减少玉米深加工消费。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降低燃料乙醇补贴标准,从2009年算起,政府已经连续4年调低燃料乙醇补贴标准。燃料乙醇补贴从2009年的2056元/吨下调到如今的500元/吨,降幅达76%。

燃料乙醇补贴政策始于2004年。政策出台的初衷有两个:一是为了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二是为了拉动玉米消费、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但是世易时移,两个初衷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燃料乙醇的生产并不能节约能源,反而浪费能源。燃料乙醇燃烧的时候虽然不产生污染,但是燃料乙醇生产过程却会破坏环境。而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连年上涨,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奶价格猛涨,政府调控目标开始转向抑制玉米需求。毕竟,在“人车争粮”面前,政府首先要保证的是前者的需求。这样的话,逐步降低乃至最终取消燃料乙醇补贴将是大势所趋了。但是由于当前政府只是降低而没有取消补贴,生产燃料乙醇还是有利可图的。既然短期内降低补贴对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没有影响,那么短期内自然对玉米的价格影响也不大。因此,即使限制燃料乙醇的生产,也不能有效阻止玉米价格的上涨。

由于燃料乙醇生产本身并不盈利,因此只要政府停止了补贴,燃料乙醇的生产就断了奶,必然无法活下去。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其他玉米深加工需求。不依赖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而生存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本身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虽然这部分需求客观上拉动了玉米的价格,对食品价格上涨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食品需求是一种需求,深加工产品也是一种需求,特别是许多深加工产品还是用于医疗的目的,很难说,哪种需求更应摆到优先的位置。压制玉米深加工固然有利于控制食品价格,但却导致深加工产品价格上涨,损害了深加工产品消费者,这是不公平的。政府的最佳做法是既不要用各种优惠政策补贴玉米深加工,也不要动用行政手段去强行压制,而是让市场去选择。

上一篇:名词立法专家谈 下一篇:私募债发行利率不超银行贷款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