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10-26 12:55:41

【摘要】(一)我国现阶段有关的证据规定。 《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是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立法,总体上来讲,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相...

略论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完善

摘 要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当事人 收集证据 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F72 文献标识码:A

证据裁判主义是现代民事诉讼的主要特征之一,依据证据进行审判是近代司法制度的根本原则 ,所以说在整个民事诉讼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当事人作为民事诉讼活动主要参与者,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已经确认了其举证责任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证据的收集问题关注度不够,现行民事诉讼相关证据规定在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并赋予当事人所谓的收集证据的权利的同时,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和程序,也无相关的配套制度,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形同虚设。证据收集作为民事审判的前提和基础,其现状不论在立法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令人担忧的。

一、我国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一)我国现阶段有关的证据规定。

《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是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立法,总体上来讲,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相关立法规定经历了法官主导到当事人主导的过程,这是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逐步过渡到当事人主义相适应的。《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当事人有权收集、提供证据”。第64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在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证据收集制度是以当事人收集为主,法院调查收集为辅。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时限、证据交换等作了详细规定,也对“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以及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二)评析相关的证据规定。

“国家对一种权利体系所承担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法律形式对这种权利体系予以确认;二是保障法律化的权利充分而有序地实现” 。对现有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行为分析不难发现,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人收集证据的权利,仅仅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过于笼统,未就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具体措施、手段以及如何排除证据收集过程中的障碍等作出具体规定,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这就使得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表面化、抽象化,调查收集证据困难重重。 “没有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方法手段加以明确的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实践中当某些证据处于当事人或者是第三人手中时,他们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据规定》第3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这一款的规定可以认为是补救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具体权利保障的缺失,是一种救济手段。但是对于是否决定调取证据法官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据统计法院决定调取证据的情况很少。由于缺乏收集证据的具体的手段、方法、强制措施等程序性保障,当事人很难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证据,这显然是立法的重大缺失。

二、 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必要性

(一)保证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需要。

当事人是现代民事诉讼程序主体,其收集证据的权利理应得到保障。为了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判决,当事人必须确定争论的焦点,并且围绕焦点进行举证、质证和展开辩论,这些都是当事人参加诉讼的主要方式,也构成了程序的主要内容。而收集证据活动是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辩论的前提和基础,收集不到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其他活动无从实现,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正是与讼争案件及其裁判结果具有利害关系的冲突双方的诉讼行为和诉讼活动才'推进了诉讼程序的不断进行 ”。赋予当事人证据收集权,使其在制度保障下充分收集证据资料,才能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使当事人双方在诉讼中有效地攻击和防御,真正实现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二)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的实现。

公正是诉讼的灵魂和生命,诉讼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的最重要标准是案件事实的真实再现,案件真实的再现是通过当事人收集证据和法官正确认定来实现的。“当事人利用法律直接规定的收集证据的手段,通过与对方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用其他方法不能得到的证据材料,从而使案件事实更加充分的暴露。” 在诉讼的过程中,当事人利用法律赋予的手段收集到诉讼需要的证据,了解到有关的对方有关的事实、证据材料,并且通过双方的互相交流到达实质上的平等,防止庭审中的偷袭,能使案件的真实最大限度的呈现,法官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的裁判,更能体现案件的客观真实,更接近客观公正。收集证据权利的保障是当事人对程序有了实质上的参与,判决的结果不仅来自法官的判断,更来自当事人的努力。

(三)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诉讼效率就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以最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最大的利用诉讼资源,做出公正的裁判“在民事诉讼中,经济主体将纠纷的解决视为交易关系的延续,其目的是通过法院使自己的合法正当利益尽快地回归,使之更好的投入市场领域,获取效益。” 。追求案件的公正裁判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案件裁判的效率,否则同样达不到预期的社会目的。当事人是民事诉讼的程序性主体,拥有证明案件真实性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他们对推动诉讼的进行有很大积极性,对于纠纷的解决具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完善的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能缩短民事诉讼证明过程所需的时间,在“发现真实”的根本目的下,提高诉讼效率。

三、 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的立法构想

关于收集证据制度的立法构想是一项内容复杂,系统性很强的工程,本文中笔者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构思。

(一)完善证据披露规则,增设询问笔录制度和质问书制度。

“证据披露规则是规定证据披露主体、方式、时限及其后果的程序与制度的总称。”[7]证据披露是指立法上明确规定或者是授权法院依职权决定当事人及其它诉讼外第三人进行证据披露或以特定的证明方式协助证据披露的一种特定诉讼活动。证据披露是当事人获取证据信息,保障当事人收集到充分、准确的证明案件事实,支持诉讼主张的证据的必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的规定,应当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证据披露规则,主要表现在规定了举证时限和举证失权制度,以及证据交换制度等。但是,其规定不足以充分保证当事人获得案件证据材料,借鉴国外对此的相关规定,本人建议增设询问笔录制度和质问书制度。询问笔录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互相询问对方的事实主张和证据材料,交流案件的相关情况,并且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整理问题,确定争论的焦点。质问书制度是指为了补充询问笔录的不足,双方在相互进行询问的基础上,一方当事人可采用书面质问书的形式,就询问笔录后仍存在的疑点及遗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向对方当事人进行调查的制度。当事人一方可直接向对方送达质问书,但须在法院备案,以便法院根据法律规定控制当事人所提问题的数量。

(二)推行调查令制度。

调查令制度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有关单位或者是案外第三人获取其掌握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遭受拒绝时,依法向法院申请向有关单位或者是案外人发出的强制提供证据的文书的制度,类似国外的文书提出命令。当事人向有关单位或者是案外第三人收集证据受到拒绝后,法院就应该签发调查令,调查令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有关单位和个人碍于公权力的强制性会依法提供有关案件情况证明的证据材料。为了保证调查令制度的有效执行,应当从法律上对调查令制度作出具体的设计和规定,明确调查令的申请主体和条件、审核和签发的程序、取证的要求、违反调查令制度的法律后果等,完善调查令制度的配套措施。

(三)完善证人出庭保障机制。

包括明确界定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的范围,防止证人以“特殊情况”为借,拒不出庭作证。设立证人强制出庭义务,对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按妨碍民事诉讼论处,视情节给予训诫、拘传、罚款、拘留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设立强制出庭义务的前提下,也应对证人的正当利益予以保护,确保证人不因出庭作证遭受经济损失,保障证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对诉讼参与人或者第三人非法阻碍证人出庭作证或威胁证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律应当规定制裁措施。建立证人保护制度,明确保护机关,细化保护的程序和措施,严厉打击报复伤害证人及其近亲属的行为。明确规定证人的拒证特权,与案件当事人具有特定的亲属和职务关系的证人,可以拒绝出庭作证。

综上所述,证据的收集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基础,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对与实现诉讼公平,提高诉讼效率,减少累诉具有重要的意义。证据披露规则、调查令制度、证人证言收集制度是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几个方面,而民事诉讼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制度措施的进一步支持。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注释:

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

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1.

王春.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程序保障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陈响荣,杨央平,蒋南成,李刚.诉讼效益与证明要求-论在民事诉讼中应确立高度盖然性原则.法学研究.1995(5) .

刘善眷,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讲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谈国外公务员治理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下一篇:基准刑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