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农村供水保障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6 12:26:21

水利局农村供水保障调研报告

农村的基础在农业,农业的命脉在水利,怎样处理好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如何把握好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水利工作的方向、重点和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水利工作的实际,就如何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谈几点体会。

一、围绕“一个主题”:夯实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之滨,素有“山拥千嶂,江环九派”之称,既得益于水,又忧患于水,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既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人民的不懈奋斗,特别是经过`98大水以来的大投入、大建设,水利的“家底”更加厚实,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今天,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水利部门负有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水利工作者理应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紧紧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调整思路、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建设一批放心工程、效益工程、惠民工程,以更加夯实的水利基础服务和保障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

二、建设“五项工程”:把握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方向性的工作目标,既是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关键是要求真务实,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就我市水利而言,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谋划,明确“五项工程”的建设目标。

1、平安工程。防洪减灾始终是我市水利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通过加快堤防工程建设步伐,除险加固现有527座病险水库,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通过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和中小河道治理,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通过加快防灾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强化水库山塘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通过处理好涉水突发事件,及时调处重大水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稳粮工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复、建设、改造、提高;通过实施“百库除险、千渠疏浚、万塘整治”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做好湖区中型机电排灌泵站17座总站62座分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以柘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的灌区改造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小山塘、小水库、小堤防、小泵站、小机井和小灌区等农村水利“六小”工程建设;持续抓好灌区末级渠道等田间工程维修配套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用水效率。广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园田化建设,建设一批高产稳产农田。

3、健康工程。饮水安全和水利血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在成功解决了农村20余万人口饮水困难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氟砷超标、血吸虫疫区的农民及水库库区移民和农民呼声强烈的安全饮水问题,使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用上卫生、安全、便捷的自来水。同时把水利建设与血防灭螺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抓好都昌县大港灌区和星子县饶家山等15个灌渠的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在治理中要坚持“两个结合”,即结合农村饮水和渠道改造等项目,搞好沟渠硬化、涵闸改造;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大、中河流综合治理,以有效控制钉螺扩散,努力加快近期规划内的108条(座)河流(湖泊、堤防)及37座中小型灌区水利血防工程项目的实施。

4、生态工程。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村容整洁的要求,按照“河里留住水,坡面留住土,山上留住树”的思想愿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巩固推进我市“农发”水土保持和鄱阳湖区重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精品,强示范,突出抓好精品小流域的建设。同时,把水土保持与农村“六改”(改房、改栏、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饮用水源地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农民脱贫致富等有机结合起来,创建生态型清洁流域、生态秀美家园,达到维护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多项目的。

5、产业工程。在水利经营管理工作中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资本运作理念、生态文明理念、立体开发理念,在水土资源和行业优势上着力,在农村发展格局上拓宽空间,在招商引资上加大力度,以中小水电业、城镇供水业、水利旅游业和水利渔业、种养业和水保经济林的大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使水利产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实现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经济水利和旅游水利的根本性转变。

三、破解“三大难题”:创新水利服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应当看到,当前的农村正站在新一轮大变革的门槛上。取消农业税后,催生一种“倒逼”态势,把农村水利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大大提前。“农村水利怎么组织?”、“钱从哪里来?”、“机制如何运转?”等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推进农村水利体制机制的变革是当务之急。

1、转变组织形式,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发挥规划统筹指导作用,逐步实现工程建设由以前的“应急型”、“零散型”建设向依托规划科学建设转变。由于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因此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有机结合、统筹考虑,精心编制好国家投入项目规划、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水利规划,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标准,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科学有效地开展。二是调整水利投资走向,逐步实现水利投资由过去的“普遍支持”、“零星投资”向“重点支持”、“规模投资”转变,切实提高水利资金的规模效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对各部门涉水资金,“项目打包”、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重点向示范村建设倾斜,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由点及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强化管理民主意识,逐步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由政府管理为主向农民自主管理为主转变。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的方式,以财政补助为引导,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和基层水管单位为载体,继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农民的劳动积累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2、培育建设主体,破解投入难题。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投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广开投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机制。一是坚持政府引导。通过政府投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种子”资金引发乘数效应。二是坚持群众发动。严格执行“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在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民主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投资建设。三是坚持民营趋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开民营水利建设权,积极引进外资投入水利行业,通过政策组合,市场引导,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让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支持水利。

3、变革体制机制,破解管理难题。一是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建立适宜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二是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度。调动和引导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水利管理的主人、投入的主体和建设的主力。三是积极动员组织受益农民自愿投入对工程进行建设和维护,使工程建设和管理逐步进入良性轨道。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乡镇供水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四是加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不断加强基层乡镇水管站建设,大力发展抗旱服务队的建设,加大水利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公益与经营相分离、综合和专业相结合、科技和指导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上一篇:农村自来水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农村水利建设新跨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