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10-26 12:21:09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伴随国家16号、24号等一系列关于辅导员文件的出台,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推行辅导员管理体制。从工作内容和性质方面来讲,与辅导员数量的增长速度相比,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

本文从分析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管理方面、辅导员发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等方面困境,提出完善辅导员制度、加强辅导员培训、构建辅导员交流平台等建议,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

所谓辅导员职业化,就是辅导员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辅导员专业化指根据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辅导员队伍,通过专业的学习与实践锻炼,使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从而不断提高从业能力,科学地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所从事的学生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

从辅导员数量的增长和社会认可上来看,辅导员的职业化已逐步得以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实现为专业化奠定了基础,专业化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随之带来的学生生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层次、个体差异、心理等诸多新问题,导致在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学习指导等方面的新压力也突显出来。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辅导员能否实现专业化,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额外的工作任务影响辅导员专业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院与二级学院、系(部)的管理体制,辅导员除完成学院布置的工作外还须做好二级学院分派的任务。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辅导员除负责学院规定的学生管理任务外,还承担兼职教务秘书、院宿管部门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成教、函授或其他工作。繁杂芜杂、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将使其身心疲惫、工作效率低,从而极大的挫伤工作积极性。工作任务的加重、工作重心的偏移无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二)辅导员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根据辅导员管理有关文件精神,辅导员属于教师和行政干部双重身份,从而确定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是专业教师或行政干部,也就是辅导员只是一个过渡,不能是终身从事的职业,最终的发展都是要放弃所做的学生工作,从事专职教师或行政管理工作。然而,辅导员属于兼职教师,上课的工作量一般是有限制的,因而辅导员上课的课时量无法与专职教师相比。辅导员不属于任何教研室,在教师“老带新”结对子、教研活动、教师技能竞赛等有关师资培养和技能训练中一般都没有提升机会,所以辅导员在专职教师能力培养方面也不及其它专职教师。在行政岗位上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也都非常有限。因此,辅导员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中出现了矛盾。

(三)现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辅导员队伍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新旧思想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各种思潮涌动。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内容广博,含涉于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生态、道德伦理等方面。辅导员大多都比较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希望通过努力获得高档次生活,然而年轻教师因工龄短,职称不高,收入一般处于平均线下。在多元社会思想的冲击下,一些人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工作中缺乏责任感、热情和奉献精神,急于转岗,这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落实辅导员制度,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级各类高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辅导员管理制度后,辅导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辅导员岗位也随之被设置为独立的岗位,有了明确的工作范畴,这有助于辅导员专业化的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国家教育部特制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引领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成为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应进一步落实该标准及相关辅导员制度,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了辅导员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培训计划,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并对培训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了辅导员国培、省培计划,许多高校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辅导员能力的校本培训,从而提升了辅导员个体和整体素质。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颁布后还应根据标准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新方法,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应用。

(三)构建辅导员交流平台,促进相互交流学习

近年来,全国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辅导员交流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10期,有效加强了辅导员跨区域、跨学校的交流。通过交流,使辅导员有机会学习到了对方省、市,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先进经验,有效促进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应构建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论坛、网络交流平台,加强辅导员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工作和自身成长需要,辅导员应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安心本职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接收新理念,不断学习新方法,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学生工作中寻找乐趣、动力,主动积极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学校、家长、社会信任的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

上一篇:故意毁坏他人彩票如何处理 下一篇:“微课”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