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头青结“粮”缘

时间:2022-10-26 11:49:24

出生于1976年的吴江鹏,18岁闯荡“江湖”,人生几经起伏,从一文不名的愣头青,到拥有上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创业路?

古人说“三十而立”,吴江鹏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句古话。2006年,他整整30岁。这年年底,他一手创办的家珍面粉厂步入正常的运营轨道。当记者问及创业故事时,他说:“创业时受的苦,现在说起来真有点心酸啊!”

失败后的坚持

1995年,18岁的吴江鹏从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被分回了家乡,在陕西省大荔县韦林乡土产公司工作。参加工作不久便对“安逸”的铁饭碗产生了厌倦。于是,他辞职下海,开始跟着别人贩粮食。起初的贩粮之苦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坐在一旁的他舅舅告诉记者,1998年冬天,他押着一车粮食过秦岭商洛段的牛背梁时,天突然下起了雪。当时,车上的粮食太多,路滑难行,只能用牵引车拖着翻山。那是怎样的路啊!一边是陡峭的山峰,另一边是万丈深渊,海拔2000多米的山顶,风雪交加,令人窒息。20出头的他,硬是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牛劲,硬忍着把粮车送下了山。

贩粮食挣了一些钱之后,不安于现状的他,又想着要鼓捣点别的生意,用他的话说,每当贩粮食挣个一二十万,心里就不安分,老想着要挣点大钱。也许他这辈子可能就注定和粮食有缘,一干别的就赔钱,赔钱后再去贩粮食,一直在这样的怪圈里徘徊着。

那一年,他将几年辛苦挣的四五十万积蓄作投资,又借了乡亲们的部分款,一次性包了一千亩的黄河滩地。谁料,老天偏偏不助他,种地的那两年天大旱,再加上棉花卖不上价。几十万元的投资,赔的血本无归。

儿子赔了,母亲一直不离左右的陪着他。那1000亩干旱龟裂的地,像一个个锐利的爪子,抓挠着吴江鹏的心。天灾躲不过,可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天爷对自己那么不公平?他付出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代价却如此惨重!站在茫茫的黄河滩上,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土地却没有回报,这个倔强的西北汉子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抱着母亲放声大哭……

抓住了好商机

对于所有创业者来说,成功与失败总是交替降临的。关键是在失败后如何总结与坚持,去迎接新的挑战并获得更大成功。

在失败中他选择了坚持,坚持便有转机。

2003年,陕西省华阴市和华县发生了洪涝灾害,这场洪水拯救了吴江鹏。当初贩粮食时,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收购玉米,并将玉米生意做出了省,其中包括卖给河南某酒精厂做加工原料。

凭着多年贩玉米的经验,他敏锐的感觉到这次洪水,也许是他打翻身之仗的最佳商机。当时是夏季,洪水浸泡了许多农民储藏在家中的玉米,这些玉米成了农民的心病,眼看堆着一天天腐烂,却一直没有人来收。

吴江鹏决定冒着风险去收。第一次他只收购了10吨,因为担心损害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誉,他没有将玉米直接卖给河南的酒精厂。而是先将玉米拉回家,晒干后才出手。正如他原先所料想的那样,当时因为洪涝灾害,使得酒精厂原料紧缺,他的这些玉米正好解了酒精厂的燃眉之急。厂家表示,这些玉米不会影响酒精的质量,只会对酒精的产量有一定影响,愿意大量收购。厂家的表态让吴江鹏彻底放心了,他知道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于是,他开始雇人大量收购华阴和华县的玉米,当地老百姓看着本来已经要烂在家里的玉米现在竟有人收购,都非常感激,并且以每公斤0.1元钱的低价卖给了他,河南的厂家又以每公斤1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些玉米。

这一次,他收购的玉米有三百多万公斤。货款源源不断的打来,父母几天几夜不合眼的帮他装车、入账,十天的时间,所有的玉米都卖完了。这一次,他净赚了数百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仅还清了所有的欠款,而且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起了面粉厂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2003年10月,他开始筹备自己的面粉加工厂。之前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让他明白,自己注定是要和粮食打交道的。太多的失败让他学会了给自己留好退路,以便更稳妥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连续种两年的棉花赔本,让他清醒的看到,陕西关中腹地的大荔县经济作物市场已经饱和,再做这方面的生意已经没有市场。而这个昔日的产粮大县,由于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造成了粮食产量的空缺,已经从产粮大县转变成了销粮大县,他想做的,就是弥补销粮空缺。

他初期投资四五十万元,在陕西省大荔县紫阳村建成一个小型的面粉加工厂,当时的日产面粉量仅为30吨。由于一直严把质量关,面粉在群众中获得了口碑,产生的辐射效应让他的面粉供不应求,每天都有许多排队的货车上演“面粉争夺战”。看到这一点,他果断的决定,扩大面粉厂的规模!

2006年10月底,他开始扩建面粉厂的厂房,建起了一栋五层的生产车间,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面粉加工设备。说到这里时,吴江鹏感慨到:“后来能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幸好有国家的支持。”因为扩建后的面粉厂日产量和年产量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所以农业发展银行给他贷了上千万的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现在的家珍面粉厂,固定资产达到2000万,流动资产有2000多万,日产面粉量200吨,厂内有职工80多人,走上了正规的经营轨道。

企业发展后,在市场摔打多年的吴江鹏很清醒。他说:“我知道我做的这个行业是一个已经基本饱和的产业,走的又是低端市场,所以只有在老百姓中赢得口碑,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他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使产品质量得以稳步提升,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更大的创业计划

这个建在村庄里的面粉厂,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最好典范。它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农民当地就业的问题,还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当时他为方便运输而修的路,现在成了村里的致富路,外地果商可直达地头收购各种瓜果,大大方便了客商。

同时,面粉厂规模扩大,也给乡亲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吴江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一位在厂里干活的农民,相当于无风险的投资了20亩地。厂里的一般工人月工资1000元,技术员月工资1500元,并且厂里有饭堂,工人们都可以免费就餐。而且,由于国家的粮改,许多农民的余粮无处卖,吴江鹏的面粉厂则解决了附近大多数农民卖粮的难题。

说起面粉厂的发展远景,吴江鹏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准备在大华公路边上征地150亩,再建一个粮油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完全建好后储备量有10万吨,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国内最先进的粮油仓储中心。这个物流配送中心耗资5600万元,其中绝大多数贷款还将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动工,预计2007年年底建成。

在艰难的市场拼搏中,吴江鹏成功了。今天面对记者,他淡淡地说,这些成功都是 “逼”出来的!但记者一直在想:如若没有严寒相“逼”,又怎有寒梅的绚烂?

上一篇:小张创业记 下一篇:为使清泉滚滚来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