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且行且写

时间:2022-10-26 11:34:46

作者于2010年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获英国文学和应用语言学学士学位,现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口译和笔译。在本刊发表过的作品有:《对吃的追求》、《开学季的主题思考》、《给生活添一抹绿》、《打破“小圈子”,融入“大社会”》(译文)、《汉字与乡思》等。

在国外漂泊,一方面是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让大脑和身体都兴奋到一个极致,也疲惫到一个极致;但另一方面是离开故土乡人,无人倾诉的寂寞。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偶尔写点什么,一方面是疏导各种兴奋的情绪,对所见所闻的一种整理和记录,另一方面也是自言自语,适应寂寞甚至享受寂寞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看着光阴流逝,而自己碌碌无为,写点东西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或者说是安慰。看着自己这几年来的胡言乱语,才觉得那伸出去想拦住光阴的手并不是徒劳的,哪怕抓住的只是些零散和琐碎的过往。

人在途中,无论是遇见的人、物、风景都是短暂而匆忙的相逢。但这短暂而匆忙的相逢有时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回味和记录。在慕尼黑附近小镇的火车站里,我遇到过一个德国小男孩,大概六七岁。他母亲和工作人员交谈着,而他自己独自在一边玩耍。他一会蹲在地上做着某种动作,一会又站起来,做一系列动作。我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观察别人的表情和行为,猜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这个小男孩便一下引起了我的兴趣。待他又重复了几遍动作后,我发现他假装把什么东西埋进地里,然后又挖出来,捧在手里。他自编自演,沉浸在自己的独幕剧里。然后他发现了我在看他,害羞地冲我笑。待我回以微笑后,他的脸上露出神秘的表情,给我看他手掌里想象中的宝贝。我看着那空空如也的手掌,配合地露出惊讶的表情。他笑了,朝我走过来,把手举到我跟前。我不假思索地摊开自己的手掌,接住他递给我的空气。就这样,我有幸客串了他的剧目。我总觉得这样一次神秘而默契的交流是一种缘分。

与美景的相遇同样需要缘分。英国空气湿润,在清晨和夜晚,偶遇弥漫的雾气让人有一种误入仙境的感觉。第一次被雾气的美惊艳到是在清晨去伦敦的大巴上。上车的时候天还没亮,于是一入座就陷入昏睡。等到睁开眼睛时,看到路边连绵起伏的草地上飘浮着一层薄雾,如同一整片的轻纱悬在离草地一米高的空中。轻纱还随微风飘动,缠绕草地上零星伫立的房屋和树木。朝东处,旭日的橙光透过了轻纱。天空和草地的颜色也变得鲜明起来。霎时间,一整片橙色的轻纱悬浮在嫩绿的草地和微蓝的天空之间。随着阳光愈来愈强烈,轻纱愈来愈薄,终于融化在空气里。我看呆了,忘了自己是在早晨繁忙的公路上,早高峰时间,通往伦敦的公路还有点堵车。

在外漂泊,居无定所,是对身外之物的一种限定。我在英国4年,每年都要搬一次家,两次是在同一个城市里,一次是从英格兰中部的诺丁汉搬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每次搬家都是一次舍弃旧物的过程。所以收集成了一种奢侈,每次在街上看到有趣的饰品和书籍,都因为携带的不便而不得不放弃购买的念头。用文字来记录这些舍弃的物品,让我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去拥有和收藏。我还记得我在英国的第一个家,窗台上摆放着一面碎裂的梳妆镜。那是出国前朋友送的,结果用了没几天,被冒冒失失的我一脚踩裂了。本来只是暂时搁在窗台上,却发现碎裂的镜子自有它的妙用。每一块碎片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映射窗外的蓝天。我那时又正好迷立体画派。觉得一面镜子同时将不同角度的天空在一起呈现出来,完美地诠释了立体主义――我这面破镜子一点都不亚于毕加索的画作。破镜子就这样被我保留下来,从多角度呈现阴天、雨天、雨后彩虹、傍晚的余晖和清晨瓦蓝的天。这样一件“艺术品”在我搬家的时候还是同其他很多废旧物一起逃不过被扔掉的命运。我只能作文一篇,纪念被我扔掉的物品。

当文字记录作为记忆的延伸,那些人物、风景、物件,甚至是当时的感情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今天当我打开那些文档,看到那些文字,就能重现当时当地的场景,具体到情绪、声音、空气的味道和天空的颜色。有了记录作为凭证,我才能确定那些绝美的风景、迥异的人物和瞬间的心情都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而绝不是梦境。有了文字作为踪迹,我才可以一遍一遍回到那些场景,而不像那武陵的渔人为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而遗憾。而将那些文字呈现在别人面前,就是将这些人物、风景、物件,还有心情传递分享给别人。

试着把所见所闻变成文字的过程,是以画面、声音、气味等各种感官体验为原料,加入个人想象和知识结构的催化剂,筛选、发酵、蒸馏、陈酿的过程。景物因而有了个性化的色泽和质感。电影《偷书贼》中的女孩,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向躲在地下室的犹太人描述外面天气的变化,她的写作启蒙大概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犹太人告诉她,不要用天气预报的方式说话,而是独立思考,用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她运用想象的力量和语言的魅力向犹太人传达阳光的温度、云朵的变幻和初雪的美丽,让饱受迫害、失去自由的犹太人能从她的描述里窥探到外面的世界。带着将所见所闻变成文字的使命,观察力会更敏锐,想象力会更丰富,体验也因而更立体丰满。从这个方面来看,写作不仅仅是记忆的延伸或备份,也是对理解的加工和深化。有了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文字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我常常有一种感觉,有些风景本身很平庸,却因为某个动人的诗句变得与众不同。把风景转化为文字的习惯,能让人在路上有更明确的着眼点,不至于被变化的风景缭乱了双眼。

能缭乱双眼的有时不只是风景,还有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和无穷无尽的知识。关掉其他干扰性的程序,打开一个文档,敲击键盘,一点点填满空白,同时也是创造一个与自己安静相处的机会。由于专业的原因,我每周都要接受不同领域的信息,常常周一看伦敦经融城的历史,周三研究汽车油的种类,周五讨论免疫缺陷。头脑简单的我常常感觉会迷失在信息里,脑袋成了信息处理器,疲于思考,疲于创造。虽然了解了很多东西,灵魂却有一种枯萎的感觉。所以,哪怕只是记点流水账,能和自己的内心说说话,就是一种很好的休养生息。在压力最大的那些日子里,身边很多朋友都哭着给家人打电话,我就躲进文字构建的避风港里。写东西是件寂寞的事,把它变成习惯的过程,就是适应寂寞最终享受寂寞的过程。

然而网络对生活的入侵不只是海量的信息,它在不经意间也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记录方式,还有分享的方式。瞬息万变的信息让我们习惯更快速有效、简单粗暴、以点代面的阅读方式。于是我那些描写篇幅过长的博客渐渐变得无人问津,偶尔有老同学光顾还不忘留言:“段落太长。”网络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记录和分享变得越来越即时。如今出游的常态就是遇到新鲜事物随时掏出手机更新状态或传发照片。本来,事情发生和记录之间,以及记录和分享之间有个时间差。有了这样的时间差才会有思考或者情绪的积累,才会对表达有一种渴望。当你终于可以坐在案前写作时,思考的洪水和情绪的浪潮才会像决堤一般一泻千里。网络的便利把这股洪水分了流,虽然产生了许多俏皮和调侃的妙语,却难以连珠,出口有佳句,却难以成章。没有了时间差,也就没有了筛选、发酵、蒸馏和陈酿的过程,文字也少些回甘。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丰满,我们的想象力却越来越骨感。

总要有一种方式去丈量走过的路,去收录一路上的故事,去珍藏路上的心情。也总要用一种方式来自娱自乐,自我陪伴,让人从中汲取力量,坚持把路走完。于是有人带着相机上路,有人背着吉他旅游。网络的便利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有了更多精致的工具和缤纷的选择。虽然不断涌现的网络平台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我们的记录习惯,文字这种原始质朴的工具始终是我的最爱。文字洗尽铅华、布裙荆钗的本质能让人在纷繁的旅途中保持一个宁静的心。而宁静致远,我希望且行且写,且行且远。

上一篇: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下一篇:银川白,莫迪亚诺或者爵士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