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新教材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0-26 09:15:11

新课程改革下新教材的一些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数学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中学数学新教材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校使用北师大版新教材已有四年,在使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新教材的使用及思考

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新教材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存活动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对知识的理论体系、逻辑推理、计算技能等要求弱化。然而由于对概念不做定性的描述,容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如有理数一章,显然忽略了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内容,以致学生不理解“d的相反数是-a”。应鼓励并加强在文字中提炼数学符号及数学思想的教学。新教材也给教师带了巨大的困惑。教学中很难把握知识点深浅,特别是对第一遍接触教材的教师,极易讲得过深。教材没有配套评价试题,教师自己出题往往会凭经验,与新教材的要求脱节,习胚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讲解医学中的收缩压、舒张压,有时要讲解天文中的潮起潮落,也有时要与学生谈谈当今时势,这无疑给教学带来许多不定因素,需要教师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控制课堂的能力过硬。

教材和现实生活接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如应用性问题,此类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对相应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水平、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等。但创设的有些情境并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熟悉的。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背景应当是现实的。所选择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关于资源、环境、其他学科活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素材,而应避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人为编造的情境。教材背景应来自与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2)内涵是丰富而有价值的,即问题本身或求解过程中涉及丰富而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应当避免“大情境”(问题的背景很复杂)、“小数学”(简单而非重要的数学)的现象。情境与表述应当应力求挑战性与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求解除的欲望。

(3)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成长经历的差异,有时难于找到对所有学生而肓是具有共同体验的实际问题,因而使考试的公平性遭到损害。因此,要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才能够理解的教材素材。对于具有特殊才能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内容的构成应考虑到他们各自的数学特征和数学活动经验。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才能。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及问题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新教材章节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议一议”、“做一做”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虽抽象但也实在,感觉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做一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问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但操作也易分散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引发了课堂局面难于控制(让他们做几何体易变成玩橡皮泥),课堂上频繁的活动交流与知识巩固的矛盾;课改中的个性张扬与管理中的去异求同的矛盾……。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学生。新课程实际上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在旧教材体系中,应试教育的优势、缺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整齐划一的训练虽然是痛苦的,但成品率极高。正常情况下,智力巾等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是可以成材的,令人放心的。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摒弃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在具体操作中遇到许多问题,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失误。我遇到了以下的问题:现行班级人数一般在五十人左右,每六人一组。共有八至九组,且学生参差不齐。虽然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但它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的程度和学习的迁移。在学生分组活动中,有些简单问题,好学生一看就会,他很有可能脱口而出,这样,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有些还没开始思考,答案就已出来了。有些复杂―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好学生可能只顾自己独立思考或动手,与此同时巾等或中等以下学生却不知如何思考、动手。这些学生或滥竽充数或浑水摸鱼,根本没有亲历数学活动,也没有相当数量的模仿与训练,长此以往,他们将会养成不积极思考问题的坏习惯,甚至不参与学习活动,极易成为“接受失败者”,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按照新教才的要求进行上课,学生勇于表达、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但知识、技能掌握不牢,考试时出错率很高,学生无成功感,不利于后面的教学。要想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需要课后补充大量的练习,学生负担加重,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不管何种学习方法,上选之材是不会埋没尘土的。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却令人担心。这样,新教材的基本目标将成为空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但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荣”,影响深远。至今家长、社会都默认学习成绩的巨大价值。而现有教学评价体制与教改思路并不相匹配,中考依然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智力巾等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能力无法考察,分数却落下来。这对学生、教师、学校及家长都是巨大的压力。如果中考指挥棒不变考试方式不变,改革怕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各实验学校均存在新教材老教法,课程改革成了一纸空谈。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刚刚起步。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当我们沉浸在对教,改的一片赞美声中时,作为第一批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虽然我们从理念上操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大胆探索。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认识,而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却要做许许多多繁杂又具体的事情。面对新教材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只感到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再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 下一篇:“平均变化率”一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