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挽歌――《特洛亚妇女》

时间:2022-10-26 07:25:12

魂之挽歌――《特洛亚妇女》

【摘要】欧里庇得斯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世人称之为“舞台上的哲学家”?其作品多反映古希腊民主制的阴暗,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统治危机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欧里庇得斯流传至今的17部作品中,有12部都是妇女题材的作品,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特洛亚妇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概括出文本传达给读者的讯息,进而对文本做出个人总结与自我认识。

【关键词】特洛亚妇女;欧里庇得斯;挽歌;辩论;女性

传说,斯巴达人因为聆听了欧里庇得斯的诗歌,将事先商量好的要消灭雅典,彻底打败对手的计划取消了。由此可见他的诗歌真可是唱进人们的骨髓里,震撼到人们心灵最深处,让斯巴达人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从而放弃复仇计划。

一首诗歌,一个诗人,拯救了一座城池,这样的力量不是谁都能有的,只可惜,和许多伟人命运一样,他的思想不被当时人所接受和理解,最终,欧里庇得斯流落异乡永远也没有回来。

这样一位希腊悲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精华得到启迪。而《特洛亚妇女》作为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值得我们去体会,去研读,去感受那荡气回肠的魂之挽歌。

一、 悲者的挽歌

《特洛亚妇女》是在公元前415年出演的,也就是雅典攻陷墨洛斯的第二年。当时墨洛斯所有的成年男子被杀死,所有的妇女和儿童成为俘虏。战争之惨烈令人瞠舌。欧里庇得斯正是以此为契机,借神话的酒杯,创作出了这部剧作。

《特洛亚妇女》开场就是包容全景的大手笔。首先“弄出来说明剧情”是其开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虽然遭到评论者的诸多质疑,认为这样写破坏了戏剧的神秘色彩,过早暴露了剧情内容,显得过于生硬。但罗念生认为他这样做,必定有他的道理,想必当时的观众就喜欢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场白。

作者通过波塞冬的独白完美的呈现出特洛亚沦陷后的场景:“自从阿波罗和我用笔直的红土线在特洛亚境内建筑起这巨石的城楼,我对着佛律癸亚人都城的一片关怀始终没有消退......那圣林只剩下一片荒凉,神殿里还留着鲜血;普里阿摩斯被人杀死了,倒在宫前宙斯的祭坛下。许多黄金和特洛亚的甲仗被人运入了阿开俄斯人的船舱;这些来攻打这都城的希腊人正待喝风从船尾吹来,好在十年战役后,高高兴兴回去看望妻子儿女。”那么,皇后赫卡柏她就在那里,躺在那城门下,为了许多伤心事泪如泉涌。她的女儿,那苦命的波吕克赛娜,叫人偷偷地杀献在阿喀琉斯的坟前......还有那疯狂的闺女卡珊德拉――连阿波罗保全了她的童贞,竟被阿伽门农比到他床上做了妾......“而这一切的灾难仅仅是开始,更多的苦难在等着他们,等着这个已经破败不堪的城池。

赫卡柏的灾难一步步降临了,且一次比一次具摧毁力量,但她都承担了下来。悲剧的第一场,描写了卡珊德拉疯狂的场景,赫卡柏看着自己女儿疯癫的唱着欢快的结婚歌曲,心如刀割。当女儿被带走,她无法忍受倒在了地上。她悲叹道:“我还养育了一些儿女......哪知竟被人从我手里夺去了,我真是替仇人养育了她们......虽然我养育了这许多女儿,却没有一个来扶助这可怜的母亲。”剧作的第二场写道:“我的孩子呀,我那受苦儿子的儿子呀,我同你母亲多么冤枉失去了你!我将来怎么样呢?可怜的孩子呀,我怎么办呢?我只能捶捶头,拍拍胸脯!我只能这样做。我为这都城痛苦,又为你伤心!我们还缺少什么痛苦,缺少什么灾难,好使我们加速地坠入人那毁灭的深渊?”这一场写了安德洛马刻丧失儿子的痛苦,而这也是赫卡柏内心情感遭遇进一层的打击。后来,她的两个女儿以及儿媳被俘,她的孙子阿斯提阿那克斯,这个亲人们千方百计想保住其性命,唯一可以复国的英雄也因俄底修斯阴毒的计谋丧命,被从城楼上扔下来活活摔死。当孙子的尸首被盛在英雄的盾牌里,准备埋葬,赫卡柏的悲痛欲绝。这位垂垂老矣的妇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国家的沦陷,亲人们的远离,而她却只能用战栗的双腿走向奴隶的生活。

作者浓墨重彩描绘了希腊人惨绝人寰的暴行:用血淹没这富饶的大地,用火烧毁这美丽的城邦。而这些暴行必定会遭到惩罚,熟悉希腊神话的观众便可以联想到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无法和妻子团聚,阿伽门农的妻子将其杀死在宫廷内。欧里庇得斯哲人般的思索,是剧本赋予了观众想象空间,且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他对当时的希腊给予警示和忠告。

再来看看《特洛亚妇女》在描写方面的特点。

欧里庇得斯着重抒写的是人物的悲惨命运,他没有将激烈的战争冲突大写特写。剧作的题目就是《特洛亚妇女》,所以作为特洛亚人和希腊人的冲突就不再是作者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了,而是把笔尖指向特洛亚妇女的悲哀,她们因丧失国土却无力挽回而痛哭流涕,她们因将要成为奴隶却无力反抗而痛苦悲歌。作者通过这一角度,将抒情性的描写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剧作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欧里庇得斯把这样一个个看似支离破碎的悲惨的场景整合成一场战争失败后悲惨命运的总的意象,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素材组合成了一个荡气回肠、血脉相通的有机整体。

二、 悲者的论争

欧里庇得斯是“舞台上的哲学家”,所以《特洛亚妇女》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对理性的思考。

我认为剧作的论辩场景特备吸引人,如赫卡柏和媳妇安德洛马刻。安德洛马刻说:“波吕克赛娜的却死得那么悲惨,然而比我这样或者还好得多。”她认为:“人不诞生同死十一回事,活着受罪倒不如死了好。人死就解脱了痛苦,感不到悲哀。”而心存希冀,指望其孙儿复国的赫卡柏却不这么认为。她说:“生和死不是一回事,或者倒还有希望,死了却万事皆空。”但事实却是她的儿子死了,她的孙子也埋葬了,她的心在滴血,她的理性之光被现实熄灭了,她还对已死的丈夫说:“我们就要离开祖国,到别人家里去做奴隶。哎呀!普里阿摩斯,普里阿摩斯,你死后虽没有亲人埋葬,但也不至于感觉我这些苦难。事实上,赫卡柏失败了,她站在了媳妇的立场上了。

这样的争辩,就是特洛亚妇女在祖国沦陷后,对生与死的立场和态度的选择。这种立场的悲观转变,让人心痛心扉,现实的残忍让特洛亚的妇女们在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

而海伦的出场给这个笼罩着悲剧色彩的(下转第47页)(上接第46页)场景增添了一份玩腻味道。她有一颗蛇蝎般冰冷无情的心,她的出场是光鲜的:“态度十分宁静,她的衣饰很整洁,头上也没有血痕。”这也更加反衬出其内心的丑恶。她对眼前的灾难毫不在意,她的行为更是异乎常人。她为自己辩解说:“我果真就这样死了,未免不公平。”而墨涅拉俄斯不愿听她的辩解,赫卡柏却让海伦把话说完,她好把那些话总结出来反驳她,让海伦死有余辜,绝没有逃生的希望。这是一场对特洛亚沦陷原因的辩论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却可以让每个人刻骨铭心。

《特洛亚妇女》的这些辩论场景都是通过赫卡柏与他人的辩论展开的。这样,也从侧面烘托出赫卡柏内心深处对于复国的渴望,对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的心痛,对暴徒们惨无人道的行径的痛斥。

三、悲剧中的女性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矣。”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女性永远是被动的,就是顺从的态度,符合机器人的标准。所以她们不会思考,当然就不会去研究啦。”?男尊女卑也是西方两性文化的传统观念,西方众多神话传说对于女性的描写最好的地方也只是赞颂母性的伟大,却并没有从人性上给予肯定。对于女性的描写的更多是善妒,淫邪,欲望,虚伪,谎言等负面。

欧里庇得斯擅长写家庭问题剧。传说他的家庭并不幸福,他结过两次婚,他的前妻、后妻都对他不忠实,他为了泄愤,在戏剧里诽谤妇女,成为一个憎恨女人的人。④

我们在《特洛亚妇女》中看到了一些有着“邪恶”特质的女性。比如赫卡柏请求墨涅拉俄斯杀了妻子海伦,并警告他说:“切不可接近她,免得她用爱情勾引你。她迷过多少人的眼睛,倾过多少城邦多少家,这便是她的魅力。”这种充满诱惑的女人实际上是男人自身欲望的形象化,对女人的否定反映了人类对欲望的否定和压抑,女人的邪恶防不胜防,男人的危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要防范女人。

但是我们在《特洛亚妇女》中看到了卡珊德拉,她的勇气、坚强、自主是希腊故事中众多女性所缺少的。她没有迷失在阿波罗的魅力之下(似乎其心智的疯狂就是阿波罗的不甘而造成的),承受着先知的痛苦。那么身为希腊人的欧里庇得斯能这样写,说明他没有一味的全盘接受传统观念。

而《海伦》这部悲剧中,海伦却展现出了内外毓秀的女性美。欧里庇得斯把她描绘成美丽、忠贞又聪慧勇敢的女性,海伦竟然发誓说如果丈夫被杀,自己绝不篝火。在如何逃离埃及,逃脱野蛮国王屠杀的问题上,海伦也展现出她的机智,相处了一套周密的计划。她的高尚品质在剧中有充分的表现。

欧里庇得斯的女性观是复杂的,他对女性心里的刻画,表现出他内心矛盾的抉择,她对女性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难能可贵的,较之于同时代的诗人,无疑是进步的。但是,他的女性观中不可避免带有传统的“男性中心”倾向,他虽然是“女性的代言人”,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女性。

总之,欧里庇得斯通过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和他的价值观。在他所处的传统观念意识极其浓厚的时代里,他敢于在悲剧中流露出对女性的同情,批判男女不平等的地位,维护妇女的正当权利,可以说,他是欧洲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特洛亚妇女》就其本质来说,乃是一曲战争失败者痛彻心扉的挽歌,是一首反映特洛亚历史的民族之歌,是一部让后人不得不为之震慑,为之催肝裂胆的鸿篇巨制。

参考文献

[1][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三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M].商务印书馆,1996.

[4]李红 《从海伦三重形象看欧里庇得斯的女性观》[J].华中师范大学2009 ,(2):43-47.

上一篇:浅谈舞蹈专业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下一篇:小议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