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增减”,谈“更改”,悟“深意”

时间:2022-10-26 07:06:26

新《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出台了,幼教人沸腾了!微信朋友圈乐此不疲地传递着关于新旧《规程》的认识和比较,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新旧《规程》的变化。身为幼教人的我,仔细阅读着各章节这些增加、删除或更改的部分,并思考着:为什么存在这些调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理念。

一、话“增减”――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凸显职业专业性 新《规程》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增加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第五条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第四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第十九条增加了“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第七章“幼儿园的教职工”第三十九条“爱护幼儿”改为“尊重和爱护幼儿”“身体健康”改为“身心健康”……这些内容的调整,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倡导的“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高度一致。这些内容的“增加”,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绝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它是具有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同时,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删除了“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第四条删除了“亦可设一年制或两年制的幼儿园”……这些内容的调整,说明大家传统意识中的幼儿园只是替人看管孩子,哄着孩子不哭不闹的思想必然会走向消亡。不论“增加”或“删除”,这些调整都积极地凸显了幼儿教育的职业专业性。

二、谈“更改”――强调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体现教育科学性 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第二十五条,“启发诱导”改为“启发引导”。一个“诱”字,一个“引”字,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诱导”是从教师的角度,按照教师的策略,达到教师要的结果,“诱导”即所谓的“重师轻幼,重果轻过”。在“诱导”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育目标,急功近利,忽略自身的教育行为与方法,必然会产生一些有违教育科学、不被孩子所接受和喜爱的教育手段。“引导”是教师根据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引导”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必然会把眼和心放在活动过程和孩子的表现上,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更恰当的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达到教育的科学性。 再如第五章的第二十六条,“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改为“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第二十九条,“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改为“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些调整,与“引导”更加协调一致,也进一步强调:教师在教学和游戏过程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的活动,落实活动过程,体现教育的科学性。

三、悟“深意”――立德树人,肩负责任,不辱使命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对人的一生有多么大的影响!新《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纲要》也强调: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那么,作为孩子学校教育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对孩子进行三年的教育,而是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孩子的习惯、行为、品德养成,即立德树人!为使命,我们必须尽责任;尽责任,我们必须不辱使命;不辱使命,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升、完善自己,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上一篇:在课程建设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下一篇:美声演唱中气息的运用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