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时刻刻》看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时间:2022-10-26 06:20:29

从《时时刻刻》看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摘 要】《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一部结构鲜明、意蕴深刻的电影,突出电影本性时空自由的特性,表达三位同时代不同时空女性的追寻生命独立的意识。本文通过对《时时刻刻》这部结构精巧、纹理细密、思想深邃的影片从剧作、视听结构出发展开电影与现实审美关系的解读、鉴赏。

【关键词】《时时刻刻》;审美原则;现实原则;现实

一、电影《时时刻刻》

(一)电影《时时刻刻》概要

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2002)是一部半传记式电影,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的后现代同名小说,以“元小说”①的结构再现英国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先驱、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平以及其思想体系,并具体化为三个跨越时空但相互延续接连的主线人物,在共时性一天内的表象生活样貌与精神情思世界,演绎出一切艺术乃至人类永恒追索主题:爱、生命、死亡、自由、幸福、孤独等。“结构性”影片②注重电影结构在叙事中的重要地位,是电影本性时空自由度实现、转换的重要因素。“结构性”影片的魅力在于对观众观影体验中主观参与的调动,观众的分析判断随着叙事步步推进而不断得到预期的印证或否定从而获得一种豁然的观影体验,如《禁闭岛》、《巴别塔》、《撞车》、《记忆碎片》、《穆赫兰道》等,将电影时空的自由性突出演绎,但并非单纯的技巧应用,是以服务于叙事层面的结构架构影片的。电影艺术时间空间在表象上的不连续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在电影中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被艺术家以符合叙事情节内在逻辑性而隔断,重构。

《时时刻刻》由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其小说《黛洛维夫人》为核心展开的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和人生思考,因此要透彻分析、理解该片、对影片的结构背景分析,对伍尔芙其人和影片中的重要物件小说《黛洛维夫人》的介绍了解就显得必不可少。

(二)弗吉尼亚·伍尔芙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同许多艺术家一样有着极其敏感的内心感知能力,精神脆弱,家庭复杂,经历坎坷,常年面临精神病困扰。她的一生创作几乎都是其内在精神探索的一部“传记”史,她在探索自我生命处在某一阶段中意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深度。她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41年面对再次的精神奔溃自沉乌斯河,终年59岁。

二、电影审美关系认识

“所谓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③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735年《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电影美学是电影艺术的哲学,或者可以表述为关于电影艺术之美的哲学。电影美学的支撑点是电影艺术哲学和文化哲学属性。

(一)审美创造——电影作者、电影作品

电影作品是电影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是精神生产的成果。电影艺术家的主体性在电影创作全过程中起着决定作品命运的重要作用。作为以完整形态出现的电影作品来而言其审美活动要通过其组成要素的分解、分层次解读,从形式和内容来解读:从形式表达方面:如镜头语言(景别、虚实镜头、色彩、构图、光效)、蒙太奇、声音方面。内容方面结合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从主题呈现即对现实美的关照,创作构思、结构形式、叙述方式、叙事策略、时空关系、人物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二)审美对象——现实美、艺术美

电影审美的根本问题是电影的审美对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审美关系,也是电影审美的本质。“现实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本身,艺术美在于作为客观的社会文化财富的艺术作品本身。”④电影艺术的美感来自于电影作为艺术的特性逼真性、造型性、运动性以及非现实的虚构中流露出的现实之美,即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意蕴。

电影再现现实生活,同时也反映时代观念的更迭、社会意识的变迁甚至民族内心图谱,内心现实即“深层集体心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就认为电影母题的热衷倾向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他将德国早期表现主义影片发展和恐怖主题影片的盛行作为在纳粹主义兴起之前社会普遍心理图式的例证,即对无政府主义的渴望和对暴力权威的臣服。

(三)审美主体——电影受众

电影作品只有在经历电影观众的艺术接受后才能实现其意义与审美价值,通过对电影作品的解读感受、理解、体验和阐释,艺术家在创作时注入的情感、思想、气质以及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从而在艺术接受后重返现实生活,影响、构造现实生活。“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具有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双重特性:它是对现实的表现,但是它也构造现存的现实——不是在作品之前或之后的构造,而实际上正是在作品中进行构造……艺术作品不是对现实概念的具体说明。作为作品和艺术,它再现现实,因此它也不可分割地同时构造现实。”⑤随着电影文化深入生活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肯定的是电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乃至心理结构。电影不仅仅反映受众的现实生活,受众也会按照电影给予的生活观念去体验生命。

三、“现实”的涵义

“电影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⑥电影仅仅是一种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是一种传播媒介,笔者并不认为电影产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一系列记录生活流的影像资料为电影或者纪录电影,电影的记录本性即能将现实影像毫无偏差的记录是电影媒介自身的功能特性,电影发展百年来逐渐确定为一门艺术,需要摄影机背后的创作者进行艺术创造。

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是电影理论界长期纷争的问题,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本质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人的审美活动与谋图生存的现实生活根本区别在于审美活动与其现实实际活动有着相异的目的性,这就是说“在现实活动中可能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舍弃的,在审美活动中可以作为目的而出现。”⑦即是说艺术能满足人类现实活动中无法获取的欲望,电影作为艺术,亦然如此。

(一)“现实”:哲学本质

认识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基础是讨论现实的涵义,分析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现实的哲学本质。现实与现实题材不同,现实在本体论的哲学范畴内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人与主观世界、精神世界相对应,是指人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客观世界。二是指与“无”相对应的,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的一切具体存在,是“有”的同义语。

(二)电影本体:艺术创作的超现实性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即电影艺术的本性与其他艺术比较主要有视像性、综合性与技术性、运动性和造型性、逼真性和假定性,任何艺术创作的本质都是源于现实并对现实的超越,重构。

电影艺术美对现实美的关照自电影产生初期就走向不同的道路:卢米埃尔兄弟遵循纪实美学的原则,以“再现生活”的方式摄录生活场景排斥戏剧因素。电影魔术师梅里爱采取了魔术电影路线,在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这两大美学原则中,他们各自走向极端。电影逐渐由“杂耍”确立起艺术地位后,即在经典电影理论时期⑧产生两大美学分支:形象本体论和照相本体论,分别以苏联蒙太奇学派和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代表。

现实主义一直是人类艺术美学的基本格调,但人类美流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下不断探索,电影没有限制在物质现实复原的框架内,艺术化地“造梦”,蒙太奇、景深镜头、长镜头、光影的使用等。

(三)审美机制:电影受众

电影作为艺术,是大众的艺术,需要大众的理解认可,20世纪后期德国康斯坦兹学派创建了一种新的文艺理论,在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艺理论的挑战》中,全面提出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以读者,艺术欣赏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并进一步从历时层面、共时层面提出“期待视野”⑨、“融合视野”观点。

电影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对社会必然的认识从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在电影艺术审美中克服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感、孤独感和生存危机感。

四、跨越与延续:《时时刻刻》的现实之美

《时时刻刻》要展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在承载量和意义上都极为丰富,除去片头片尾,在107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主体部分段落主要有八个情节段,三个时空先后交叉转换63次(里士满场景23次,42分钟;洛杉矶场景20次,31分钟;纽约场景20次,31分钟)。三个女性及其生活中的相关人物就在相互交错的结构中演绎相对独立但又联结紧密的生活境遇和精神困境。在114分钟内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在电影结构和格局处理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运筹和驾驭能力。

(一)表象——繁密亦简洁

《时时刻刻》的电影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舒缓精巧的叙事节奏、客观交互的呈现视角。娴熟的摇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环境中的人物,多重特写镜头将观众带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对于一部探讨人精神范畴里抽象意识的影片,特写镜头是必要的。固定镜头和虚实镜头的缺失流露出推进虚构叙事客观、无主观意识强加的创作态度。构图得当、均衡、富有美感、少有雕饰痕迹。真实客观再现了三位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渴望有意义生活的内心。

(二)深层——跨越与延续

尽管电影作为光与梦的艺术而言,其的审美本质是非现实的,但就其呈现出的艺术成品来看是蕴含丰富而深刻地现实意义。《时时刻刻》能得到认可的根本源于其开拓的丰厚饱满的主题,内在意蕴层递叠出,包涵复杂而深刻的人生现实。

深入作品的现实蕴含需要对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审美观念有所认识、了解。本片导演斯蒂芬·戴德利自1998年拍摄第一部短片从戏剧创作转入电影创作开始,拍摄了为数不多却部部经典的作品四部作品,分别是《舞动人生》(《Billy Elliot》又译作《比利·艾略特》2000)、《时时刻刻》(《The Hours》2002)、《朗读者》(《The Reader》2008)以及今年1月20日上映的《特别响 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2012)。他关注现实背景下人的内心现实,侧重叙述在现实环境中各自挣扎的饱满人生。人性追索、精神焦虑、普遍意义的爱、生命意义、现实对人的异化与人的抗争是他偏爱的主题。小说《时时刻刻》是迈克尔·坎宁安的一部题材和风格都有别于其一贯创作风格的小说,以“元小说”作为叙述结构。凭此小说获得1999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坎宁安擅用分角色多维叙述的叙事手法。

影片发展中,通过人物设置、情节重复表现、相同元素重复强调从而加强影片多维叙事整体性,并且三个故事相互映衬,体现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却时时刻刻统一的现实意旨。面对精神困惑、生活空虚、疾病缠身,三段故事中都设置一个企图放弃生命得以解脱的人物: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劳拉·布朗、诗人理查德。反映出一种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对解脱、疏离感、逃避生命、独自掌控生命的诠释。三个故事中都有同性之吻情节的表现,从更广泛、普遍的意义上探讨爱,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情感,可以不计年龄、性别、身份、血缘、种族、国度甚至于信仰,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性的人,受道德约束无法确定自己的第二性别,无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恋人,本片这些情节的重复设置强调了爱的自由,以一个开阔的话语叙述爱的观念,并通过历时层面表现同性之爱随时间的延续状态。

五、总结

“电影是梦的段落”⑩,言明了电影艺术审美本质的非现实性,现代电影理论以1964年《电影:语言还是言语》开始,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建立,与经典电影理论关注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同,从电影符号学开始,更多的关注电影本文及其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传统的电影艺术研究转变为电影文化的研究,在70年代以后从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电影。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电影与梦境有某种联系,实际上就是说,电影与梦有相同的运作方式”电影创作方式与梦有极大的相似性,梦是客观现实映射在休眠的大脑中的影像、声音,是人的潜意识的凸显。电影在亦真亦幻,不同程度进行虚构的故事中表达着能直达精神之地的真诚、动人的梦想。在虚拟情境中,随着叙事的开展,显露出生命的本真与真意,观众通过观影将自己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或者不可能有的体验获得替代性实现、满足。非现实审美特征的电影艺术创作蕴含现实之美,一部电影的现实意义以电影语言表述形式为基础,通过以现实或不以现实为基础的组合方式实现“现实的意义”,如《迷墙》中的符号化表证亦然揭示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时时刻刻》以女性乃至人类追寻的生命现实、存在真实为线索将时空的隔膜和限制打通,激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并驱策着对现实世界更为深刻的思考。

【注 释】

①“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②“结构性”影片非学术名词,此处泛指结构精巧、结构参与电影叙事的影片。

③④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87.

⑤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07.

⑥(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7.

⑦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67.

⑧经典电影理论时期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研究电影的本性,涉及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尤其是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以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为理论基点的探讨。作者注。

⑨期待视野:读者阅读经验所构成的对艺术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作者注。

⑩马梅,曾伟祯译.导演功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1987:483.

【作者简介】

李蓉(1987— ),女,陕西榆林人,2011级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上一篇: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发展 下一篇:女硕士研究生家庭事业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