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6 05:17:55

对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围绕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性,分析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对策;措施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就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1.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快速发展。从1997年开始,我市提出了“提高质量创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思路。1998年,启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1999年经检测,辽宁省农业厅批准我市5个乡镇3万亩保护地为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2001年,我市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现在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面积达23.5万亩,年产以黄瓜为主的各类无公害蔬菜80余万吨;无公害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是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步入新阶段。目前,全市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87万亩,产品认证11个,绿色食品认证6家17个产品。已经认证的绿色食品有蔬菜、果品、杂粮、豆酱、酱油等十多个品种。

三是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目前,我市成立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2.优势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是交通通讯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我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近沈阳、临北京、接锦州、依承德、连内蒙,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关内外“天然孔道”之称。这些都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二是资源优势。我市属低山丘陵区,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1%,生态质量较优,无工业“三废”污染。我市的土壤、大气和农用灌溉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条件,独特的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设施蔬菜、花卉、优质水果、优质杂粮、优质牧草及经济林的生产。

三是产业规模优势。多年来,我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避灾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断培育壮大保护地、畜牧业、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已发展到23.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以无公害黄瓜为主栽品种的设施反季蔬菜年产量达80余万吨,鲜切花、种球年产销量达到3.5亿枝和3.5亿粒。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全市畜牧小区已达到309个,规模饲养户发展到8415户,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万头、16.5万头、43万只和650万只。在经济林产业发展上,加快以“两杏一枣”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全市以已发展到105万亩。

四是气候条件优势。我市气候特点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为8.3℃,年日照时数为2844.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77mm。非常适合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特别适合发展设施农业。

在看到上述优势的同时,更应看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我市目前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全市大规模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要。

二是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执行绿色(无公害)标准难度大。农村土地资源分散经营,生产者为千家万户,限制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影响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实际执行,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市场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主体应当而且必须是企业。我市涉农企业多数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与农户的经济联系松散,约束力较差,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易保障。

四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差。很多人对绿色食品的概念、特征、标志知之不多,消费者缺乏对其概念及内涵的准确理解。农事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非绿莫入”的发展趋势和逼人形势普遍缺乏紧迫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积极作用及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发展对策

建设基地。要围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以设施蔬菜、玉米、杂粮等为主的种植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苹果、葡萄等为主的水果业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肉羊、肉牛、瘦肉型猪、肉鸡、肉鹅、蛋鸡、奶牛等为主的畜牧业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培育企业。要以基地为依托,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延长农林牧各业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达到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开发产品。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杂粮、果品、肉蛋奶等。

开拓市场。要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培育工作,要积极鼓励企业生产和经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4.保证措施

(1)要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把发展绿色农产品工作纳入各地、各相关部门工作计划,与干部、特别是要与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2)要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要适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需要,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环境监测和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有效地检查、监管农产品质量;要以我市配肥站为基础,建设覆盖全市的有机肥生产营销体系,满足种植业和林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要;要根据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规划建设全市生物农药生产、销售、推广服务网络,满足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物灭虫的需要。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绿色食品主导品种生产示范园区,引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健康发展,促进相应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筹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信息网,实现与市、省、全国联网,及时、准确了解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信息,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拱信息服务。

(3)要加大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的培训力度。要大力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知识、技术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从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方面人员素质。要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

(4)要强化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的政策驱动。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保障。一要倾尽所能,增加对绿色食品开发、生产、加工的投入。要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基金,用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的补贴和奖励。通过政府干预和引导,形成以财政投资为主、银行信贷投资为补充、社会力量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的大发展提拱有力的资金保障。二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做好基地和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加大开发绿色食品品牌力度。三要对所有来我市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的客商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以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市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 [科]

上一篇: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开展趣味性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谈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