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时间:2022-10-26 05:15:30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摘 要:著名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现在学校教育的最大缺陷在于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笔者在理解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引导探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Bandura,1977)在他的动机理论中讲到“效能期待”的重要性。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进行那项活动。同时,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如影响活动的选择,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以及在困难面前的态度等。正因为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步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使他们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运用情境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体验

班杜拉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失败的经历,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正好可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要注意发现、了解每位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并且通过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在最喜欢的活动中获取成功和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让这种自信心迁移到化学的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引导探究”教学是根据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主要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

“引导探究”教学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指引学习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谋求的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向导,而不是看守。

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笔者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①为什么用0.55mol/L的NaOH溶液,而不用0.55 mol/L的盐酸?②为什么大、小烧杯口要相平?③为什么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而不用铁丝等金属搅拌棒?④为什么要把NaOH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中?⑤如何准确读取混合液的最高温度?⑥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能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们互相被同伴接纳并形成坚固的友谊,使他们远离孤独抑郁。同时,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观察到他们的同伴,尤其观察到同伴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很容易替代性地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也会取得进步和成功,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化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班杜拉就曾说过:“掌握科学知识的效能知觉可预测人们在学术工作中的成功和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坚持性。具有低效能感的学生表现得不太好,而且很可能中途退出学术领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我们必须在了解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缪小春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3]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卢建筠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6]张鼎鼎,方俐洛,凌文拴.自我效能该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

上一篇:让学生沐浴在美的语文课堂里 下一篇:如何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