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城镇化现状、问题与金融支持研究

时间:2022-10-26 05:07:30

娄底城镇化现状、问题与金融支持研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至2013年娄底市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3923%,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客观审视娄底城镇化现状,全面分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发挥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娄底市城镇化现状

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互促共进作用”,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步伐,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宏观动力。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经济以工业为主,“十一五”以来,娄底GDP年均增长13%。2013年,娄底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00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为146:554:300,经济总量位居全省14个市(州)第12位。近年来,娄底城镇化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09年以来,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35%,人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至2013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25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9%,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923%,居全省第12位。

与全省、全国相比,娄底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3年末,娄底各项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GDP为2290306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423%,全国平均水平的5972%。与此同时,娄底市城镇化也处于较低阶段,全市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比全省低73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324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娄底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是由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娄底市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口城镇化率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国际城市化规律显示,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10%左右是两者正常的发展状态。统计显示,2013年末,娄底市工业化率为554%,人口城镇化率为3923%,人口城镇化水平不仅没有高于工业化水平,反而低1617个百分点。这与娄底工业的资本密集型特征是密不可分的。钢材、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是娄底的主要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这些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2013年娄底市第二产业每亿元增加值提供的就业人口为1024人,而全国第二产业每亿元增加值提供的就业人口为1209人,娄底市第二产业每亿元增加值提供的就业人口仅为全国水平的847%。

(二)人口城镇化率滞后于土地城市化水平。

近年来,娄底的建成区面积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土地城市化率不断攀升,而城市人口密度却在逐年下降。据统计,2013年娄底市每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为13285人,较2009年减少2024人,下降13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密度却出现背离式下降,反映出娄底人口城镇化率滞后于土地城市化水平,这与娄底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法匹配和跟进,抑制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息息相关。娄底市2013年城镇人口增加734万人,应投入市政基础设施资金587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098亿元,完成率为868%。财政资金投入是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2013年娄底市财政人均收入20236元,不及全省人均收入的1/2,不及全国的1/4。紧张的财政状况严重影响了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及担保融资。

(三)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就业结构的变动。

从世界城镇化进程看,城镇化水平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就业结构,低城镇化水平对应着较低的就业结构层次,高城镇化水平对应着较高的就业结构层次。具体来说,城镇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随着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就会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就会上升。从长期看,娄底市城镇化进程虽然符合这一基本规律,但是仍然存在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就业结构变化的问题。如2011年以来,连续3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降反升,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升反降,明显背离就业结构变化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第三产业的效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减员增效的压力较大有关。另一方面与娄底市的第三产业结构不完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有关。2013年以来,尽管娄底市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速,当年增速达到123%,高于同期GDP增速04个百分点,但是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提供就业的能力相对于商业饮食、旅游服务等行业要差。

三、完善金融支持娄底市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娄底城镇化发展滞后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内部不均衡,要素集聚不够,发展动力不足造成的,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金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发挥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一)改进现代农业金融服务,提升农业对城镇化的要素支撑作用。

农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基础动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城镇化提供农产品、资金和劳动力富余,二是为城镇化提供市场贡献。据统计,2013年,娄底市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86%,而其增加值仅占GDP的146%,反映出娄底农业产业效率低下,传统生产模式特征突出。娄底现有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1家,各类农民合作组织797个,形成了生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链条,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前景光明。金融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同时发挥其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积累微观动力。一是扶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覆盖产业环节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建立农业产业化专业性投资基金,以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三是创新发展林权抵押、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抵押贷款模式,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方式和农户联保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四是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风险规避和财政性补贴补偿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城镇化的宏观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金融要发挥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一是突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大对区域内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推进辖内煤机、农机、特种陶瓷等优势行业的整合,建立专业产业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积极发展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四是积极做好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帮助做大做强。五是严控“两高一资”、“两高一剩”贷款,落实绿色信贷和低碳金融政策,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和循环经济发展,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三)支持服务业发展,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

一是建立符合服务业特点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重点支持现代物流、旅游、信息科技、中介咨询、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加大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中小服务企业,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微型服务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推动小额贷款,大力扶持经营分散、资金需求规模小的社区服务业发展。三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进城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发展。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范围,将农民工列为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并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提高贷款限额,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创业致富。

(四)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投资时间集中性和受益时间长等特点,这一方面决定了地方政府需要在财政之外另谋融资通道,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对于投资与受益群体相分离的建设项目,需要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举债方式提前使用后代人的投资,并由当代人与后代人按受益原则共同承担偿还债务的义务,以合理分担投资建设成本。可以通过发行市政债券、项目融资、信托计划、股权融资以及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的方式来引入民间资本。

(五)政府应明确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导向。

政府要把城镇化作为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重点。应明确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入农村城镇化地区和领域。人民银行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采用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并明确地将其列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应鼓励政策性银行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相关风险。

上一篇: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延伸 下一篇:以应收账款服务平台促中小微企业融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