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延续准备就绪

时间:2022-10-26 03:39:05

去年末国企指数突飞猛进,新年过后,则一直徘徊于5000点以下,在寻找突破口。

行情终于在两星期前突破成功,一涌而上达5152点,一下子回到过去14个月的高点,仿佛在向市场确认:一年下来,宏观“紧箍咒”已经不再,大家都期望新的行情又能重来。

我一直认为,香港上市的国企红筹今年可能会有两个行情:

一个会出现在全国“两会”之后,一个会出现在8月、9月左右,即重演以往的市场周期性。从时间上看,已经出现的行情与预测相吻合。那么,到底这是市场时机已到,还是基本面的因素有了改变?

首先,我仍维持之前的大胆判断:第一波行情会延伸到“两会”以后,而且会守在5000点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宏观和微观因素没有本质变化。

中国经济1月通胀率急速下降到1.9%,2月虽然反弹到3.9%,但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只有2.9%,大体上仍保持去年9月以来的下滑趋势。

2月银根初步显示仍然偏紧,扣除春节影响,信贷同比增速维持在14%左右,与1月持平;新增贷款仍然过紧,比去年同期1月、2月间减少许多。

更重要的是,连工业物价指数都在持续下降从高点8.4%到目前5.4%。这是一个对升息与否至为关键的指标。

在此宏观背景下,加之项目审批仍未放松,投资不会热到哪里去,那么通胀引致的加息可能性还用过虑吗?这就直接支撑了内需零售及房地产板块。间接来说,全球加息周期可能有所减缓,对商品原材料价格产生稳定作用预期,从而对二季度国企指数有一定支持。

行情到底有多大?按目前的情况看,“物极必反”的可能性不可不防。银根过紧,可能会迫使调控当局作出让步而有所放松,这可能在二季度发生。

一紧一放,对市场资金流的冲击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种现象以前亦常有发生,指数有可能受惠而大涨。

当局如何调整“紧”和“放”,不仅仅是宏观上的判断困难,更因为政策的滞后效应极难捉摸,可能需要多轮调整才能抓对。

微观层面,刚开始陆续公布的2004年年报也非常符合预期,其中自然以大宗商品板块业绩翻番为稳定市场的首要因素。估计马上要出来的石油板块业绩也会稳如泰山,与预期不会有太大差异;目前油价仍风起云涌,市场争先恐后将其盈利预期大幅上调,成为领头羊。而且,该板块市值占指数比重达30%以上,自然为行情打下了基础。

在电信业几乎“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后,目前最关键的板块是保险业――不单是因为其占指数20%左右的高比重,更重要的是,大众投资者都将其看做消费内需行业的龙头;设若业绩超于预期,则可以引领行情,反之则可能拖后腿,不容有失。

从政策方向考虑,对内需消费的支持及倾斜毋庸置疑。今年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尽管与消费预期相关的主题是“三农”问题,但从免除农业税到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政府目的是保持收入的持续增长;加上今年是连续第二年政策实行,就足以形成公众预期,从而转变成消费行为。

对市场动力较容易有影响的可能是房地产板块。继广州之后,3月初上海市政府推出抑制房地产炒卖的措施。5.5%的房地产资本利得税本身并非重手,但亦表明若此措施不行,则自有更多措施出台。到底是打压投机还是不自觉地打垮市场,是“一刀切”还是“有保有压”,投资者不能不注意其中的风险。

到目前为止,从宏观看,最大的转变应为美国债券长期收益率急速上升。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利率上升周期正在加速,不可逆转。

更重要的是,美元资金已经开始出现回流,流动性紧缩影响着亚洲股市,尤以香港股市为甚,国企红筹资金自是不能避免。

历史上多次升息周期已反复证明,在加息后的六个月左右,股票都会表现失色,这就有赖于个别市场盈利的增长支撑。但目前中国市场盈利增长仍然缓慢,逊于经济增长预测。这关系到下半年的行情能否得以实现。

按目前进度,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上市极有可能推迟或者二者选择其一,那对市场将是有稳定作用的。国务院对“国九条”的落实终于轮廓初现。从社保、保险到企业年金的资金引入,加上对A股市场制度建设的展开,资金从内地到香港已再不像过去那样包含诸多政治考虑,而渐变成市场的需要。这对国企红筹自然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作者为HSBC中国研究主管

上一篇:如何跳出银行案件怪圈 下一篇:中石化重组:小是非与大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