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研究

时间:2022-10-26 03:17:35

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研究

摘 要:当前,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拥有众多的产业集群企业,晋江伞具产业集群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且因目前国内伞具产业集群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晋江伞具集群具有地域和产业的特殊性,适于深入研究。文章根据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阶段划分,重点对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将有助于完善产业集群的理论,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晋江伞业 产业集群 演进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23-03

一、引言

据统计,目前福建省晋江市共有伞具企业近300家,主要分布在该市东石镇一带,是全国最大的伞具制品及制伞原辅材料生产、出口集散地。2008年全年,该市伞业总产值72.24亿元,成品伞产量已达4.72亿把,伞架配件总产量5.98亿把,成品伞出口3.7亿把,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23%以上,出口创汇4.0亿美元,占全国的40%(如表1所示)。2003年10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称号。晋江伞具产业经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伞具产业在农村加工小作坊的基础上走上世界经济舞台,其演进效率、成绩备受世人瞩目,其中产业集群演进因素值得深入探悉。

二、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的阶段及其特征分析

笔者通过相关集群的演进阶段理论进行分析,认为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阶段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增长阶段、结网阶段、成熟阶段。

萌芽阶段:由晋江市东石镇的5个自然村通过“三闲”(即闲人、闲钱、闲房)起步,通过模仿带动,发展“三来一补”,再通过“三资企业”逐步演进发展的阶段。主要特征为:以加工厂、各家庭手工作坊为主要生产形式,生产设备简陋、生产操作简易、生产方式粗放。此时的伞具产业集群低级化,技术支撑少,资金支撑少,分工协作少,但已自发性地出现少量企业聚集,处于萌芽阶段。

增长阶段:伞具产业经过10多年演进,由原先的5个自然村为中心向周边村落蔓延,部分原先在伞具厂务工的技术、管理人员或自立门户,或与人合作,利用外来的信息、资金和技术,利用当地农村中众多闲置劳动力,开办了更多的伞具加工厂,伞具产业此阶段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特征为:因资金和技术的聚集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规模壮大、数量增加、地理集中、产业关联,外来资金进入,人力资源丰富,贴牌生产模式开始发展,且出现产业集群区域内的无序竞争现象。

结网阶段:21世纪初,随着产业资金与贴牌“生意”的壮大,部分“吃到”大订单的企业开始通过亲戚、朋友、中介开展大规模的合作,利用血缘、地缘来牵线,分包部分下游工艺给其他企业生产,逐步出现龙头企业,分工协作、相互依存,发展有序。主要特征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的协作成为常态,中介、公会、协会出现并开始起辅助作用,大企业开始寻求研究机构、国外信息带动技术升级,产业集群有意识地转向质量竞争,配件市场产生。目前晋江伞具产业已经在从此阶段基础上向成熟阶段演进。

成熟阶段:当前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晋江伞具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晋江伞具企业在应对危机、产业转移的同时,晋江伞具产业已经开始由自发形成细密分工向产业成熟阶段迈进,将形成从原材料、制伞机械、配件、成品组装直到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配套完整并具有相当规模的整体伞具产业集群链条。主要特征为:晋江伞具产业集群通过自身不断的蜕变,出现“总部经济”,集群发挥扩散效应等作用,政府加大扶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得到升级,集群内的各个关联关系平衡稳定。

三、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文化对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

1.萌芽阶段。自古在晋江市安海、东石一带“濒海之民,又复高帆健舻,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趋利之多,自昔为然。”这就是晋江东石一带重商地域文化的萌芽例证。该区域因其独特的重商地域文化,始终高于传统的儒家重农轻商理念,因此在萌芽初期乃至发展得到了有利的支持,不曾受过当时儒家思想主导的影响和限制,从而不断促进商业从萌芽走向成熟,并促进了私营企业的不断出现。到上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晋江农户人人参与商业,家家发展产业,“办工厂”成了新的农村商业思路,而这样的尝试性摸索,恰恰促成伞具加工的必然出现,最后发展形成伞具产业集群。

晋江东石镇梅峰村蔡正尝等三兄弟,随着“办工厂”的尝试思路,在家门口办起“东石梅峰旭东雨伞来料加工装配厂”,开启了东石镇现代雨伞制造业的大门,当时全省来料加工现场大会曾在该厂举行,后来更名为晋江旭东雨具有限公司,其名下产品“旭日”牌晴雨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遍了大江南北。不久,晋江东石镇农户的模仿思路就被开拓起来,浓厚的地域重商文化喷发出来,伞具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2.增长阶段。一曲《爱拼才会赢》仍在晋江人中传唱,当地人以“爱拼才会赢”精神,显出晋江与其他地区的民众不同的性格特色。历史上自中原南下迁离祖居的移民文化也塑成了晋江人敢为天下先的独立个性,晋江人直至今日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祖先的冒险进取精神,而在伞具产业增长阶段,敢为天下下、善为天下先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伞具产业集群的演进。晋江制伞人从各类产品的仿样生产和贴牌加工开始自创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晋江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当时晋江伞具产业以家庭作坊为背景,通过初步萌芽,走向增长阶段,逐步自我生长、自我蜕变、自我完善构成内生式的伞具产业集群。

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利润驱动和成功者示范下,带动了乡里乡邻的仿效和亲朋好友的入伙,由于晋江伞具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业组织、管理、创新跟不上快速扩张的势头。同时在缺少社会资本充实的情况下,加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地域文化思想的误导。伞具产业逐渐由敢于竞争发展为恶性竞争,盲目扩张、“三角债”严重,致使刚处于增长期的晋江伞具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的危险。但值得庆幸的是,晋江伞业通过找原因、求生存,并成功将销路开拓到海外市场,才有使伞具产业焕发新生机。

3.结网阶段。晋江伞具产业集群发展到结网阶段,地域文化已经从重商善仿、爱拼敢赢提升到由宗族文化所推动的分工协作、善于竞争的企业文化中,深层次地影响伞具产业集群演进。建立在农村宗族地域文化中的业缘、地缘使企业集群和谐互补,在伞具企业间的领先技术、管理思维也就能在相关或相似的企业加速推广,产生晕轮效应,不断扩大外延,通过各类技术、经验的共享,使技术优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限度地扩散和利用,带来创新协同优势,集群内企业间技术的优先传播与扩散,广泛的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效率,凸现了产业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效益。

晋江伞具发展的良好局面和建立在宗族(家族)观念之上的地域文化组织,与时俱进地成为现代乡村建设中的健康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旨在推进协作、调节分工、提升交流的晋江各类同业公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8月晋江东石伞业同业公会成立,拥有会员单位近百家。2007年8月24日,福建省伞业行业协会在晋江东石镇成立,上市公司梅花伞业的王安邦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通过公会和协会协调,既为广大会员单位协调相互的关系、提供相关的服务,也起到协调广大会员单位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晋江伞具产业集群的增长。

(二)海外关系对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

1.萌芽阶段。晋江市是我国著名侨乡,在外谋生、经商挣了钱的晋江华侨因长期的背井离乡以及对家乡的怀念、热爱和强烈的认同感,常常捐献公益事业来表达对家乡的感情,而晋江这些长期的、稳定的海外关系,也就成为当地商业发展的资金、技术起步资源。比如老家在东石镇的萧清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生意需要频繁来往于港台两地,并发现:在我国台湾的一些地方,许多年轻女子都在伞厂里手工缝伞谋生,就萌生在家乡东石开办雨伞厂,帮助家乡发展的念头,于是1987年,时值台湾地区伞具产业最鼎盛的时期,萧清伦到台湾以120万元高价买回一台制伞用的高频焊管机,在晋江东石镇兴办福建省内首家台商独资伞具企业――富兴公司。

正是海外华侨关系对晋江祖籍地的交流,以及对台商业贸易,台湾伞业转移到晋江的契机,给晋江带来无限商机,促进商业发展,改革开放到1988年的10年间,晋江共承接海外关系提供来料加工的企业达4000多家,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接近4万人。而晋江伞具企业在富兴公司引进设备的示范下,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不少当地人开始学习萧清伦的成功经验,从台湾购入制伞机器等生产必需品,并逐步扩大、形成规模,也极大地促进晋江伞具产业集群的萌芽。

2.增长阶段。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政府出台鼓励当地企业与外资联合成立“三资企业”,海外关系中的客商深受政策鼓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伞具产业中,形成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带动了伞具产业的发展,并由最先的生产原料在晋江加工、生产设备在晋江安置等系列的投资方法,逐步地发展为到当地人开办的伞具企业中入股资金直接投资、找来技术直接投资。这也无形带动了企业的发展,降低了自身的投资成本,减少了产品外销等的流通环节,并规避了当时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政治因素方面的影响,给晋江伞具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撑、产生良好的政策导向。

尤其是在伞具产业快速增长的前期,晋江海外关系的对内投资正处在上升期,海外关系靠广泛阅历和博大智慧,引进国外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为晋江产业发展所用,提供大量境外最新的信息、图样、技术和营销网络,为海内外制伞行业同仁寻找合作机会、开展技术交流、扩展经营规模和提高企业的效益提供广阔的舞台。总之,海外关系通过嫁接和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设备,使当地民营企业逐渐学到技术、规范生产、扩大规模,从而也促进了伞具产业集群的增长演进。

3.结网阶段。由于晋江与海外有着浓厚的侨亲姻缘关系,因此晋江伞具企业收集海外的信息渠道通畅。晋江伞具企业长期与港澳台地区,及伞具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科研机构挂钩,定期派员参加培训学习。通过引进台资发展壮大,逐步完善产业链条。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即伞具集群结网阶段的初期,晋江就有12家雨伞伞头生产企业引进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地生产的塑料机300多台,3家雨伞布料企业引进台湾喷水织机1800多台,极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晋江伞业通过举办中国伞节、中国(晋江)伞业博览会等大型商业定购、交流活动,拓展海外市场,至今晋江伞具已经出口远销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雨伞配件销往东南亚各国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外贸营销能力雄厚,产品的出口方式也由以往依靠外贸出口转为自营出口。截至目前,晋江自营出口的伞具企业已达12家,真是“撑起东石伞,走遍五大洲。”晋江伞业目前在世界同行中稳居领先地位,其产品经常在德国法兰克福博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家庭用品展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博览会上亮相,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部分是得力于五湖四海的海外关系在伞具贸易上的推波助澜。

(三)人力资源对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

1.萌芽阶段。晋江历来资源禀赋薄弱,当时伞具产业也主要依靠简陋陈旧的设备进行半自动或者纯手工生产操作,给基本没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企业主和缝伞工有了自主创业和下游加工的机遇。在伞具产业发展的前期,加工企业只需把半成品的材料交由工人缝合成为成品伞,委托加工企业则派人上门验收合格即完成了生产。因此形成晋江东石镇全部29个行政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着跟伞业相关的工作,尤其是这种不需要复杂技术的手工劳作,已经成为村村老、中、青农村妇女的天然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降低了寻求人力资源的成本,节约了人力资金。

因为自身没有技术,决定了伞具加工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初期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并只有通过简单的制作工艺、低廉的劳动成本等因素来弥补。因此,在晋江伞具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就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中所必须的“劳动资源依赖”的显著特点,必须依赖众多的的人力资源。手工劳动加上广阔的人力资源,是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企业而言所必须的产业需求,而晋江伞具产业发展起初,恰恰符合这样的需求,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给”的特征,极大满足了伞具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

2.增长阶段。根据初步统计,当晋江伞具产业处在增长阶段,企业职工的平均文化水平不高,比如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大多数为高中文化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3,而小型企业比例更低。因此在集群增长的阶段,伞具企业就已经认清人力资源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外来工、本地人、家族人一视同仁,然后加大培训教育上岗。通过努力发展至全行业已有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达100多人,技术管理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20名、本科学历230多名、大专学历800多名。

晋江伞具产业在迎来迅速增长的同时,1997年金融风暴悄悄来临,晋江伞具产业也受到冲击出现困难,而此时,企业对人力资源队伍以稳定为主要手段。而伴随着危机的逐步化解,集群企业又加大对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恰好当时全国各地劳动力大量涌入晋江,晋江伞具企业也渐渐调整思路,对务工人员的福利待遇逐步提升。且伴随着伞具出口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伞具产业之外的各工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形成了晋江第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和务工者收入大幅增加的双赢局面,因此晋江伞具产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付出是相辅相成的。

3.结网阶段。2004年起,在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到集群结网的关键时刻,大批原本晋江外来工人不断流失,警醒了当地伞具企业,于是企业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诱人的企业前景和良好的职业规划,吸引人才。且对本地劳动力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即使是通过宗族、家族关系到制伞企业工作的员工,也逐渐地及时签订劳动合约,严格工时制度、设立劳动保障;反之,因人才制度健全也使部分家族企业逐步走上现代企业管理的道路。

晋江伞具产业集群经过长期的增长,集群企业的人力资源支撑成果也较为显著,取得优异成绩,如伞具产业人才通过研究开发,先后申报防紫外线涂层伞布、自收自开雨伞等专利产品18项;与此同时,伞具企业也开始注重储备技术人才,挖掘专业人才。晋江伞具劳动密集性企业通过人工与技术的合理匹配的示范效果,这也将是当前我们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晋江伞业集群结网阶段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四、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国际品牌

晋江伞具产业虽历来以起点高、质量好、规模大、外向度强而闻名,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在全国伞具产业6个“中国名牌”中,晋江市的梅花、雨中鸟、雨丝梦和金鸥占有四席,其中“梅花”洋伞为“中国名牌”及“中国出口名牌”双名牌,同时还拥有10个省级品牌,但这些成绩相对比较欧美等国世界级的伞具品牌还有差距,如总部位于美国辛辛那提市的Totes ISOTONER Corporation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晴雨伞、雨具及手套贸易商。该公司以多个细分品牌销售产品,销售网络遍布美国、加拿大、欧洲及亚洲。因此,晋江伞具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也应该是继续坚持品牌战略,直至形成国际品牌。

(二)自主研发技术

当前,一把自开收多折伞,在其直径仅10mm的中棒内,要装配进16个细小零配件,在小小的伞头内要装配13个零部件,任何要想以领先世界技术水平地发展伞具产业,对产业技术要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晋江伞具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也将只有依靠技术,才能立于世界伞具产业的不败之地。随着晋江伞具产业集群演进到成熟阶段,随着人才的智力培养、品牌的积极创立、技术的深入研发,将形成品牌和技术双优势,将会使晋江伞具产业的自主研发技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先于世界水平。

(三)出现总部经济

目前晋江伞具产业集群中仍有众多的企业是依赖OEM模式经营,赚取生产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影响全球经济格局,以及技术转移的速度增快,将必然会使更有竞争力的伞具企业在晋江以外的区域产生,在劳动密集的地方发展生产,甚至到国外产业基地加工,如目前常到晋江采购原料、配件、伞具制造设备,并利用低于晋江伞业生产成本、发展伞具产业的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就是很好的例证。由前期全球制伞中心最终转移到我国大陆地区这一过程,也同样论证了伞具产业将始终围绕劳动力这一核心因素向成本最低的区域倾斜。而届时,晋江的伞具企业也将会通过加大集群在外投资,通过产业转移使晋江出现伞具“总部经济”。

参考文献:

1.黄盈盈.晋江伞业借上市契机转战国内市场[N].福建科技报,2007.11.13

2.邓文龙,王建新.福建晋江制伞业形成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10.19

3.冯涛.改革开放30年晋江市民营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2008.6.6

4.刘介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的立民之本[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5.陆学艺,王春光.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1-65

6.晋江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晋江年鉴[M].方志出版社,2005.247-248

7.占光胜.闽南文化与晋江伞业集群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9):41-42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7)

(责编:若佳)

上一篇:河南省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研究 下一篇:财务人员终身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