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的新鲜血液――公允价值

时间:2022-10-26 02:49:33

会计计量的新鲜血液――公允价值

摘要:随着经济学在会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会计要素内涵的不断深化,历史成本已不再是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现值、市价均可以作为会计计量方式,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会计计量注入新鲜血液。特别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对公允价值推行的意义、新准则的实际运用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局限性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推行的意义

在会计领域,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基本接受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无论怎样定义公允价值,其核心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交易方式中,是自愿的买方和自愿的卖方,不是强迫所达成的购买、销售。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推行公允价值的意义如下:(1)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企业当前的会计信息及企业未来期间的发展情况,对于企业过去的会计信息,仅仅作为参考。而公允价值计量已将所有影响企业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基本涵盖,其中包括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这正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根据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预测企业的市场价值和未来发展能力,从而决定是否有投资的必要性,可以合理的使用资金。(2)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保持简单再生产,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

目前在会计计量属性上普遍使用的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历史成本主要是在资产的初始计量,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主要是在资产后续计量中使用。从时间序列看,历史成本是过去时态的计量属性,其计量对象是过去交易的代价;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是现在时态的计量属性,其计量对象是现在的现金等值;可变现净值、现值是未来时态的计量属性,其计量对象是未来流量的金额。

1.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首先,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根本区别。其次,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是动态的,它强调的是要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在编制报告日或交易日以后的任何一个新计量日,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但应当说明的是,历史成本在发生当时实质上就是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关系。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为获得具有同等营运能力或生产能力的新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数或其他等值。现行成本是一种以市场价格形式表现的虚拟交易,它以买方市场价格而定。而公允价值则是以市场价格形式表现的实际交易,它以双方自愿接受的价格而定。均体现现在时点的价值。对于初始取得的资产,若没有证据证明价值不公允,两者一般相等。

3.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的关系。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实现金等值,它应依据卖方市场价格来确认,因此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同公允价值非常接近。但是,现行市价对于交易市场的要求没有公允价值那么高。而且,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还可根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进行价格估计。

4.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关系。可变现净值是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它同公允价值的区别是:第一,前者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以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显然不会如此。第二,前者是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后者通常不考虑直接成本。

三、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的投资性房地产,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受此影响,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作为存货核算的房地产,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升值的影响。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事项除前文分析过的两项外,还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这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售出"资产的公允价与账面价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而同类业务在老会计准则下只能按账面成本计价,不能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确认为企业损益;类似地,如果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

四、公允价值运用的局限性

1.公允价值的易变性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市场价值是根据当前市场交易状况所形成的价值,市场交易纷繁复杂,所以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很强,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关系密切,自然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由此所带来的信息的可靠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不易把握。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如在投资性房地产交易中,鉴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不高,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并且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它存在问题就停止不前。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发挥其优势。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叶蓓,张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改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6,5:56-58.

[2]赵西卜,卢玮.金融工具计量及公允价值在其中的应用[J].会计师,2005,2:58-6.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39-41.

上一篇:刍论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方法 下一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