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语文课的教学魅力

时间:2022-10-26 02:29:22

浅淡语文课的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 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师是什么,韩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是怎样的解读,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位庸医戕害的仅是个体的人和人的肉体,一位庸师祸害的则是群体的人和人的灵魂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家庭或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一个教师来讲尤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履行职责——传授书中的知识,而是在每一次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自身的理想追求及专业化知识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引导,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开拓和审美情趣的感染。这样说来成功得上好每一节课,就是重中之重。那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堂课的开场白——导语要新颖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在课文导入上要做到:(1)自然,紧扣题意,切中要害。(2)新颖,不落俗套,有趣好奇。(3)灵活,形式多样,方法多变。为达到目的,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一课《燕子》,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导体,在导入课文时一边用语言一边用彩色粉笔快速在黑板上画出连绵不断的远山,层层叠叠的树林及绿油油的麦田,屋檐下和电线杆上栖息的燕子,这简笔可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教师及时引导着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文。学生的头脑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期的背诵课文的任务在他们看来也就显得轻而易举。再如:在讲解初中第一册《论语》六则,我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上就调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用得巧,用得美。很好地烘托出了美的教学氛围。一开课,幻灯显示出一幅孔子画像。教师精要介绍了孔子生平事迹之后,满怀敬意地说了一句:“现在请让我们一起聆听二千多年前的孔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接着放录音范读,在低缓的古筝曲中,男中音徐缓地诵读课文,音色浑厚苍劲,夫子味十足。再看看幻灯屏幕上端庄的孔子画像,俨然是当面聆听夫子教诲。此情此景,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文化美。紧接着放第二遍范读录音,此时是童声齐读,声音清脆响亮,充满童真雅趣,与第一次古色古香的诵读相映成趣,美的教学氛围便弥漫开来。

导语还可以用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将历史等方式进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直观式、联想式、悬念式、启发引导式等几种,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调动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他们跟着教师走入设定的课堂就是终极目标。

其次 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假如一个语文教师知识很渊博,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也得当,但却是一个语音不准、吐字不清、词汇贫乏的人,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这岂不使学者重效,何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教学姿态去打动学生。再引于漪老师在讲《茶花赋》一课时的这样一段话:“如果华庭寺那树茶花是‘点’,那么黑龙潭大理就是从‘面’上勾勒茶之盛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花期一道,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祖国的大好春光里,饱享着祖国现实生活的美,怎能不心醉了呢?”于老师边读、边议、边讲,用具有浓郁抒彩的语句,饱含激情的语句,形象地把文章的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当学生听到这样优美的语言,怎能不侧耳静听,在这艺术的殿堂中被陶醉呢?

第三要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材死角,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材料,在阅读、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是教师教好课的前提能力;语文教师想成功的驾驭教材最基本的是熟读教材,对每一篇文章都烂熟于胸,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功夫。广泛收集教学资料,他山之石以为己用。有心计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那些眼睛不能盯着一本教学参考,教参教参,仅仅是参考而已,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高屋建瓴的优势。

第四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要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绘画、音乐、天文地理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语文课包罗万象,如不能成为一个多面手,要想把语文课讲活,是很难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磨棒成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把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像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上初中时,口吃得非常厉害,后来经过刻苦磨练,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说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五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不不能在课堂上搞“一言堂”,要进行角色转换,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无不面面俱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淡淡如水,毫无味道,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要解决课堂上的主次问题,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教师应如何摆正自己在课堂的位置,完成角色转换。

这是一堂高二说明文的写作指导课,然而此时却听不见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好奇的目光却专注于讲台,讲台上放着一盆郁郁葱葱的吊兰。原来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实物观察。短暂的观察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内容,经过有目的的筛选,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观察吊兰的外形、色彩、尤其是观察“吊”的特征。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假如要写介绍吊兰的说明文,你准备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顺序?”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要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内容包括形态,习性,功用:顺序可以从外形入手,再深入到生长规律,教师及时提问:“你们谁了解吊兰的生态习性?”不少学生面面相觑,少数学生只能说出一鳞半爪。教师及时引导:“写说明文要讲究科学性,不能信口开河,资料、数据必须准确。”于是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查资料,为写文章做好了准备。在轻松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最后结果是学生觉得写说明文并不难,大家都乐于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堂作文课教师已由“幕前”退到了“幕后”,把学生推向课堂当主角。教师的身份仅仅是幕后策划者,是导演,从而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带入“剧情”进入“角色”,较好地解决了作文课不好上,学生不愿写作文,特别是写说明文难的问题。如果作文课老师在黑板上一写题目了事,那学生怎样有写作的灵感,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努力,把语文课上生动活泼,充满魅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提高读、写、会话的能力及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模式 下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