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中国建筑

时间:2022-10-26 02:12:52

短命的中国建筑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而寿命却只能持续25~30年。

中国建筑寿命短不是偶然的,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质量原因,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就是证明。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四川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546名学生残疾。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汶川地震是8.0级),但智利的人员伤亡却很少:300多人在地震中遇难。因为智利有着非常严格、系统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地震袭击之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值得强调的是,就连低造价的建筑物质量也有保障。“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这句名言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

二是规划原因,建筑寿命短,大多是因规划变动、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盲动,一些地方甚至存在“规划跟着领导变”的怪现象,领导换一届规划就得调一回,一些“年富力强”的建筑因此被拆除,业内称之为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三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至上、政绩至上和官员个人私利混杂在一起,导致各地大拆大建风起云涌。一些城市“拆迁带动GDP”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即通过大规模城市拆迁、改造,把大量没有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拆迁,以此带动相关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GDP。假如拆一座房子可以产生一个GDP,建回去又可以产生多个GDP,但是财富并没有增加,官员的政绩、政府的GDP却光鲜明亮,而且,在此过程中,财富大量向权势阶层转移。

四是文物保护形同虚设。“文物保护法律”大不过地方主政官员的权力,法律对官员破坏文物行为心慈手软,甚至可以说束手无策。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欧美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欧洲其他国家,住宅平均寿命普遍在80年以上,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

西方人有一个珍惜保护古迹和文物的共同心理和习惯,即一座房子能不拆就不拆,即使它不是什么文物,对一条街的居民或一家人来说,仍有它的纪念意义存在。国外房子寿命长跟管理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老房子在他们那里是被作为一个文物在保存。坏了,他们进行修理,再继续使用,像英国,他们对老房子进行修理,或者对地基进行加固,许多都是通过向国外招标的方式来完成。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政府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

著名时评人时寒冰做过一个测算:建筑短命意味着要不断拆毁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浪费的财富,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建筑寿命每缩短1年,意味着财富当年损耗掉4万亿元,缩短20年就是损耗80万亿元!如果与英国相比,我们损耗的是408万亿元的财富!2009年,中国全年的税收收入是6.3万亿元。比较一下,就知道这种短命损耗是何等可怕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建筑寿命延长1年,就能节省出4万亿元。英国建筑寿命达到132年,悄悄累积了多少财富,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然,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英国的GDP不再增长了。

中国城镇的住房总量已超过了140亿平方米,如果按平均30年寿命计算,平均每年要淘汰47亿平方米,这么算,因建筑寿命缩短的财富损失每年可远不止4万亿元人民币。

(摘自中国发展出版社《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 作者:童大焕)

上一篇:王钢成:把最脏的活变得干净、卫生 下一篇:蒙冤千载的中国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