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26 01:30:45

基于学生视角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管理学是高等院校管理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们能真正学到知识,并且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去重新分析和结构管理学的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管理学 学生视角 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国际公认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目前《管理学》的教学还是比较偏重于知识传授,学生缺乏系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特性,目前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将《管理学》的教学安排都放在大一的上、下学期,由于新生的一个特殊情况,大多数同学还没有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上不知道管理为何物,这就给《管理学》的教与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显而易见,普通的以纯知识的传授 “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不能达到高等教育宗旨的。

1.目前高等院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亟待更新

目前大多数《管理学》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者职能的逻辑体系来编撰的,基本的思路首先是介绍管理学总论,主要包括一些出色的管理学研究者对管理和管理活动的界定,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流派等等,接着便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虽然《管理学》教材有很多个版本,但是其基本内容并无太大差异。这些教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要对国外的一些管理思想和理论做了大量的介绍,但是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却介绍很少。二是,对现实实践中中国管理理论的一些新的观点都没有在教材中体现。

1.2教学方法没有创新

管理学的重要性大多数任课老师都能认识到,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的束缚下, 管理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例如多数老师为了拉进度重讲授,轻学生的思考;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其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会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更严重是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1.3忽视授课主体的客观情况

因为受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很多老师颠倒了教学主客体的位置――把老师当作了授课主体。但是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即使个别老师意识到了学生是主体,但是其在备课讲课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做主体,没有去备学生,没有去认清大一刚入学新生的实际状况。

1.4授课班级人数过多,授课节时太少

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个高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学用房和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就导致了多个班级合班授课。这种大班级授课,学生过多,管理学的灵活性特点被限制,老师只能求稳,不可能采取因材施教。在一个就是很多高校考虑到教学成本的问题,尽可能的压缩节时。笔者所在的学校管理学的学时每周只有三个课时,短短的120分钟,所以就给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限制。

2.基于学生视角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2.1上课前

(1)认真选择合适的教材。现在市场上《管理学》的书籍很多很多,要根据课程规划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因为每一本教材都有其优点,同时又存在弊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以往上课使用教材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所使用和接触的教材的优缺点,同时相关教研室和相关课程老师对教材的选在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最终能选择一本相对合适的教材。

(2)仔细分析大一学生的文理科背景。虽然现在我们提倡大文大理,不要求过分去关注学生高中时的文理科状况。但是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文理科学生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科生在大一刚接触管理学这么课程的时候,感觉是一门文字科,学习的着眼点和兴趣都不好。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了解所教学生的具体状况,因材施教。

(3)静心准备教学案例。《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案例。纵观现在很多教材和教参中的案例,大多数都是讲授像海尔、联想等大公司以及国外一些大公司的,通过笔者之前的教学实践,发现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感觉这些案例中的公司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感觉遥不可及,无形中拉大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心理距离。导致很多人对学习没有了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使《管理学》的教学很难推进。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如果能准备身边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生的一些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2.2上课中

课中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教师要求最高的部分。在课中需要教师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并大胆采用游戏、模拟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上课后

(1)适当布置课后作业,尤其那些能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能完成的题目和任务。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培训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期《管理学》课程结束前,都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撰写一篇相关的课程论文,坚持了三年多,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2)课后给学生留一些答疑时间。很多大学,老师们上完课就离开了,感觉没有必要课后辅导学生。如前所述,因为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又是大一的学生,在理解上很多时候会出问题。经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如果在课后能有一些与学生讨论和辅导的时间,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效果会较好。

(3)期末考试。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比较关心期末考试的问题。因为《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出题的形式较灵活,可以有客观题也可以有主观题,既可以来源于教材又可以高于教材。在题目的设置上要更灵活一些,让学生能有发挥的余地。

(4)多渠道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政府、企事业部门的管理者走进学生,进行讲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更直观,以及对《管理学》实用性的认识更深刻。

3.小结

正如徐国华等在书中写到:《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且其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心理,我们才能把《管理学》的教学顺利进行下去,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成绩,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参考文献:

[1]德鲁克(美).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岳振英.关于地方性院校管理学教学问题的探究[J].科技资讯,2007,(27).

[4]陈传明.管理发展新趋势[J].南京大学学报,1995(6).

作者简介:

李健(1978-),男,山东人,四川文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新时期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下一篇:浅析微博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