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制(疏导员)在艺术大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6 12:17:48

学长制(疏导员)在艺术大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学长制(疏导员)在艺术生中实践了三年,摸索出了一套选拔、培训与工作机制。根据自我和谐量表(SCC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以及安全感量表(SQ)的结果显示,疏导员的选拔与培养效果显著,通过自编角色定位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需要在班级建设、朋辈辅导与专题培训上进一步加大对于疏导员的后期督导。

关键词:学长制 艺术生 班级建设 朋辈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02

艺术院校学生班级建设缺乏与艺术生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促成了部分艺术生适应困难化、学习烦躁化、交往矛盾化、认知片面化、情感随意化、个性自我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等学校艺术生不断扩招的现状,辅导员及班主任仅能完成对于学生的行政管理,对于艺术生心理上的需求和指导匮乏。在艺术新生中引进学长制,通过在高年级中选拔一批心理素质好、成绩优秀、有学生工作能力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培训,命名为疏导员,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新生提供心理上帮扶、指导、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合理规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尽早确立积极明确的奋斗目标,排除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学长制在艺术生中开展了三年,反响良好,为了更好的发展心理学长制,面向疏导员及预疏导员,进行了心理测试与自编问卷调查,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

1 筛选工作:对参与疏导员的学生进行全面和严格的筛选

首先,考虑到疏导员对于课余时间的要求以及对于新生班级的榜样作用,所以对参与疏导员的学生的成绩有严格规定,必须成绩排名专业前30%才具备选拔资格;其次,优先考虑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同学,对遴选的疏导员进行无领导小组面试,主要考察疏导员所必需的语言表达、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心理素质。

对筛选出来的疏导员候选人(预疏导员)进行了自我和谐量表(SCC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以及安全感量表(SQ)的测试,分发问卷53份,前两个测试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8.1%,安全感测试回收问卷51份,有效率为96.2%,结果预疏导员的自我和谐,核心自我评价和安全感得分均高于常模水平,各因子得分也高于常模水平,并存在显著差异,排除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可见规范面试与筛选对于疏导员素质保障起到了必要作用。

2 岗前培训:采取团体辅导方式对预疏导员进行系统培训

疏导员是在新生入校时配备到每个新生班级中,协助辅导员、班主任,从心理方面开展工作,所以培训侧重点在于提高疏导员的朋辈辅导能力和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利用了两个整天,对预疏导员进行培训,见附表。

附表1 疏导员培训方案

[[模块\&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堂形式\&学时\&班级

建设\&1.促进新生入校后尽快融入班集体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团体

3.形成团体规范,促进团体凝聚力

4.学以致用,将课程所学应用于工作\&构建小组、规章

破冰游戏、自画像

运送核物质、七巧板

祝福与告别\&拓展练习

讨论体验

团队协作分享 \&8\&朋辈

辅导\&增强个人朋辈辅导的能力

2.学会感恩生命,积极乐观思维

3.增强对自我与不同性格的了解

4.了解与应对新生各种心理问题\&盲行、生命线

脑力大碰撞

模拟咨询

个案分享\&体验

讨论

角色扮演

分享\&8\&课后

思考\&1.了解不同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2.清晰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要求\&编剧、排练准备

采访往届疏导员\&情景剧

调查、体验\&8\&]

]

3 工作机制与效果:自编疏导员角色定位问卷,有针对性地了解开展情况

自编疏导员角色定位问卷,对53位预疏导员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疏导员的工作功能、工作范围、工作的要求等进行调查,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100%。同时访谈了40位在职疏导员,其中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92.5%,调查结果显示,疏导员与预疏导员部分观念有所传承,但是实际开展工作让疏导员在某些工作理念上有所不同。

3.1 疏导员动机调查

100%的疏导员认为之前疏导员对自己帮助很大,因此希望自己做疏导员,为师弟师妹们服务,把曾经得到的帮助传承给下一届的,84.91%的预疏导员也这样认为。疏导员及预疏导员都对测评可以加分,让自己去成长这两项的认同度很大,可见大学生在学校还是非常重视自我成长和外界肯定,各选项上疏导员与预疏导员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3.2 疏导员重要性调查

62.16%的疏导员认为疏导员对于新生班级非常重要,94.59%的疏导员认为很重要,对于预疏导员而言,66.04%的预疏导员认为非常重要,100%的疏导员认为很重要,所以疏导员的重要性的认同度是很大的,且不存在显著差异。

疏导员影响力调查显示:5.4%疏导员认为疏导员影响力仅存在于新生班级心理委员任命之前,24.3%的认为影响力持续一个学期,21.6%认为影响力持续一个学年,18.9%认为影响力持续大学四年,甚至有46.0%认为影响力持续到大学毕业之后,可见从新生阶段就进入的学长对该班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持久的,就疏导员的影响力上,预疏导员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3.3 疏导员的功能与作用调查

疏导员认为首先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接着是协助辅导员、助班处理班级事务,促进班集体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预疏导员在班级建设和心理支持上的侧重与疏导员不同,但未有显著差异。

就疏导员作用而言,疏导员认为实际工作中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构建班集体的效果突出,紧接着是解决个人困惑、拓展人际交流,专业入门指导。对于预疏导员,100%认同促进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在构建班集体与拓展人际上与疏导员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预疏导员还没有开展实际工作,未充分重视到从整体上把握班级的状态和班级互动。

73.0% 的疏导员认为与新生的沟通频率为每周1-2次,73.6%的预疏导员认为与新生的沟通频率应为每周1-2次,这对于之后疏导员的工作开展规范性起到了指导作用。

3.4 新生心理问题调查

疏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表明,艺术类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依次为专业迷茫、人际关系、情感、性格、学业、生活、健康,预疏导员预测类似,但在情感问题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3.5 工作方式调查

疏导员和预疏导员,都认为越普遍性的方式越受欢迎,疏导员的首选是个别谈心,而后依次排序为班级活动,生活关心,提供专业帮助,团体辅导,推荐书籍。预疏导员在团体辅导、专业帮助上的重视度与疏导员出现了差异,在个别谈心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3.6 疏导员素质调查

对于疏导员通过哪些手段影响新生,依次认为是心态、能力、特长、学习、口才、外形,预疏导员在学习上的重视度与疏导员存在差异,在外形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如何做好新生工作,疏导员认为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耐心,其次是乐观积极的态度,管理能力,理解能力,对于善良这个选项,预疏导员与疏导员之间存在差异。

就疏导员能力要求的调查显示,就班级建设而言,疏导员与预疏导员排序为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调控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重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朋辈辅导能力上,疏导员100%认同沟通能力,接下来是倾听能力、组织能力与共情能力,预疏导员在沟通能力与公情能力上与疏导员存在差异。

对于疏导员需要提高那些方面能力而言,疏导员比预疏导员更加重视时间管理能力,存在差异。

3.7 工作形式调查

根据疏导员工作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即时交流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如电话、面谈和QQ,电话因具备随时性与便利性,被所有的疏导员所接受,而微信、微博、邮件等形式则因为非及时反馈,利用率会降低,但是微信这个新生事物在预疏导员中接纳度在增加,所以沟通方式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更新。

4 工作展望: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心理学长制在新生班级中的应用

4.1 疏导员作为学长制的实践,成效斐然

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从行政上管理班级,在新生班级中引进学长,主要是为班级氛围及个体成长服务,其重要性为疏导员及预疏导员广泛认同。疏导员的工作具有传承性,在三年的实践中发现,疏导员以学长的身份进驻新生班级,其阳光的形象,沟通能力及温暖的关怀,如一道和煦的阳光照进新生的心里,以榜样的力量影响新生,以至于当新生变成老生后,希望成为疏导员,将得到的关心与指引传承下去。疏导员的影响具备持有性,疏导员在新生班级不仅仅是完成一份工作,而且也在工作中获得了自我成长与价值,所以在新生变成老生之后,依然会对班级成员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4.2 团体辅导作为疏导员的培训方式,有利于工作开展

疏导员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班级同学间交流,促进班集体建立,刚进入一个新团体时,如何更好地融入班级,进入班级开展活动,促进班级成员间的良性互动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采取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培训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参照性,疏导员通过亲身体验,熟悉了团体辅导的流程与注意点,也锻炼疏导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通过深切体会团体辅导对于班级建设、人际沟通的效果,从而认同以团体的方式去构建新生班级,促进新生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4.3 加强朋辈辅导能力有利于疏导员工作的深入

疏导员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工作中给予专业的支持与指导。疏导员工作的另一方面是促进班级中每个个体的成长,这需要在朋辈辅导能力上,不断提高疏导员倾听和沟通能力;在朋辈辅导内容上,就学生很容易出现的专业迷茫、人际关系、情感、性格等心理上开展相应的主题培训或工作坊,在疏导员的工作困难上,给予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指导;在朋辈辅导的交流手段上,给予更多更新媒体交流手段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晴.关于艺术院校推行助理班主任制度的若干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90-91.

[2]蒋春艳,陈国清.基于伙伴教育的“学长制”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62-163.

[3]张继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3,(26):92-94.

作者简介:林媛(1982-),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广东广州 510642

蔡传钦,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广州 510642

杨钰彦,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上一篇:科学运用多媒体使数学课堂更高效 下一篇:浅谈现代信息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