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透视穆时英的都市书写

时间:2022-10-26 12:08:55

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透视穆时英的都市书写

摘 要: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以一个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给我们展现了20到30年代上海繁荣背后都市人的生存体验。他用新感觉派新意的表现技巧为我们揭示了这群都市人狂欢的面具下焦灼与颓废,并通过大肆渲染人们寻找感官刺激的疯狂,深刻的挖掘出都市人登峰造极的绝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穆时英的都市思考。

关键词:穆时英;都市书写;《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13-01

一、充满新感觉的都市

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我们可以看出他笔下的都市是五光十色的,他以中英夹杂的文字,绘声绘色地传达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声光电”的景象,捕捉了大量观赏价值极大的城市物象,准确的勾勒出城市生活场景。如《夜总会里五个人》“白马牌威士忌酒……吉士烟,亚历山大的鞋店,约翰生酒铺,朱古力糖果铺”。他的小说可以说是由舞厅,爵士乐,火车,咖啡,混合酒,跑车等城市符号构成,他用完全感觉主观化,印象式的描述为我们呈现了一副感性的都市上海图景。

二、五个人的不同焦虑

穆时英小说中充满新感觉的都市,一方面带给人们激情的生存体验,使人们无限的向往和迷恋,但他在刺激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人的严重的异化。当人的物质欲求在满足的过程中不停的滋长着,人的欲望不断地膨胀,人们便在物质的压迫下异化,沦为物质的奴隶,人的精神价值观变受到扭曲。都市人被物质、欲望驱使着,异化为没有深度的单面人,在强大的物质挤压下产生了人生虚无感,生存的焦虑感和精神的漂泊感。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就是被生活所挤压的五个人,折射着都市人的不同的焦虑,因为各自无法排遣的颓败的情绪和痛苦,最终他们都市生活的糜烂在一个叫做“皇家夜总会”的舞厅里汇聚成了交集。《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不一样的焦虑正体现了几种不同的都市生活面貌或者说不同的都市特征。

(一)都市人生存的压抑

在都市社会中要想生存下来,金钱和物质是生活的首要基础,这一点《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的主人公有最深切的体会。物质是城市生活的第一标准,所以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沦为物质的奴隶,从而被严重的异化。为此政府秘书缪宗旦不得不年复一年的过着单调的重复的生活,事事都要小心翼翼。尽管他勤勤恳恳,不迟到不早退,一个完全沦为工作的奴役的人,但最后还是被新任的市长撤了职。这既反映出城市的残酷的本质,也体现了在都市生活的虚无感,人们随时都可能失去城市生活的依靠,而一旦失去了这依靠就意味着被抛弃在生活的轨道之外。

金子大王胡均益一夜暴富,但是受经济危机影响,顷刻间一贫如洗,他被迫走向死亡。像胡均益这样一个有着八十万家产的人,因破产走向死亡,一方面无非说明在都市文明中即便是资本再雄厚的人也可能随时被生活所抛弃。同时也体现出在都市社会中人作为物质奴役的可怕,和都市生活的幻灭感。

(二)人作为商品的悲哀

在穆时英的小说中他不惜笔墨对女性的面容和身体器官进行裸的描述,这表明在都市中身体已经商品化。既然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身体,那么一旦失去了观赏的价值,他就必然退出消费者的视野。而这群把身体作为本钱的人就把青春,美貌当成是一切。作为交际花的黄黛茜自然把青春视为生命,所以年满30的黄黛茜从生活中跌下来,她感叹到“青春是从自家儿飞到别人身上去了”。容颜的消损,使她受到酒店人的嘲讽,酒店里面的人用她来打赌,在舞厅她只能跟着破产的胡均益。在这个充满欲望的都市中,当人的身体也沦为商品时,并且这种商品价值根本得不到任何的保障时,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变得岌岌可危。这是都市中人的又一悲哀,人是作为商品的悲哀。

(三)感情的虚无

在充满物质和商品交易的都市里,当一切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时,那么感情这个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真挚的东西也就变得一文不值。爱情的幻灭使人充满了空虚和压抑。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在物化的商业都市中是没有爱情的,人们只是在一场场的性的游戏中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郑萍因为物质贫乏而失去爱情,他把爱情看得很重,渴求重新找回爱情,“如果你还允许我活下去的话,请你明天到池旁边来,为了你,我是连头发都愁白了的,”他在那儿等呀等,“把一个钟头分为六十分钟的一分钟分为六十秒,……但是他等来的却是恋人现任男友的戏谑和嘲讽。很显然在这样的社会中,获得爱情是奢侈的,怀揣着爱情美梦的人注定要深受其害的,得不到任何人理解的。郑萍在酒店为失恋买醉,得不到同情相反是看不起。这是都市人的另一种悲哀,没有真正的爱情,爱情是这个社会的奢侈品,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只有欲望,没有感情,郑萍人生产生了幻灭。

(四)无根的漂泊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小说主人公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无根的浮萍,没有家。一方面表现为生活上无家可归,或者有家归不得四处漂泊,流浪的生活状态,人们浸润着难以排遣的寂寞和痛苦的情绪中,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失去生活方向,找不到生活价值,没有归属感而四处漂流的精神状态,人们表现现出一种精神的空洞。

家在城市生活中变得支离破碎,很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在空间上远离家园,离家后他们四处飘飘荡荡,《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在夜总会相聚,没有家,舞厅的服务生约翰生在老婆生孩子时,也要被迫工作,先是孩子死了,最后老婆死了。因此有家的人也被迫变成了孤魂野鬼。都市现实而残酷的生活逼迫他们不能回到家中,即便是家人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

然而更可怕的不是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家园,而是他们失去了精神上的家园,也许你认为研究哈姆雷特的季洁存在于这五个人当中十分奇怪,他既没有破产,也没有失恋,也无需担忧青春不再,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空洞的思考者,他消耗大量的时间想象虚无的问题“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他在灯红酒绿中舞着,疑惑着,痴呆着,“季洁的耳朵听着歌曲,手指却在那拗火柴梗,火柴梗完了,便拆火柴盒,火柴盒拆完了叫侍者再去拿。”所以精神空虚的他永远也弄不懂“你们的话”。小说中季洁反复的询问“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他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价值的归属,都市人的灵魂失去了方向。

三、穆时英的都市思考

通过穆时英小说中都市和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穆时英对都市的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对于自己熟知的都市生活有着一定程度的迷恋,另一面正是他了解的基础上而建立起的对都市危机的深层的思考。结合他的生平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他的这些情感。

穆时英是上海富商穆亭景的儿子,年轻阔少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馆等场所,他的小说多次写到豪华的酒店,狂欢的夜生活,咖啡馆,跳舞厅,电影院,高尔夫球场等等典型的都市生活场景,几乎是描写的惟妙惟肖这说明他对这些场所的格外的熟悉,也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都市文明的一些迷恋。直到后来父亲破产,他看到很多的世间人情冷暖,看清了都市的很多丑陋,由此开始从精神上深刻的反思都市。当然他的反都市情结并非全部是对都市的否定,是在足够了解和认识的都市基础上的一种思考,是对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种深入反省,人只有站在都市情结的心理基础上,对都市性有切身的体验与深入的思考,才会对都市化进程中的那些负面有清醒的认识而诞生出反对都市的一些情结。事实上他也是不可能真正的对都市有敌对情绪的,这也体现出他的复杂的都市情感。施蛰存后来回忆穆时英时也说:“他的日子就是夜生活,上午睡觉,下午和晚饭才忙他的文学,接下来就出入舞厅、电影院、。”他后来的太太就是一名,也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对都市的复杂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向东,谢艳林.现代人性的独特表现――论穆时英小说创作.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7月第4期.

[2]沈元川.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7月第4期.

[3]陈建飞.穆时英笔下的城与人.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期.

[4]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上海外国语出版社.

上一篇: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饰设计探索 下一篇: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