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从政:我珍惜积累起来的荣誉

时间:2022-10-25 11:58:40

邓亚萍从政:我珍惜积累起来的荣誉

现在的邓亚萍已经很少接触乒乓球了,用她的话说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了。”

作为曾获得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中4获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邓亚萍退役后相继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深造学习,并最终在2008年3月通过了剑桥大学论文答辩,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她还分别在国际奥委会几个委员会中担任职务。北京举办奥运会时,邓亚萍相继供职于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和奥运村部。

而如今邓亚萍的新职位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这也许是她退役后最大的一次人生转型。

刚去国际奥委会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带翻译

记者:1997年之后,你开始了长年的求学之路,其间又担任了国际奥委会委员,退役时,你对未来有没有一个思量?

邓亚萍:我在退役之前确实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不去做教练能去做什么。当时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于是就选择了去读书。凑巧的是,1997年中国奥委会推荐我到国际奥委会工作,之后萨马兰奇主席任命我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刚开始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工作的时候,我是带着翻译去的,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带翻译,感觉很别扭,像一个局外人。正因为如此,我才有动力去解决语言问题。我记得1997年的时候,整个亚洲地区只有我和日本的一个花样游泳冠军进了国际奥委会工作,来自亚洲的仅仅两个人。所以,当时我自然地就有一种责任感。这也成为我完成学业的激励。

记者:语言问题容易解决吗?

至今,我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工作了12年,其间我还在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担任委员,还经历了我们国家的申奥工作。当时体育总局把我送去英国学习,主要是为了解决我的语言问题。但我发现解决了语言问题之后,更大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了。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绝对不是仅凭会说话就够了的,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说什么。所以很自然的,过了语言关之后我仍然需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到剑桥的推荐信是萨马兰奇写的,我没有退路

记者:从清华到诺丁汉再到剑桥,你早就规划好了吗?

邓亚萍: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到今后要去剑桥读书,想都没有想过。当时想着在清华能够读下来就很不错了,读完清华是终极目标(笑)。后来拿到了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以后,才燃起了去剑桥读书的想法。

1998年7月份的时候,我在英国看了一次剑桥的毕业典礼。当时我在一个party中认识了一对香港夫妇,他们是来英国参加儿子在剑桥的毕业典礼的,他们那种骄傲和自豪触动了我。典礼那天,全城教堂的钟声都响起,学生穿着毕业礼服到礼堂授学位,我当时站在那里看了很长时间,看着那些学生都非常地自豪非常地自信。这个情景就像我们拿了世界冠军时走向领奖台的过程一样。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萌生了想法,我哪天也能读剑桥。

记者:身边的朋友怎么看这件事?

但是,我周边的好朋友包括清华的一些老师都对我去剑桥读书持反对意见。他们也是为我着想,认为剑桥确实太难了,而且我已经读完了诺丁汉的硕士。他们不希望我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风风火火去剑桥一把,却最终不了了之,这对我的形象很不好。但想到那个剑桥毕业生典礼的场景,我还是鼓了一把劲去试一试。何况我的推荐信是萨马兰奇写的,只能一路往上冲。

我很珍惜十几年来积累的荣誉

记者: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都选择进入高校读书,对此社会有一些质疑,如有违教育公平等。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质疑?

邓亚萍:我们现在都在讲公平,同时我认为,运动员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运动员毕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每个国家都有,国家必须有这么一组人天天训练,而且要练到一定的量上,否则你没有办法和别人去竞争。

运动员的职业寿命是比较短暂的,换句话说,它是吃青春饭的。那么,他们在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后怎么办?还有大半的人生要走,让它废掉吗?所以我们才提供了这样一个便捷的方式。运动员将他们最青春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国家,我们应该对他们有一种认可,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记者:很多人认为,你这次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是人生中跨度比较大的一次转型,也有人说你“从政了、当官了”,你对这种评价是否认可?

邓亚萍:现在的工作,我还是听从组织安排。这次转型跨度固然很大,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它不是孤立的。我没有说从体育一下就跨到这个领域来,而是因为奥运的关系,我参加了志愿者的组织工作,我们志愿者优秀的表现得到了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社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认可。我想,组织上对我这样安排,可能也是希望我能够继续弘扬奥运精神。

记者:除了以上提到的身份之外,你之前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邓亚萍:最初是有这么一个开始,但1998年以前就不做了。我和李宁的情况不一样,李宁是直接扑进去全身心做了。我当时是被送到国外学习,又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不可能再打理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就算了。再一个,毕竟是用自己的名字来做,是很严肃的事情。因为毕竟运动员的名气是搏出来的,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积累,我们才有这样的一个名声。而且这个名声是可信的,但反过来说,这个名如果控制不好,它可以一夜之间把你毁掉。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会很看重我们自己拼出来的这个荣誉。所以不可能随便拿来去做,既然没有这个心思、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往这个领域投更多的精力,那么,就干脆不做了。

(摘自《经济观察报》)

上一篇:解放思想的底线 下一篇:晋升之道 跟上司唱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