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amond Model的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5 11:11:10

基于Diamond Model的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

摘 要:通过波特的Diamond Model分析发现,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撑及配套产业、企业竞争及战略组织、政府作用和把握机遇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该产业需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刺激市场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实现集聚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Diamond Model;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01 -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推进,服务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而作为企业的一种释放核心优势的战略,服务外包很早就已经出现并为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采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其全球外包网络已经拓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就中国来说,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尚处在幼年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内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丰富而廉价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市场规模等因素,使中国成为很多国际发包商的首选之地。2006年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执行金额为14.4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24亿美元,这约为2006年的23倍。尽管从纵向角度可以看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成绩可观。但是在横向方面,与美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低,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文化差异、落后的创新激励、不完善的制度环境等等。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竞争优势。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依托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巨大的市场需求规模等原因实现了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应该看到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才是保证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我们亦将对此做重点关注。

二、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分析

“新竞争经济学”学派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根据波特的理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相支撑及配套产业,企业的竞争、战略与组织,政府的作用和机遇六个方面。这六个因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衡量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多边形结构,学界称之为Diamond Model ,即“钻石模型”(Porter, 1990)。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产要素条件:高素质人才短缺,缺乏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不断地发展,在高素质人才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具有高技术、懂管理以及宽视野的高素质核心人才梯队的供给缺口很大。由于外语教学的起步较晚、重视程度较低,以及服务外包专业型人才培养尚未普及,根据Gartner研究数据表明,在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国当中,中国员工的交流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是最低的,高素质人才的短缺成为了制约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瓶颈。

就IT外包产业来说,由于全球软件产业的产品有五分之四以上都是用英文语言进行编写的,这就对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语言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能够正常沟通的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而且还要能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但一直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哑巴式”英语一直在我们的课堂出现。

(二)市场需求条件:服务业水平较低,居民消费观念落后

与世界上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承接国家相比,中国在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服务业发展水平来说,美国作为世界上较早发展服务业的国家,2010年美国国内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1%、53.3%、48.7%,印度在这一时期的数据分别为8.6%、29.7%、61.7%,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独当一面,而中国分别为3.9%、57.2%、38.9%,第二产业占了半壁江山,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如此,由于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的收入转化成存款,这限制了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8.4%,印度63.2%,美国71.8%。较低的消费率,限制了社会生产的规模。因此,虽然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需求方面,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支撑及配套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效应(沈沛龙等,2014)。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来说,信息技术是其重要技术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国际长途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不足,长途光缆的增长速度远远慢于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求,据工信部统计,我国长途通信电缆市场缺口达60%。不仅如此,大量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未能立足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实际情况,未能正确审视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所处阶段、所向之处,盲目的硬件建设只会引发服务外包产业的“泡沫”。

(四)企业竞争、战略与组织: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不理想,企业经营规模较小

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交易双方相互了解,降低交易成本。在产业链上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彼此靠近,还可以降低中间投入品的转移成本。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经成立的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已经达到100多个。虽然在数量上我们看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增长迅速,但是其尚未形成有效的集聚态势,因而也难以实现生产的集聚经济。就规模经济来说,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拥有了东软、中软等一批较大的民族软件外包企业,但是以东软等为代表的中国前十大软件外包企业,占据中国承接ITO外包的份额不足五分之一,这也难以发挥规模经济对生产成本降低的作用。

(五)政府的作用与机遇:政府专项扶持政策较少,企业难以把握机遇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能够对服务外包产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起步晚,2006年之前,政府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仅仅只有一个。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形成专业的服务外包产业行业统计体系,对于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仅仅依靠学术界,而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缺乏又反过来限制了学术界对于服务外包产业的研究。不仅如此,制度的相对落后会形成巨大的“制度落差”,使得制度落后的地区必须支付潜在的“制度租”,这种“制度租”的存在又反过来降低了行业的竞争力,从而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导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马太效应”。

而伴随着全球服务业出现了由生产成本高的地区向较低地区转移的现象,国际合作迈入新的台阶,中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内外机遇相拥而至。但遗憾的是,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对于这些机遇的分辨和把握是“不给力”的,企业仅仅将外来的发包商作为交易伙伴,而没有将其作为互动伙伴,缺少与发包商的沟通,又不善于参与竞争,不愿意进行创新,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失败。

三、加快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需要立足世情、国情、行情,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视人才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在宏观上进行科学的人才规划,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服务外包产业行情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科学的人力资本规划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从义务教育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都要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创新英语教学方式;加强培训从业人员沟通技能,培养更多愿意沟通、能够沟通、善于沟通的人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体系,增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按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实现按需培养;完善学生实习和培训的机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科学的比例。

(二)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养老制度;培养居民的科学的消费习惯,在按能力消费、按需求消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合理引导超前或者滞后的消费方式;加大服务外包产业落后的地区的扶持力度,引导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协调产业的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其快速发展。

(三)完善基础设施,科学建设产业园

合理规划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在满足国内通信发展的基础上,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发展远程网络通信,建设国际长途电缆,为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刺激通信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而且也可以为国际软件外包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关联性支持;科学的规划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园区的建设需要立足于世情、国情、行情,软件与硬件需要协调,真正实现示范园区的产业模范效用。

(四)促进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需要形成服务外包产业的产业中心,由中心向实现递进式发展。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合理建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围绕示范城市形成集群分布,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地理格局;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盟合作,增强接包能力,共同参与国际竞争;要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成立诸如一些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等行业机构,利用这些专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制度,整合信息资源。

(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把握机遇能力

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支持本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参与承包外包业务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广大的外包企业在服务承包上投资;优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软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商业机密,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使企业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完善竞争机制,保护合理竞争,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培养企业对于市场机遇的感知力和敏感度。

参考文献:

[1]江小涓. 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于刃刚,李竹兵.提升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之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9,(05):89-92.

[3]田秀华.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经纬,2010,(03):61-64.

[4]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Free Press.

[5]沈沛龙,苗居楠,张文龙. 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2014,(06):58-65.

作者简介:

王宵雅,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上一篇:服务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存在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CDIO理念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