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的专利权\商标权国际化保护

时间:2022-10-25 10:11:26

论公司的专利权\商标权国际化保护

在我国公司快速发展、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情况下,对公司专利、商标国际化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一 专利境外侵权的风险

专利权具有地域性。专利权只在授予其权利的国家或者确认其权利的国家产生,其他国家没有必须给予法律保护的义务。随着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公司的专利只能在本国国境内得到实现,专利技术一旦外流,超出本国界限,就不在公司的控制范围之内,可能被他人侵权。

海尔公司在专利方面国际保护值得借鉴。

例如,海尔“防电墙”技术的标准之路。

“防电墙”技术就是在电热水器内部形成永久性电阻,从而降低异常情况下经过人体的电流值。

2002年海尔解决“环境带电”这一行业难题,推出“防电墙”技术,彻底解决了“地线带电”、“自来水管带电”等系统安全问题。

2003年,我国重新制订电热水器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以海尔一方的国内企业主张将“防电墙”技术列入国家标准,而以A.O史密斯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则反对列入。双方的理由针锋相对,海尔一方认为,防电墙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关系到千万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必须列入。史密斯一方认为,目前电热水器伤人事故都是由于用电环境造成的,电热水器本身无质量问题,反对列入。坚持与反对的原因其实相同,那就是:海尔的专利已覆盖了所有“防电墙”技术,既有核心专利,又形成专利网,其他企业很难绕过这些专利墙。

由于双方互不让步,在提交专家委员会表决后,于2006年10月31日,正式成为国家标准。

而且,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上,“防电墙”技术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将是中国家电企业发起制订的第一项国际标准,也将是中国家电企业改写国际标准的第一列。

评析:因为海尔在境外申请了相关专利,形成专利网,就防电墙方面的专利海尔就拥有绝对优势,占尽先机。如果海尔仅向本国申请专利,那么海尔的专利也不可能在境外受到保护,更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

二 公司如何进行专利权国际保护?

1、有效利用专利国际检索信息。

公司通过对专利检索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可据此作出正确的市场经营和技术发展预测和判断,为公司制定技术开发战略和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2、注重专利技术开发的保密性。

授予发明专利条件之一是该发明技术新颖性。即在申请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公开发表、在国内公开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

公司对于研发过程中的保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硬件措施,即通过设立的专利研发保密“防护墙”来阻隔和控制接触专利的技术人员。其次,是“软件措施”。完善保密制度、签订保密协议、加强员工保护意识来确保在研发过程中不被公开泄露。

3、利用国际优先权进行国际申请。

国际优先权原则。《巴黎公约》第4条A款对优先权进行了规定。即如果一个可享受公约规定的利益的人已在某一成员国首次正式提出了专利申请,他或他的权利继受人在规定的优先权期限内,向其他成员国提出同样的申请,则该其他成员国受理申请的机构应将申请者在某一缔约国的首次申请日作为申请日,而不是将实际申请日期作为该申请的申请日。

优先权的意义在于,使得发明人在第一次提出申请后,即有充分的时间考虑还要到哪些国家进行申请,又不必担忧在这段时间内有其他人以相同的发明抢先申请专利,为专利申请维护其新颖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5、利用PCT进行专利国际申请。

《专利合作条约》(PCT)的规定进行“一次申请,多国指定”。PCT的优点在于省去了逐个国家办理的精力和财力。

6、相互交叉授权的利用。

7、对引进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利用。

8、国外失效专利的利用。

三 商标被抢注的风险

商标权同专利权一样具有地域性。由于地域的特点,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国内商标在境外纷纷被抢注。这种抢注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首先,抢注入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其本国获得在国外成名已久的一些的商标,并利用构建起的声誉推销自己的产品,这样可节省大量的推广费用,收获知名商标带来的经济利益。其次,国外厂商在没有足够竞争能力,无法阻挡他国产品进入,通过在本国抢注竞争对手商标的方式来达到排挤竞争对手产品的目的。

例如,海信集团商标纠纷案:

中国海信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1992年首创了“Hisense”商标,1999年1月5日被中国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驰名商标。6天以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该商标与海信集团的“Hisense”商标的区别是中间的“s”一个是大写的英文字母,一个是小写的英文字母。

这将导致海信集团的相关产品不能以“Hisense”商标出口到抢注国也就是德国。海信集团启动了与博西公司的谈判,提出以数万欧元价格买下“HiSense”商标,但博西提出几千万欧元的天价。2004年9月9日,海信向外界披露了与博西公司长达5年的商标之争,海信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并激起中国企业界与媒体对博西公司的强烈不满。博西公司一方面此时正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在欧洲抢注中国的驰名商标的行为,受到广泛指责。2004年10月,博西开出4000万欧元被海信拒绝后,博西在德国以商标侵权为由海信,对海信“施加压力”。最后在中国商务部的斡旋下于2005年3月6日,双方联合发表声明称,就商标争议达成和解,博西同意将商标转让给海信,同时撤回对海信的诉讼。

评析:这是一个在国外抢注中国驰名商标的典型案例。本案中,海信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我们应当意识到这只是一个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性,即并不是每一个被抢注的商标均能成功维权,且海信在本案中的维权成本是很高的,事实上这一类案件的维权成本都会很高。博西放弃商标的专用权,属情感上的让步,而非法律上的失败。

四 针对商标被抢注风险的法律防范

为了防止我国公司的商标被抢注,可考虑在境外注册公司商标。

我国公司在境外注册商标主要有三条路径。

1、逐一国家注册。

2、通过区域组织注册。如,向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申请注册,经核准后可以欧盟各成员国受到保护。

3、通过国际组织注册。如果这些国家与我国共同参加了《马德里协定》《马德里议定书》,可向条约规定的国际组织申请注册。

公司需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的国际保护,虽然从短期来看,会提高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实施国际保护将会提高我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公司在未来的国际保护中将会赢得更大的主动性。

上一篇:资源节约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浅探 下一篇:关于煤矿“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