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比贸易浅析

时间:2022-10-25 09:18:05

中比贸易浅析

[摘要] 比利时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七大贸易合作伙伴,发展中比良好的经贸关系对稳定和促进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中比贸易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中比贸易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国比利时双边贸易

中国与比利时建交37年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贸关系长足发展,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本文将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中比贸易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一、中比贸易特点

1.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比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00年以来,双方高层往来增多,两国国家元首实现了互访,极大地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1979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为176.5亿美元,较1979年增长了103.8倍。改革开放头三年中比贸易年增长率呈负增长,但之后始终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除84、87、88、96年外),2004年达到了年增长率为40%。(见表1)可见,中比贸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直至2007年,比利时成为我国在西欧的第七大贸易伙伴。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对外贸易年鉴》和中国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2.双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

在改革开放头10年,双边贸易基本持平,为小幅逆差,基本上在1亿美元以内;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双边贸易逐步扩大,逆差开始转为顺差,而且逐年增长,到了2000年贸易顺差达到了9.1亿美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税大幅下降,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贸易差额也大幅增长,到了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了77.1亿美元,比2000年初增长了8.5倍(见表1)。贸易逆差的扩大为双边贸易争端留下了隐患。

3.双边贸易在中欧贸易总额中比重不高

比利时位于西欧的“十字路口”,交通和航运相当发达,商业和外贸非常繁荣,是世界十大进出口国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并没有在双边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比贸易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比重并不高,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3,302.3亿美元,中比贸易所占比例仅为4.3 %(见图)。与其周边的德国、荷兰、法国相比,差之甚远。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地区的最大进出口贸易国,2006年贸易总额达到781.9亿美元,是同年中比贸易总额的5.5倍,中德贸易占中欧贸易总额的23.7%,比中比贸易所占份额高出将近20个百分比;荷兰从2003年起就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贸易总额达到345.12亿美元,是当年中比贸易总额2.4倍,中荷贸易总额在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达到10.5%,比中比贸易所占份额高6个百分点。可见,中比贸易在整个中欧贸易中的比重不高,贸易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整理制作

4.双边直接投资额有下降趋势,且投资额不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近年来欧盟各主要国家对华直接投资额逐年增长,直至2005年,德国、荷兰、英国等在华直接投资额年增长率分别是45%、29%、21%,而比利时对华直接投资额却呈现下降趋势,1999年比利时对华直接投资额为8322万美元,到了2001年锐减到2002万美元,中国入世后,投资有所增长,2002年增长到1,2428万美元,但2003年投资开始逐年下降,至2005年下降到了5384万美元,比1999年下降了65%,年增长率为-34%(见表2)。而且相对于欧盟各主要国家德国、荷兰、英国等,比利时对华投资额并不大,基本上不超过1亿美元(除2002、2003年外),可见,比利时对华直接投资在欧盟各主要成员国中排位靠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走出去”,中国在欧盟的直接投资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丹麦、德国、俄罗斯。而中国在比利时的投资相当少,2004年比利时吸引的中国投资仅有164万美元,与排行第一的德国(1.29亿美元)相差了70多倍,2005年下降到6.5万美元,在欧盟成员国内吸引中国投资高低的排行榜中,比利时仅排名第十位。

二、中比贸易存在的问题

1.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中比贸易摩擦凸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中欧贸易的深入,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加大,据欧盟统计数据,2005年,其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高达1000多亿欧元。据中国海关统计,同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32.26%,顺差同比增长89%。为了保护其成员国的贸易利益,欧盟不断推出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例如,欧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地区,不断减少中国普惠制受惠产品范围,采用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环境或者绿色壁垒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产品设置限制。截至2005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已达115起,其中2005年立案8起。2006年,欧盟对华发生技术性贸易壁垒事件达43起,严重影响了中国诸多产品的出口。比利时作为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其外交政策以欧盟为核心,对欧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会严加实施。因此,随着中比贸易差额的不断扩大,双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欧盟东扩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对中比贸易将产生消极影响

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波兰等10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增加到了25国,拥有4.5亿消费者。从长远和宏观来看,欧盟东扩有利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但近期看,弊大于利,其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中欧贸易乃至中比贸易产生消极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关税同盟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会使中国产品遭到欧盟成员国同类产品的替代,从而丧失部分欧盟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欧盟东扩,欧盟严厉的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会发生东扩,加大了中国产品出口的难度。比利时是欧盟内部贸易的主要参与国,在欧盟东扩中内部贸易规模不断加大,从2001年至2005年比利时进出口份额在整个欧盟内部贸易中接近10%(见表3)。2004年至2006年,中比贸易年增长额由40%下降到21%,2007年又增长到24%(见表1)。可见,欧盟东扩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比贸易的发展。

资料来源:引自陈欣硕士论文《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双边投资发展不均衡

在改革开放初期,比利时已经开始来中国投资设厂,比如西安杨森、上海贝尔等,1986年比利时对华投资达882万美元,20世纪90年代逐年增长,到了2002年达到1,2428万美元,目前有超过180家比利时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或生产企业。但是中国在比利时的投资却不多,2004年仅为164万美元,目前有将近20家企业在比投资,仅仅是比利时在华设厂的九分之一,显示了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双边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中比贸易关系的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亚洲第一大进口国,为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比利时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是OECD成员国,经济高度对外依赖,人均进出口额居世界第一,2007年联合国投资报告显示,比利时为世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鉴于双边的经济优势,中比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仍然大有可为。

1.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正如前面所述,中比贸易规模逐年上升,但在中欧贸易中所占比例以及在本国贸易中所占比例都偏低,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要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向实施贸易结构升级战略,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向比利时主要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及珠宝、家具等,比利时乃致欧盟拥有大量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通过加快从欧盟引进技术和发展经贸合作,可以很好地利用后发优势,与我国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样的产品比较符合欧盟的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较少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

2.努力消除贸易不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随着双边贸易差额不断扩大,加剧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贸易摩擦不断出现,成为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消除双边贸易不平衡,中比双方应该理性对待,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陷入双方互相指责的泥潭,从双方利益出发,通过双方的对话机制来实现双赢。同时,中国应尽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力争在对方本土设立加工企业,带动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出口。还有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抑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可以缓解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从而减少贸易摩擦,促使双边经贸关系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3.加强和密切双边投资合作关系,拓展投资合作领域

(1)双边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投资政策宣传,增进了解。。中国要通过多种渠道向比利时企业宣传本国的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比利时企业以多种方式到中国来投资兴业。比如天津市在比利时建成了中国欧洲贸易中心,通过这一平台,搭建了中国与比利时乃至欧洲贸易投资交流的平台,加强了与比利时、与欧盟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地之间的联络与沟通,进一步增进两地之间的友谊与交往。另一方面,比利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在中国人当中提高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比利时投资。比如设立中文网站专供中国企业家做参考,努力争取把比利时列入中国政府的“中国对外投资指南”名单之中,更好地引导中国投资者到比利时投资。

(2)中国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确立投资目标。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培育了一批具有对外投资实力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结合欧盟市场特点,结合比利时环境特点,加大资本输出,充分利用欧盟以及比利时先进的高新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对于绕开贸易壁垒,提升贸易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根据双边互补优势,可以在高技术、信息、农业、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拓宽投资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1]贾瑞霞: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08.3.65页

[2]《中国商务年鉴》2006,总第23期,727页

[3]贾瑞霞: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08.3.67页

上一篇:试论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下一篇:企业SOA实施的成熟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