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说明

时间:2022-10-25 07:25:50

写法解读

在初中的三大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说明文由于在作文中考查的较少,只在阅读中进行考查,导致许多老师、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与指导不十分重视,只是在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技巧上重点指导。其实,在各种文章样式中,尤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正在大量涌现。无论走进哪个商场或者超市,产品说明书可谓比比皆是。大公司与大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如果无设备的使用说明书,那结果可想而知。近年来,电视上无论是养生之道节目火热,还是超级厨艺的传授节目受人关注,这都是说明这一表达方式和说明文体所起的作用。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要想把一个事物或事理很好地介绍给大家,首先,一定要把握事物或事理的主要特征或说法;然后,在介绍具体事物或事理时,一定要有层次,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一般规律;再者,说明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等。

下面就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作详细阐释。

1.先介绍事物总体特征再举例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指津:在介绍事物特征时,作者往往先抓住事物的总体特征来介绍,然后再具体地介绍这一事物。这样,读者既可以看到事物的总体轮廓,又可以详细地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在具体介绍事物时,无论采用什么手法,都是围绕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物用途等展开的。

示例: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点评:这篇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第二段就把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说清楚了。在指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后,为了让读者更信服,作者又举了赵州桥和永定桥的例子,并且介绍这两座桥时,紧扣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征。选段是以介绍卢沟桥为例说明,先说卢沟桥历史悠久,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然后说其结构坚固,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最后通过桥上石栏石柱上的狮子,以及马可・波罗的话、“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证明了它的形式优美。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避免了平实说明的枯燥,让人读之,有趣;品之,有味。

2.介绍事物特征要讲求层次

指津:先总体介绍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再分层次介绍事物的具体特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定要有条理,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显得更有层次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读来一目了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示例: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叶圣陶《苏州园林》

点评: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放眼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可见,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抓住苏州园林设计的图画美来具体介绍的,进而总体介绍了图画美的四个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接着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来具体说明,再联系到美术画不讲究对称表现出的自然之趣。很显然,作者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同样也是为了表现自然之趣。自始至终,作者都在紧紧围绕着图画美来阐述苏州园林的完美,介绍设计者的设计精巧以及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人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更是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结晶。

3.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

指津:平实说明是指多用专业术语,不描摹,不夸张,用数字、例证、推理等方法直接、准确地说明事物。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的用语就是典型的平实语言。

生动说明是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事物特征,多运用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它往往注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细致生动的描绘,或通俗或深情的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生动说明的句式富有变化,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示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点评:《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物候学。作者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让人一目了然。选段运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四字词语让语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而且又通俗易懂。

佳作共赏

佳作一

美丽的校园

孙雨

我们的校园地处古城墙护城河畔,美丽极了,我爱我的校园。

一进校园,满眼的红花绿柳映入眼帘。两旁葱茏的树木就像一个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校园。往右走,就是一个大花坛。现在已经是春天了,花儿草儿全从睡梦中苏醒过来了。看,一阵风吹来,草儿们左摇右摆,仿佛在说:“嘿,朋友!欢迎你的到来。”瞧,花儿们也不甘示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扬起一张张笑脸,争芳斗艳,像一个个迎宾小姐,真是美丽极了!那花丛中的蜜蜂和蝴蝶在来回穿梭着,点缀了美丽的校园,更显示着无限的生机。

绕过花坛往前走,就是教学大楼。一栋五层高的教学大楼最显眼,顶梁上写着“求善、求真、求实、创新”8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每一个教室都非常整洁:乌黑发亮的黑板,乳白色的电脑平台,蓝色的窗帘……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照亮了我们的教室,也照亮了我们几十颗求知的心。

我最喜爱的地方是校园中的植物园!这里有许许多多的花草,知名的,不知名的,应有尽有。一进门那X形的满天星花圃里,紫色的小花瓣星星点点,掩映在绿叶之中;那桂花圃里,一朵朵嫩黄的桂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沿着石头小径往右走,是一个小池塘,池塘边的垂柳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轻轻地摆动着腰肢。池里的睡莲有的是花骨朵儿,有的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它们全都静静地躺在池塘中……我喜欢来这一片宁静的天地,认识花草树木,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有时候还和同学们在这儿一起聊天。

我们学校还有新建的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一个个体育健儿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汗水,那跳跃的身影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

这就是我们的校园――孙武镇中学,你想来看一看吗?等你来了,我一定带你去参观,让你也来感受一下我们校园的美!

点评

1.作者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美丽的校园。按照行踪,作者依次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校园的景物,如树木、花坛、教学大楼、植物园、运动场等;在说明方法上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

2.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作者主要是抓住校园美丽的环境来介绍,多处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瞧,花儿们也不甘示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扬起一张张笑脸,争芳斗艳,像一个个迎宾小姐,真是美丽极了!那花丛中的蜜蜂和蝴蝶在来回穿梭着,点缀了美丽的校园,更显示着无限的生机。”句中作者运用“笑脸”“迎宾小姐”形象地写出了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温馨和欢乐。

3.本文语言生动,娓娓道来,使人一目了然。情感细腻,想象丰富,景物描写栩栩如生。

佳作二

苍蝇的自述

菅永鹏

大家好!我是苍蝇,你们人类的老朋友,在你们夏天的生活中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你真正了解我吗?下面我就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我属于昆虫纲。我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了,我的家族成员约有3万多种。历史可谓悠久啊!我们经过多年的进化,形成了特别出色的眼睛,两只复眼,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排列在曲上组成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能单独成像,视野极其开阔。我的脚的构造也很特别,末端有一个弯曲的爪,爪中有一个吸盘,能分泌黏液,因此,我能在平滑的玻璃板上行走自如。我的嗅觉也非常敏锐,能分辨糖分的性质,决定其取舍。我的家庭虽然天敌众多,而且人类对我们也恨之入骨,可是我们繁殖速度快,我们一次,终生能产卵,一年能繁殖10~12代,因此,我们的家族始终人丁兴旺,地球上处处有我们的身影。

我被人类列为“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之一,因为我骚扰人畜,污染环境且能传播多种疾病。我们家族某些种类的苍蝇和蚊子一样还能刺吸人畜血液,或寄生于人体内或畜体内,危害极大。

尽管我罪孽深重,而且习性难改,可是由于我眼睛独特,脚的构造奇特,能分辨糖分性质以及繁殖速度快都对聪明的人类启发很大。如人类制成的“蝇眼照相机”,一次可照上万张照片;现在正在研制“蝇脚鞋”,研制成功后再高的山人类也轻松可攀;还有正在研发“糖分”预测仪,成功后可预测糖尿病,及早治疗此病;人类利用我们繁殖快的特点,养殖我们的幼虫(蛆)作为鸡、鸟等的饲料。

现在,你对我了解了吧?我得吃饭去了,再见!

点评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给人感觉非常亲切、自然。通篇拟人化的手法,一改过去呆板说教,让苍蝇自己现身说自己,让抽象科学知识变得更易于接受了。文中大量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手法,让文章生动而又准确。整篇文章幽默风趣,又不失平易通俗,文中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佳作三

啊!美丽的泉城

刘惠莉

我从小就喜欢水,更喜欢家乡的泉水。

坐在泉边大树下的小亭子里,听着哗哗的流水声,看着水中嬉戏的小鱼,闻着清新的青草味,喝上一口淡香的绿茶,好惬意!你羡慕我吗?你知道我在哪里吗?仙境?神仙住的地方?世外桃源?哈哈!我在我的家乡――济南。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心,坐落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在地图上看像个四角不同的四角星。

济南之所以得名“泉城”,是因为济南有七十二名泉,如趵突泉、墨泉、百脉泉、梅花泉、珍珠泉等。这七十二泉的泉水姿态万千、美丽如画,其魅力不相上下。但最有名的当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了。趵突泉有三个大泉眼,一年四季都不断地喷出清澈的泉水。水中鱼儿成群,水草多姿,珍珠一样的小水泡荡起无声的水波。泉眼就像一个万花筒,摇出千万朵晶莹剔透的水珠,犹如进入仙境一般。在泉边欣赏美丽的风景,我会不由得想起一副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时,一种自豪感、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我为能生活在这样风景优美的地方而陶醉。

我最喜欢夏天在柳荫下光着小脚丫水、戏水,将泉水泼在脸上的感觉,非常清爽宜人。手捧着泉水喝上一口,感觉甜丝丝的,向远处泼去,只见泼出的水花像断了线的珠子,在阳光下发出七彩的光芒。济南的三大名胜除了趵突泉外,还有大明湖和千佛山。济南既是个有山有水的城市,也是个具有许许多多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近几年来,济南市又修建了“泉城广场”“省博物馆”“省体育中心”等有名的建筑物。我想,在未来的济南,将会修建出用泉水做成燃料的“地铁”,人们将更加方便、更加安全地使用它们,这样济南才不愧为是真正的“泉城”。

我爱我的家乡,美丽的泉城――济南。

点评

1.作者介绍了济南得名“泉城”的缘由,详细地介绍了济南七十二泉中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并列举了近几年来济南的新发展,如“泉城广场”“省博物馆”“省体育中心”等,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济南的喜爱之情。

2.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如,引用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济南风景秀丽的特点。

3.语言生动形象。本文运用了设问,设置悬念,引人深思;还运用了比喻,如“泉眼就像一个万花筒,摇出千万朵晶莹剔透的水珠,犹如进入仙境一般”,读来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佳作四

和厌食说再见

王梦月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是现在无论走在哪里,厌食之声随处可以听到,按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应该胃口大开才是。一日三餐,有些人一见饭就烦,一提吃饭,就唉声叹气,总会说:“怎么又吃饭了?”而小孩更是当代厌食人群中的“重灾区”,常听到夫妇为孩子吃饭问题而争吵不休;常听到不少家长对医生这样叙述:“我的孩子什么东西都不想吃,喂饭很困难。”难道“厌食”真的无方可治吗?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我现在带领大家由果索因,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厌食症吧。医学上讲,厌食是指食欲减退或消失。它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也可由于局部或全身病变的影响,使胃肠张力减退,从而影响神经中枢而导致厌食。

治疗一定要分清是真厌食,还是畏食(进食恐怖)。前者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后者并非无食欲,乃是因进食后使原有的症状加重而畏惧进食,如胃溃疡病人进食后引发胃痛,因而进食减少,幽门梗阻,病人因进食后可诱发呕吐而食量减少等。如果是进食恐怖,比较好判断,对症下药治疗即可。如果是真厌食,造成原因挺多,如肠胃病,肝胆方面的病,心肾疾病,内分泌疾病,新陈代谢不良或者营养缺乏,各种慢性疾病,药物刺激如氨茶碱、阿司匹林、红霉素、灭滴灵等以及洋地黄中毒所引起的恶心、呕吐与厌食等。如果厌食是某一方面疾病引起的,应该马上进行治疗。

可是大部分情况下,厌食在医院是查不出问题的,可是一见饭就是不想吃。有些人拿“厌食”不当回事,你要知道这不是小事,美国著名歌星海伦・卡本特就是死于厌食症的,死时骨瘦如柴,仅31公斤。

想告别厌食,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不要被无谓的“生活压力”困扰,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人有关爱、感恩之心,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有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淡泊心态,就会吃嘛嘛香。

其次,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食欲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之一。日常生活中要多做一些易于消化、营养全面的饭菜,在饮食结构上,做到荤素搭配、米面搭配、颜色搭配;食谱应经常变化,不要长期食用肥甘油腻的食品;养成吃饭定时、定量、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大人切忌暴饮暴食,孩子切忌边吃边玩。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休息。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适度锻炼的好习惯,无论大人孩子一定要保证睡眠,让生命在有规律的运动中绽开美丽的花朵。

只要记住以上三条,并且践行之,你马上就可以和厌食说再见了。

点评

本文题目活泼而通俗。文章一开头从生活导入,直接提出问题――“难道‘厌食’真的无方可治吗?”顺利引出什么是厌食症,如何克服。本文条理清晰,说明方法上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使文章的说明准确而不乏生动。特别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生命在于运动”等俗语、名言的恰当运用,让文章摇曳生姿。

素材活用

1.《向沙漠进军》中的几句话:

(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用“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并没有排除还有其他方式。

(2)“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可以”表明展开的治理工作是有把握的,“若干”表明成绩不只一项。

(3)“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最”字足以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之大,“自然”说明了这“敌人”的性质,“之一”表明人类的自然敌人不只有沙漠,它只是其中之一。

分析:恰当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字、范围、性质、程度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使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

2.《中国石拱桥》中的两句话: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如果没有这两个词语,说“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就把话说得太绝对了。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它一定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个时间只是一种估计、推测。

(2)(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一句中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泛指石拱桥雄跨在江河上的时间。因各种石拱桥历时长短不一,只能用约数来比较模糊地说明。这正是尊重客观事实,显示了说明的科学性。

分析:恰当运用“模糊”词语,即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虽然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但这与运用“模糊”词语并不矛盾,因为有些问题只有“模糊”一点,才更显得准确。

3.《看云识天气》一文修改过程中两个句子的词语选用情况:

(1)原句:“还有的像山,像水……”改句:“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其中,“山”改为“峰峦”,“水”改为“河川”,因为“山”和“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如“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

(2)原句:“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改句:“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者把握了“气候”与“天气”两个词语的内涵,将“气候”改为“天气”,显示了作者选词的准确性。

分析:恰当选用近义词、同义词。我们汉语词汇丰富,近义词、同义词相当多,但它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如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感彩的褒贬等等,应当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应用。

4.《苏州园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谢”“布局”合理才美观,“假山”和“池沼”“配合”得体才有真实感,“花草”和“树木”相互“映衬”才出艺术效果,“近景”和“远景”要有“层次”。词语的前后搭配,完全合乎情理,非常恰当。

分析:注意词语的搭配。说明文中前后语言的搭配要合理,顺序要正确。

5.《人类的语言》:“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准确地概括出了人类语言的特点。

分析:适当使用概括性语句。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更能显示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说明事物、事理,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性质、形状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地表述。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语言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但都必须以准确为前提。

上一篇:第五节 议论 下一篇:第七节 事理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