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我与《教学与研究》

时间:2022-10-25 06:59:07

本期专题:我与《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2-0107-03

一、一流杂志是一流大学的标志

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一国软实力的基本标志。一流大学有许多衡量指标,拥有一流的学术杂志也应包含其中。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与其地位相称的一流杂志。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学术杂志,是大学培养新性人才的重要平台,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服务社会的重要媒体,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要成为影响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更是文化传承的坚强堡垒。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主流,理应会带出一流的杂志,同时,一流的杂志又为一流学校的建和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和同步发展。

《教学与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权威期刊,60年来,为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顶尖高校,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来,她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多少作者通过这个平台成长为学术领军人物、学术骨干和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我虽不才,也得到了她的阳光雨露滋润,从中受惠多多。60年来,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难点疑点问题的科学解答竭尽所能,使多少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黑暗中的摸索得到了阳光的照耀。我作为一名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了30多年的教师,虽然今天短暂离岗,但仍为学校有这么一本杂志而感到骄傲,也为能在过去这么多年中有幸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若干篇拙作而感到自豪,更盼望在今后的时间里还有能力在这本杂志上写上我的名字。

《左传》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只要做到了其中一项,就可以不朽,而三项都做到了,就称为“三不朽”。王阳明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可见后人将王阳明作为“三不朽”之楷模。最近我到浙江绍兴市瞻仰蔡元培先生故居,看到了美国著名学者约翰・杜威对蔡元培的如下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诚哉!蔡元培就是大学校长之榜样。

承蒙杂志社的厚爱,邀我在《教学与研究》刊60周年的良辰吉日说几句感念和鞭策之语。而我想到的几句话就是:《教学与研究》在过去的60年里,因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祝福她在未来的60年里,继续立德立功立言而基业常青。

一本杂志,能辉煌地走过60个年头,实属不易,可敬可贺!而未来的路怎么走,特别是在新形势新挑战的情况下怎么走,更应该要有战略眼光。虽然这本杂志在CSSCl2012―2013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学术期刊综合排名中,由2010~2011年度的第一名下降到第3名。排名有升有降,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杂志社应有的警觉和重视。我说这句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醒,是出于对这本杂志的敬重和珍爱,是不希望她受到哪怕是一点点的损害。当然,也可能是过于爱而杞人忧天了。

二、一流杂志要有自己的特色

为这本杂志命名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把大学的两大最主要功能――教学与研究集合在一起,为杂志做了鲜明的定位。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天职,是永恒的第一功能。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何为大师?就是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的人。所以,离开了教书育人,大学也就不称其为大学,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三大功能,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

《教学与研究》作为大学主办的杂志,深领大学之要义,在刊时非常智慧地将教学摆在了首位,60年来发表了一大批给人以顿悟的教学大作,解教学之惑,克备课之难,成为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良师益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魅力,引领了大学的教学方向,培养了一批批青年教师。我就是读着这本杂志成长起来的一名大学教师,这也是我敬重这本杂志的原因所在,也是《教学与研究》60年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

今天,教学在大学中的首要地位是否还稳固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各种文件中仍然强调教学的突出地位,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一地位受到了挑战。虽然也有教学评估,但在对大学评价时主要还是以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科研经费的多少论英雄,而且不论是“985”高校还是其他高校,不论是科研教学型大学还是教学科研型大学,都放在同一尺度下衡量,无形之中教学被忽视了。

所以,大学对教师育人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以反映教学成果为特色的杂志的兴衰。当高校出现不重视教学的倾向时,以反映教学成果为特色的《教学与研究》也不得已偏向了研究。当中国高校今天在重新审视教学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时,当一些高校在拿出有力举措强化教书育人的首要功能时,更重要的是,当改革浪潮开始深化到教育领域,教学改革提到重要日程上时,是否也应该对我们杂志的特色做出一些反思?特别是在我们隆重庆祝刊60周年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总结总结60年成功的基本经验。特色就是实力!就是竞争力!

三、一流杂志要富养

承载着大学教学与研究两大主要功能的品牌杂志《教学与研究》,是一本学术性杂志,其属性要特别强调她的学术性、社会性和引领性。60年来,《教学与研究》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理念,以及对这一理念的自觉与自信,才使这一杂志的品牌熠熠生辉。对此,我曾有过亲身的经历。记得1989年,本人的一篇拙作得以在《教学与研究》发表,由于发表有一定的周期,当就要正式出刊时,本人发现有一句话表达得有些欠妥,想做些修改,虽然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还是铅排)修改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编辑部还是不计成本让我做了修改,体现了办杂志对学术的那种坚守,那种令人尊敬的职业操守。我想,这也应是《教学与研究》60年荣耀的奥秘之一。

既然属性是学术性的,就很难用商业性的思维和办法去运作。要办出高品位的学术杂志,还是要富养。我们不能让坚守学术的人宁饿死不失节,这是很难的。对此,冯仑就曾坦言道: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惜牺牲自己的“色相”,在各种媒体上露脸。毕竟,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对企业来说,生存下来才是第一位的。说出了为了不饿死的那种不得已。在过去的许多年中,大学的经费并不多,但却富养了那么多优秀的杂志。今天,大学的资金宽裕多了,难道我们却失去了富养杂志的资本?

从大学的视角来看,的确应该重视对杂志的投资了,以提升大学杂志的影响力。如以经济学类的杂志为例,根据CSSCI的排名,进入前20名的杂志,高校只有7本;进入前lO名的,高校只有3本。高校作为中国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理应办出与自己地位相称的优秀杂志。当然,办出优秀的杂志,主要不是靠富养,但不富养肯定是很难办成的。

《教学与研究》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2年12月26日,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清华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研制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CAJ―IJCR)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教学与研究》人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评选,主要是依据CAJ―I/CR(2012),采用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作为评价国际影响力的计量指标,对2011年度中国3533种科技类期刊和68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被SCI期刊、SSCI期刊引用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并经40多位国内期刊界专家审议,遴选出TOP5%期刊和TOP5%―TOP10%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本次被评选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共209种,其中科技类175种,人文社科类34种;被评选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共209种,其中科技类175种,人文社科类34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论英文还是中文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经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跨入了国际品牌学术期刊行列;“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已经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迈进国际品牌学术期刊门槛。

《教学与研究》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宗旨是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服务,同时兼顾相关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1953年刊以来,始终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新性”的学术品位、学术风格、学术特色,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发展和繁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与研究》努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锐意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逐步提升和巩固期刊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在坚定不移地践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逐步扩大和提升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仅非常注意反映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而且也特别注意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问题,注意向外部世界推介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论证和阐释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向外部世界发出中国学术界、中国期刊界的“中国声音”。这一切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本次《教学与研究》人选首批“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阵容,就是一个初步的肯定和激励。

上一篇: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探究 下一篇:“对事实不敏感”的正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