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在村镇银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探析

时间:2022-10-25 06:05:20

地方政府在村镇银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探析

摘要: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同业竞争、自身知名度、公众素质、地方党政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处于较尴尬的境地,本文通过县域银行资金流向与信贷投放等个案数据分析比较,揭示村镇银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银行将可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有作为。同时,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公众认知度低、吸存困难这一先天性缺陷,呼吁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支持和推动村镇银行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角色定位;县域本土银行

金融与经济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经济繁荣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员,以服务“三农”为旨,立足县域经济,地方政府在其发展中应正确扮演好管理、引导、宣传等角色。

一、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资金外流明显,信贷投放不足

四川省大竹县具有一定代表性,以该县为例,存、贷款的增量及增幅极不均衡,存款逐年创新高,贷款增长却很缓慢,近5年存款净增77亿元,贷款仅净增23亿元。监管当局对存贷比指标的监管红线为75%,该县2010年末银行业存款138亿元,贷款41亿元,存贷比不足30%。按一般规律及实践经验判断,该县存款资金在当地运用很不充分,同时,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营运水平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从存、贷款与GDP关系看,该县贷款总量仅占GDP的四分之一,也说明当地信贷投放严重不足。

2.资金供给不足与资金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银行存款资金呈刚性增长态势,可用资金充裕,但事实上整体存贷比却低于30%,如按存贷比监管指标计算,尚有62亿元资金可用于贷款投放,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活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消费的换档升级,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新月异……无不孕育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巨大的资金需求。可见,由于银行业资金运用的巨大空间没有打开,必然导致合法融资渠道对有效资金需求供“血”不足,当正规金融不能较好地满足当地旺盛的资金需求时,极易诱发“高利贷”等危害金融安全的非法活动,一旦泛滥必然会严重扰乱地方经济秩序,影响安定团结。

3.村镇银行资金短缺与同业资金富余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县域本土银行以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它们是真正的县域金融主力军。仍以大竹县为例,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份额23%,位居第二,贷款市场份额达到58%,存贷比近72%,而邮储银行虽然存款市场份额位居第三,其存贷比却仅为4.18%。可见,只有本土银行才能担当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他商业银行则将筹集的资金存放上级行统一调度安排,从而造成当地资金严重外流。由此,矛盾显而易见:一方面,村镇银行虽然比较优势明显,但却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显著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决策高效,能充分借鉴发起银行的各种优势,业务品种丰富、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管理规范,没有历史包袱,没有臃肿的机构和人员,监管当局放宽容忍度,实行差异化监管策略,鼓励增资扩股及外设分支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等等,都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因此完全有能力用够用活政策、用好用足资金,但由于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筹集困难,业务规模不大,严重制约其资金供给水平,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其他同业与此相反,虽然资金筹集量很大,但受体制机制、信贷规模控制等因素影响,不敢用、不想用,形成可用资金“富余”、“抽血”不“输血”、多取少予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风险控制水平低下、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等因素决定其未来信贷投放增长空间较小。

二、对策与建议

1.坚定信心,不等不靠,做实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充分利用优势与便利条件,做好服务“三农”这篇大文章,即使暂时规模不够大,但“有为才有位”,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让公众和政府目睹其强大与过人之处。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主动出击,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选好支持项目,做好信贷投放和风险控制;二是借助发起银行资源,在内控有效的前提下,尽快开通银行卡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业务品种和营销渠道;三是树立品牌意识,科学投放宣传广告,提高公众认知度;四是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

2.政府倾力打造帮扶,做大做强村镇银行

一是抓好宣传配合,当前村镇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公众认知度不高,甚至有人将其与过去农村“三金三乱”相提并论,或者认为是私人银行,存款不保险。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会议、各类媒体正面地大力宣传报道村镇银行,树立公众信心,消除群众等待观望情绪,尽可能引导民间闲散资金进入村镇银行。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信守招商引资承诺,综合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地方财税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同时,要积极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户和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三是地方政府应将村镇银行的发展放在比其他商业银行更为重要的位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更多优惠政策或创造便利条件,譬如政府支配资金存放银行的选择、亏损或微利期间房产税的减免优惠等,都应给予村镇银行最大限度的政策倾斜。

3.创新激励机制,改进考核方式

地方政府可通过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来激发银行资金对当地信贷需求的兴趣,侧重对存贷比、存贷增量比两项指标进行考核,以此激励各家银行在控制风险并遵从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当地资金运用比例,压缩不必要的“富余”资金,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对村镇银行资金筹集的支持力度,做大村镇银行规模,减少资金外流,才能增大县域资金的有效供给,地方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历史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并大力扶持本土银行,就相当于给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朱海城: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赵志刚 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11,(1)

上一篇:浅议建设数字房产档案馆的利弊 下一篇:我国国内甩挂运输的发展与机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