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途径提升研究

时间:2022-10-25 05:55:06

转型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途径提升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物流行业已经从一个新兴行业发展为热门行业,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届物流专业毕业生为例,首先从就业单位类别、地域、岗位相关性和薪资情况等多方面对其就业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讨影响其就业择业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择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24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N形势下,一方面为社会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了诸多本科毕业生或更高学历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对接,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就起毕业生就业择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主体进行剖析,以找到影响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以期为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本科院校,也是响应教育部号召下实施应用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10余年,起初为专科办学,2009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并于2016年顺利毕业。在首届毕业生毕业一年之际,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对诸多学生的跟踪反馈,基本了解了其就业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就业率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学校要求,每届毕业生从毕业前半年开始每周统计并公布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不容乐观。至学生毕业全部离校时,其就业率仅为78%,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实业”的尴尬局面。2016年8月,学校进行二次就业率公布,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仅为88%。

2.2就业单位类别分析

根据对物流管理2016届132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又如下基本结果。在就业类别上,继续升学深造3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6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机构工作者3人,国有企业1人,一般企业119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情况以民营企业或私企为主,这说明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且处于转型发展探索初期,毕业生择业在工作单位性质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3毕业生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物流管理2016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南宁、广州和深圳等地。其中,南宁约占1/4,广州和深圳各占1/6,此外北京、上海、东莞、宁波、崇左以及学生生源地均有少量学生分布于此。作为广西首府,是众多学子的择业首选,相对之下,南宁具有离家近、经济发展良好等优势;而广州和深圳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且与广西毗邻,也成为众多学子追求事业发展的热门选择,仅此三地就吸收了超过半数毕业生前往,值得一提的是,崇左作为学校所在地,对毕业生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目前仅有不超过5位同学就业于此,这与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说明崇左地方经济有待进一步提升才会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2.4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分析

截至2016年10月,根据对2016届132名物流管理毕业生进行统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有74人,除去升学的,其他专业岗位上有64人,主要包括:销售、电商、房地产等行业。从数据可知,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的是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工作。主要来说有两个原因:一、大多数女生由于不能接受物流行业倒班、夜班、加班等压力,倾向于文职岗位;二、部分同学在找工作时限制了地域问题,如只想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或者自己的家乡,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选择的余地。

2.5薪资情况分析

毕业生对于薪资的要求不一。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广西的薪资水平在全国来看,排名靠后,部分毕业生认为刚步入社会3000左右的工资已经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因此,这部分人多数集中于离家近的南宁、柳州等地;而部分毕业生追求高工资,因此,这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北上广深等地工作。工作于“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学生,薪资水平略高,但相比于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房价,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经了解,2016届毕业生薪资水平在2500-8000之间,跨度较大,但伴随着薪资水平的差异,其工作强度和难度也有较大差异,整体上二者之间是协调的。

3就业择业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

3.1毕业生自视过高、定位失误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呈现出“上大学易、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作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更是举步维艰,四处碰壁。但不少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工作岗位及薪资水平期望过高,这与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评判出现差距,导致就业困难。比如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总觉得自己应该一毕业就从事管理岗位,手握“管理”大权,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做“被管理者”,也不愿接受薪资低的工作。但是他们没有站在企业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想与现实脱节,出现就业荒。

经过访谈调查,较多同学对就业持观望态度,认为早早确定工作,可能会错失更好的机会。但是他们忽略了各大企业的招聘程序――大部分企业在当年的11-12月份已经开始招聘,至次年3月份已基本招满。此时空余的岗位较少,导致毕业生越到最后,就业难度增大,临近毕业时,迫于家庭和各方面压力,随便找份工作先应付着,就业择业之路草草收场。

3.2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矛盾

我校物流专业本科办学起步较晚,相应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未形成,课程设置未尽合理,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缺乏,实践环节薄弱,多偏向于理论教育,较少进行社会实践和技能学习。这就导致较多毕业生理论知识充足,但实际操作能力十分欠缺。走上工作岗位后,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新人,迫切需要综合型人才,希望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多方面的要求。

在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中,不少学生表示该专业对英语、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较高,毕业生表示“悔不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各方面专业技能。

3.3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完善

据调查,由于专任教师的匮乏,大多数班级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时,都是笼统地进行授课,具体表现在:同一个教师讲授几个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甚至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在此之前对该专业接触甚少,如此情况便会导致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的问题出现。比如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方式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中显然并不合适,这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迷茫的现象,降低求职自信心,无形中宣扬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

4就业择业质量提升策略

4.1学校层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制定依据之一,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与名校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应此要想使得本校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具有一定优势,就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应用转型培养。在设置课程上,除了满足必要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外,应提高技能操作课程的比例。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各个仓库、港口见习、实习,以实际场景为教育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定期开展物流实训课程,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硬件设备,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物流管理模拟实验,模拟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环节,对其执行过程有所了解,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

4.2学生层面: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需认清就业形势

通过对已就业学生进行回访,当下真正能够赢得企业信赖的物流人才是同时具备经济贸易、仓储与运输等多方面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和算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毕业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就应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去参加一些专业性的竞赛,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努力掌握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如该校开展有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知识问答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众多赛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求职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择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将达765万,加之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达1000万。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明确个人兴趣所在,确定未来就业择业方向,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提升自己;找工作时,应认清形势,具备长远眼光,甘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具备追求更好工作岗位的资本。

4.3企业层面:转变用人理念

企业在选拔求职者时不能仅从短期利益出发,主要选择专业对口和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而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应从企业文化内涵、岗位需求、人才素质、性别比例等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抛开急功近利的心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使其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同时企业要根据工作需要,对毕业生在其岗位上进行一段时期实践培训,使其逐渐适应岗位,同时能够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保持其忠诚度,维持企业人员相对稳定。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立足现实,客观分析了影响其就业择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自我学习和选拔人才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各方努力下,共同实现学生从培养到成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智琛.筹建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刍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

[2]温国兴.基于国际贸易视野推进物流营销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技术,2014,(3).

[3]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商场现代化,2006,(8).

上一篇:构建以“2+1”为核心的煤矿企业薪酬分配模式 下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和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