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班里的“酷” 小孩

时间:2022-10-25 05:40:59

亲子班里的“酷” 小孩

裹着尿布,流着口水,素不相识的小酷孩儿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亲子班里了。在这个“宝宝大聚会”里,他是如鱼得水,还是让人担心不已?当“ 小麻烦”不请而来时,你又该如何应对?

梳理宝宝们制造的亲子班“紧张事件”,也许你会发现,他的所谓“叫板”,大都有自己的“理由”。而有经验的老师也会提示你,什么时候需要给他加点油,什么时候你的帮助需要慢一步。

到处爬荡的“小猴子”

他真像一只精力充沛的小猴子。老师在上课,他嗒嗒嗒地跑开了,在小朋友和老师间穿梭,在教室里跑圈儿,在挂钩、地垫、袜子里发现乐趣……只有当新的音乐、新的主题开始时才能安静地坐上几分钟。什么时候他才能集中精力听课?

用“调皮”的方式学习

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大人并不相同。希望孩子的眼睛能一直盯着老师,老师让学什么就跟着做什么,这是大人的一厢情愿。

其实,孩子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游戏中的生活”。这个时候,如果一个身体健康,心情快乐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四处穿梭、抠小瓶子、把盐和糖掺在一块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不断的探索和游戏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对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特别提醒

知道了这些,也许你对宝宝的“表现”就不会太介意。但是, 如果孩子的大喊大叫影响其他的孩子,请马上带他离开教室,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一些再回来。

让孩子逐步地了解集体中有一定规则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亲子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突然发飙的“霸王龙”

你的孩子被称做班里的小霸王,没有哪天不发生点乱哄哄的“哭闹事件”的。上一次,他不想把玩具送回家,你从他手里硬夺了过来,他大哭: 再上一次,他抓伤了畅畅,你很严厉地把他拉过来打了一下屁股……该怎么对待“霸王龙”的发飙?

学习交往技能

不要心急,亲子班首先是一个有许多孩子、老师和其他大人的大聚会,宝宝要和别人同处一个房间,一起游戏,一起分享玩具和食物,有了很多交往的机会。但是,不少孩子可能还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技能,这可是一个大挑战,需要一个观察、模仿、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不要硬把玩具从孩子手中抢走。让他观察一下其他小朋友是不是能帮助老师让玩具回家,你也可以建议老师拿一个新玩具换掉孩子的旧玩具。当孩子知道交回旧玩具后,又有新的玩具,就能渐渐地配合老师了。

一两岁的孩子常常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用手抓,用脚踢,用嘴咬都有可能是他的“交往方式”。通过游戏或者故事,帮助他慢慢学会表达负面情绪,体验轮流、等待等交往技能。比如:“当你不高兴时可以跺跺脚,摇摇头,捏捏橡皮泥。也可以哭一哭,但不要打人或抓人。”“这个玩具你有一个,我也有一个,我们交换着玩怎么样?”

特别提醒

交往技能的发展,涉及对别人感受的理解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并不是说你告诉过他一遍两遍,孩子就一定会做到的。当孩子忘记了,温柔而坚定地制止他; 看到孩子的改变,及时表示赞赏,说出你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会在不经意间发生。

慢速启动的“小乌龟”

老师拿出一张小兔子的图片,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旁边的孩子马上喊出:“兔子!”还把两个手指放在头上蹦蹦跳跳往前跳, 你的小家伙却没什么反应。你在心里嘀咕:“他在家里玩得好着呢,怎么一到教室里就变了个样儿啊!”

老师又请宝宝们用玩具刀切橡皮泥,他马上就用刀背砍了下去。你忍不住纠正:“你看,这样做不对,我们应该……”

留出尝试空间

先不用着急,给孩子留出适应和反应的时间。很多孩子在教室里的表现都不会和在家里一模一样。孩子要适应新环境,你也要学会适应孩子的新表现。

他站着没反应,可能正在琢磨老师说了什么,或者看大家做了什么,也有可能是在思考老师说的和大家做的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快点,快把手放头上。”本该由孩子自己来体会的过程就会被遗憾地省略掉了。

用刀背切东西确实不方便,但其实还是可以切开橡皮泥的。像这样的时候,你们可以玩一种平行游戏:妈妈可以在旁边作示范,用你的方法切一切,宝宝会看在眼里。

再让他找一找,你们俩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特别提醒

给孩子慢速启动的时间,把该由孩子自己做主的决定权交还给孩子,不要怕他们慢,更不要替孩子完成。比起完美的结果,亲自体验和尝试更重要。

酷爱模仿的“小猩猩”

一两岁的孩子会模仿妈妈做饭,模仿爸爸开车,有的甚至还能模仿动物园里的大猩猩走路。看到亲子班里那些淘气好动的小朋友们,你家那个酷爱模仿的宝贝自然也会兴奋,他可能会跟他们做一样的游戏,说一样的话,甚至也会跟着他们大吼大叫或乱跑乱闹。

模仿也是在学习

从小到大,孩子的很多本事都是靠模仿来的。模仿别的孩子说话、动作或者做同样的游戏,会让宝宝的动作更灵活,词汇更丰富或者情绪更愉快,也容易得到小伙伴的认可。至于那些可能让你皱眉的“淘气的小伙伴”,他们通常思维活跃、勇敢热情、热衷探索,会带给你的孩子更丰富、开阔的视角。特别是户外活动时间,孩子跟着小朋友们多跑跑,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的模仿“有害”,比如模仿口吃,模仿危险动作等,需要及时打断。老师一般会通过新鲜的课程环节和恰当的课程节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专注到游戏活动中来。你也不妨说出自己对这些“淘气”行为的看法,什么适宜,什么不适宜,让孩子感受到这些行为是否危险,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

小结

亲子班老师希望你知道的3句话

1“亲子班是为了你和宝宝更美好地相处。”

处于亲子班阶段的宝宝最需要感受和体验,我们应该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千万不要把亲子班当做“考场”,埋怨孩子不争气、不爱学习,觉得丢脸,这都会和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

2“当你想要帮助他的时候,请放慢一拍。”

我们让孩子自己捧杯喝水,搬小椅子,排队取点心,撕开果丹皮纸,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看似无意的活动,却能让孩子充分探索,体验集体生活或者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请你慢一点“帮忙”,留出让他自己做的空间,尤其不要在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打扰他。

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速度和频率,横向比较没必要。”

这一条,说起来都知道,但我们还是常常听到家长们互相询问孩子的年龄,相互比较孩子之间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这句话我们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过来妈妈的3 项法宝

1笑脸

“我觉得每个妈妈去亲子班都应该带上一样东西,那就是好心情。我被亲子班老师一致认为是最投入、最愉快的妈妈。无论儿子做什么,只要他不影响别人,我一般不会管他,自顾自地跟着老师快乐游戏。我的理由是,孩子对我们的情绪很敏感,如果妈妈能有一个从容、宽容的心态,孩子也能感到安全和愉快,减少紧张。”(超超妈,儿子11 个月)

2眼睛

“有一次回看DV 时我发现,我只顾完成老师的‘指令’跳舞,根本没注意宝宝没有跟上,她的腿短,旋律太快,看起来像是被我拖着在做动作。这以后,我会经常低头关注宝宝的状态:她是不是喜欢这个活动?能不能赶上我的步伐?如果她赶不上,我会把步子放小;如果旋律太快,我就调整成让她用手来打节拍。”(泡泡妈妈,女儿2 岁)

3等待

“我经常想,如果能有一只时空穿梭的机器猫,让妈妈们看到孩子未来的状况,很多焦虑就不存在了。拿我女儿来说,刚去亲子班的时候不到1 岁,不是把地垫翻来覆去,就是用嘴啃老师的玩具,我一度以为她的注意力方面有问题,非常烦恼。5 年过去了,现在她完全是一个专注、自律的孩子,当时的那点困扰早都消失得一干二净了。”(萱萱妈咪,女儿6 岁)

上一篇:平衡生活 第5期 下一篇:35个游戏提高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