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时间:2022-10-25 01:47:23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人到中年,故乡却遥不可及,回家的思念只能在梦境中出现,那种情景让人总想用文字表达,那种思绪便化作一首首词作迸发。

当年近半百的陈与义静坐在青墩镇僧舍前的阁楼上,看一轮明月悄悄从树梢爬出,故乡洛阳的一草一木都生灵活现地展现在他脑海,半生的颠沛流离都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政和三年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政和七年,拜参知政事,成为南宋的一员重臣。

陈与义年轻时便才华横溢,用自己的文采赢得了文坛对他的尊重。

陈与义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曾祖陈希亮,官至太常卿。陈与义的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官,其外祖父张友正还是名显一时的书法家。陈与义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志。24岁时,他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29岁那年,他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以文采打动了徽宗皇帝。君臣俩人相见恨晚,不到两年时间,陈与义的地位快速提升,相继出任秘书省著作左郎、司勋员外郎、符宝郎等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那是一段甜蜜的青春岁月。因受皇帝赏识而名震一时的陈与义,只要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马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谁也不敢在文辞方面和他较量。达官贵人争相与他交往,频频邀请他参加歌舞宴会,通宵达旦地饮酒作欢。浪漫闲适的生活,欢快愉悦的心情,让陈与义的日子逍遥自在,“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风致嫣然、婉约清丽的诗文,便是陈与义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洛阳那段舒适的日子,也长久停留在陈与义的记忆中,成为他在苦难时刻反复咀嚼的果实,他后来词作《虞美人》:“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便是用享誉天下的洛阳牡丹,来寄托对往昔的回忆。

诗言志,词言情。当靖康之耻发生,安然闲适的生活被轰然击破,陈与义的人生彻底拐了一个大弯。他和无数的难民一样,携带家眷,四处躲避,开始了颠簸艰苦的流亡生涯。奔波中的陈与义开始用词作抒写自己的惆怅,挥洒自己的情感。

渡江以后,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作为读书人的陈与义贫困潦倒,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但是,这一趟长途跋涉却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路上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悲世情怀。这既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他的文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

建炎三年,陈与义流寓到了湖南、湖北一带。时值端午佳节,他做了一首《临江仙》,凭吊屈原,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词人在端午节怀旧伤时,通过吊念屈原来感怀时光的流逝,既感时伤老,又喟叹国势,深沉执著,感人至深。尤其是“满帘风”一笔,更显出词人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经过三年多的跋涉,陈与义终于在绍兴元年抵达临安,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礼部侍郎,后还升任副宰相等职。在此期间,陈与义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他曾上疏奏请察举人才,搜访元祐党籍及元符上书人名录,以便朝廷优予褒恤,为南宋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付出了努力。

陈与义性格稳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经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和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大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他指正迷津。陈与义赞成出兵,收复中原故地,当他看出高宗无意北伐,深感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到湖州做了一个知府,寓居湖州青墩无住庵。

退居湖州后,欲有所作为而无所施,陈与义以诗词打发时光,所写诗词或凭吊怀古,或怀念故乡洛阳,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如《浣溪沙·离杭日》(梁仲谋惠酒,极清而美。七月十二日晚卧小阁,已而月上,独酌数杯):“送了栖鸦复暮钟,栏干生影曲屏东。臣看孤鹤驾天风。起舞一尊明月下,秋空如水酒如空。谪仙已去谁与同?”全词充溢着幽独情怀和孤洁禅意,栖鸦、暮钟、栏干、曲屏、孤鹤以及来无影去无踪的天风,是词人精心织入的物象;秋空、酒空、水如空,万事皆空,只有深沉的迷茫与幽静。

君恩未报,国势维艰,陈与义只能发出老迈蹉跎之叹,这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虞美人》(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个“空”字与 “长恨”相呼应,表达了词人无限怅憾的心情。此词节奏明快,格调轻松,在豪放中透露出沉郁之感。

面对山河破碎,历经世事沧桑,陈与义的词作透着悲怆,浸着凄楚,如《忆秦娥》:“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当陈与义独自泛舟明山脚下,在淅沥的雨声中静听遐思,白发孤客,面对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水,怀念古人,一腔愁绪,万千感慨。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很为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与坡相似。清朝陈廷焯曾赞扬陈与义“笔意超旷,逼近大苏。”陈与义的词风虽似东坡,却非刻意而为。他早年对作词不感兴趣,擅长做诗,是著名的“江西诗派”诗人,但与苏门弟子黄庭坚、陈师道等人长期交往。同时,他的家族与苏轼有世交之谊,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是苏轼任凤翔通判的顶头上司,对青年苏轼颇为严厉,苏轼平生不喜“行状墓碑”,却在陈希亮去世后,撰写了墓志铭《陈公弼传》,给陈希亮以溢美之词。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与苏轼更是莫逆之交,曾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给与苏轼诸多帮助。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陈与义晚年作词,很自然地走了苏轼的路子。

陈与义流传下来的词作收于《无住词》中,数量有限,质量却属上乘,为宋代词坛中之珍品,陈与义也是南渡词人中不可忽视的词家。《无住词》以他退居后所住的无住庵命名,追求一种清净自然的风格和卓尔不群的艺术趣味。陈与义的词和他的诗走着约略相近的路数,遒劲豪迈,挥洒飘逸,自然而然,一派神行,以简约劲健之笔,扫除繁缛之气,以雄浑明快之势,取代纤弱无力,充溢着空灵爽健之势,流露出幽远清新之内质。

当故乡成为远方,当人成为天涯过客,陈与义,这位出生于洛阳的热血男儿,用他那极富感染力的词篇,为后来的忠臣志士照亮了漫漫的爱国长路,就如他流传千古的词作《临江仙》所渲染的那种思绪: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上一篇:川西秘境七藏沟穿越记躲藏在九寨沟旁的唯美处... 下一篇:新型复合保温墙体在寒冷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