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贝伦舞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时间:2022-10-25 01:28:13

锡伯族贝伦舞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摘 要 本文从贝伦舞的演变历史、舞蹈特点、与锡伯族的生活联系以及其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贝伦舞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 锡伯族 贝伦舞 历史 生活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锡伯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并进而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特点,贝伦舞是锡伯族优秀舞蹈的代表之一。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泛称,它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锡伯贝伦、蝴蝶舞、烧茶舞、拍手舞、行礼舞、招媳妇舞等十余种舞蹈,每种舞蹈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动作,并且配有专门的舞曲。

1 贝伦舞的演变历史

早期的锡伯族主要生活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他们把狩猎捕鱼当做自己主要的谋生手段,在这期间,他们创造了用贝伦舞表达对图腾的崇拜以及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每当捕到猎物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非常兴奋,他们一边燃起篝火,一边烧烤食物,还会拿起心爱的东布尔来弹,手舞足蹈地表达对收获的喜悦之情。他们可以即兴表演所见的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再后来经过世世代代民间艺人的精心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锡伯族风格特点的民族舞蹈。

到了明代中叶,锡伯族向东迁移到了嫩江流域定居,在这期间,锡伯族与科尔沁蒙古之间发生紧密的交流与联系,贝伦舞也在这期间得到了升华,从原始的形态中开始脱颖而出。

2 贝伦舞的舞蹈形态及特点

贝伦舞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舞动形象生动鲜明,舞蹈多用于即兴表演,以自娱自乐为主,舞蹈形式可以为独舞,也可以以男女对舞的形式出现。通常,锡伯贝伦可分为硬贝伦与软贝伦两大类,硬贝伦属于男性的舞蹈,它的动作刚健粗犷,气势豪迈又不失诙谐,给人一种阳刚之美。软贝伦则主要是女性的舞蹈,舞姿柔美婀娜,给人一种阴柔之美。这些舞蹈几乎风靡于锡伯族的每个历史时期,刚柔结合,各显其彩。在每个锡伯族家庭都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舞。贝伦舞有一些基本动作,如步伐多变、踢踏旋转,有弓箭步、叉腿前点步、后点步,还有大蹲、小蹲、叉腿、大跳、小跳、大跪、小跪等。上身动作有单手叉腰、双手叉腰、胯部摇摆、甩手、动肩、弹手腕等。在表演中舞蹈者也可以即兴发挥,使舞姿更加优美动人。

贝伦舞有较多的踢踏动作。其颠步富有弹性,不管是单颠还是双颠步,踢踏转身动作一般都是用脚后跟控制,带动全身。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常常将愉悦的情绪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当反手手腕叉腰的动肩踢踏转身时,非常幽默地扫视舞场四周,以达到与观众自然和谐地交流。

贝伦一般不在舞台演出,只是锡伯族民间的舞蹈。因而舞蹈者通常不用化妆。在农闲时候,民间艺人们聚在一起,喝上几杯美酒,便乘兴起舞。为贝伦舞伴奏的乐器一般是锡伯族特制乐器“冬不尔”,这种乐器节奏感强,音调深沉有力。

由于锡伯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对动物具有独特的感情,锡伯族人可以对动物的动作进行模仿,造型独特,姿态逼真,因此贝伦舞的很多动作都来源于动物。另外,贝伦舞的动作还来源于生产生活,其中很多都是表现锡伯族人劳动生活的场景,比如“烧茶舞”就表现出了人们劳作时的愉悦之情和收获时的喜悦之心。由于锡伯族与其他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善于骑射,因此生活中在腿与脚的运用上就比较少,表现在舞蹈上即是贝伦舞主要以上肢动作为主,上身动作变化繁复。

3 贝伦舞文化内涵的研究

3.1 对自然的膜拜

锡伯族主要以狩猎与捕鱼为生,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要顶礼膜拜大自然,他们认为自然界是高于一切的。所以,在锡伯族的文化娱乐方面,他们会注意观察山水草木间的细微变化,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使之形象化。

另外贝伦还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性质。如“耶尔克尔德克”也被称为扭屁股舞蹈,这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舞蹈,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与多人。

3.2 对古代生活场景的再现

民族学资料证明,舞蹈同歌唱一样,它在原始时代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狩猎、种植、收割,还是择偶、嫁娶、生育、丧葬、祭祀,氏族的乃至部落的成员都要跳舞,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艺术来源于劳动实践,而越是古老的艺术,越是贴近最原始的生产劳动。锡伯族也不例外,其舞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锡伯族经历了早期山林文化时期,生活主要以渔猎、猎取野生动植物为主,他们的传统渔猎文化不仅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中存在,同样也在贝伦舞中有所体现。比如新疆的锡伯族不仅擅长捕鱼,且善烹制美味的鱼类食品,这就在它的乌克兰中有所体现,另外,古代的锡伯族还经过了长期的狩猎活动,因此他们逐渐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以及形态特点,由此贝伦舞中的舞蹈动作也有很多模仿动物的部分。

3.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贝伦舞作为锡伯族民俗活动中最绚烂的一部分,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锡伯族民俗文化的结晶。

如过去的西北边塞,自然环境十分寒冷,这就造就了锡伯族人们的饮酒习惯,进而渐渐地形成了锡伯族特有的酒文化。其中一种贝伦舞,“梭克托火贝伦”描绘了舞者从喝酒、微醉、大醉直到醉倒的过程,整个舞蹈滑稽幽默,让人十分容易地体会到锡伯族的文化氛围。

3.4 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草原上的各个民族之间,民间舞蹈中一些相同的特点,如游牧民族都把马视为上天赐予的良驹,他们把对大草原的热爱,都表现在刻画马的形象上,锡伯族和蒙古族、哈萨克族一样,都在自己的舞蹈中融入很多与马有关的动作以及场景。

曾经有一段时间,锡伯族处于科尔沁蒙古的统治之下,在这段时期锡伯族与科尔沁蒙古族在文化上相互渗透、相互交流,锡伯族贝伦舞在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并重新整理组合,使贝伦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锡伯贝伦最早就被称为蒙古贝伦,后来才改为锡伯贝伦,从锡伯贝伦的舞蹈动作和形式上,可以发现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的舞蹈特点。现在,锡伯族贝伦舞在与其他新疆兄弟民族的交流中又产生了新的特点、舞蹈语汇与表现手法。

4 结论

锡伯族贝伦舞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民族心理、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极大地丰富了锡伯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贝伦舞承载着锡伯族很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欢乐,是锡伯族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2008年贝伦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现了我国对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3] 佟加·庆夫,文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 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9.

上一篇: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s of Trad... 下一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行社区医疗干预的效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