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王潮歌

时间:2022-10-25 11:30:58

这一次,王潮歌选择了五台山,或者说是五台山选择了王潮歌。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王潮歌,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最具创新意识的舞台剧导演。古老深厚的佛教文化、现代新奇的演出手段,在大型情景剧《又见五台山》中相遇,让人有几许担心又充满期待。

容纳人生万象的舞台

9月19日,五台山景区秋意已浓,并不是通常的旅游旺季。与群山巧妙融合的风铃宫剧场外却挤满了前来观看《又见五台山》首演的观众和记者。“印象”、“又见”系列演出的成功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主创人员的身份,让“王潮歌”这个名字成了吸引人们走进剧场的理由。

出乎观众意料的是,从进入剧场大门的那一刻起,演出就已经开始了。首先出现在眼前的不是观众席和舞台,而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布置着那些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幼儿园、小学教室、大学宿舍,一个个场景细节完备、高度还原,大学宿舍的床上甚至有倚在床头看书的女生。

观众正困惑着,拐个弯,却热闹了起来。一个如大仓库般开阔的空间里,无数个生活场景分别展现在独立的小舞台上:闹别扭不说话的情侣,在地铺上聊梦想的农民工,为谁该看孩子吵闹不休的小夫妻,有代沟的父子,考研无望的大学生……观众可以随意停留在任何一个小舞台前,听演员说着不知道是事先安排还是即兴演出的台词,反正你愿意看下去,他们就演下去,就好像不经意间闯入了别人的生活。不管是谁,总会在某一个场景中看到自己,甚至在不同的场景中串联起自己的人生。

正当观众的状态从惊奇、错愕转化为沉思、感动,灯光骤然亮起,大幕拉开。观众才发现,幕布后是观众席,而自己原来一直就站在舞台上。“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这是王潮歌巧妙设计背后,引而不发的寓意。《又见五台山》在正式演出开始之前,已经将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在五台山,讲一个关于佛教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诚惶诚恐是必然的。《国家人文历史》记者采访时,王潮歌说:“作为一个编剧,我从‘印象刘三姐’开始写,一直写到‘又见平遥’,我不会电脑,用笔写。可是五台山这个剧本不是一易、两易而是二十易其稿。是因为佛的道理岂是我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能给大家讲清楚的。我特别怕亵渎神圣的佛教,我特别怕我的能力不够,把理讲歪了,这个恐惧始终伴随着我。”

王潮歌最终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带着苦恼和困惑的中年人,到五台山来寻求解脱,在法师的帮助下,他回顾自己的人生,终于从“不悟”到“悟”。没有深奥的佛法,简单的贴近生活的故事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这部剧,王潮歌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浅者看了不深,深者看了不浅”。

演出结束后,五台山的几位方丈给予了王潮歌认可。“他们说,第一,佛理讲的是对的;第二,深入浅出讲的是透彻的;第三,通过人间的某一种片段,来折射出佛理想给人间返回去的这样的一个脉络,是他们认可的。我一块石头就落地了。”

在《又见五台山》中,王潮歌使用的佛经是《华严经净行品》。采访中,王潮歌用最浅白的话,阐述了她的理解:“《华严经净行品》是文殊菩萨的大经,这个大经讲的问题是有一个菩萨问文殊说,我怎么能够有智慧,怎么有大智慧,有最上乘的智慧,殊胜的智慧。文殊菩萨说,你这样做就有了,你睡觉的时候要替众生祈愿,洗脚的时候替众生祈愿,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尝试、每一分每一秒都替众生祈愿的话,你就成为菩萨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苦难可以伤害到你了。读这个经书的时候确实有一种感悟,我们会接触到生活中非常多的侧面,有智慧的人会有一种反思,这种反思在佛教里面就叫‘悟’、就叫‘觉’。”

对于王潮歌而言,《又见五台山》不仅是一个艺术作品,“佛教文化浩瀚如大海。大海不可说清楚,但我们的作品哪怕只是点醒您、启悟您,或是让您抚摸到文殊师利菩萨智慧轻罗的一角,都是我们美好夙愿的达成。”

以往王潮歌的作品大多是室外的实景演出,这一次,她重新将舞台搬回了剧场,却又玩出了新花样――360度全景旋转舞台。观众在观看时感觉不到舞台的旋转,但实际上,舞台一直在做变速的转动。“它一直在转,很少停下来,如同时光荏苒,如同我们经过的分分秒秒、如同我们经过的轮回转世。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在不断旋转的过程中提醒大家,对不起,时间过去了,时间又过去了,你看一天没了,一年没了,一生也没了。”

舞台的旋转对于王潮歌和她的团队而言,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整个舞台是全中国最长的舞台。一圈转下来就是240米,两圈转下来就是480米,这个舞台一直在旋转,它太长了。因为这个旋转带来了操作技术上巨大的难度,所有的灯光是在转的,音响是在转的,演员也要跟着跑。”但显然,这种困难带给王潮歌的快乐要远多于痛苦,某种程度上,她在追求和享受着这种“难度”。

从“印象”到“又见”

王潮歌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又见平遥》、《印象・国乐》、《又见五台山》。每一天,都有观众走进不同的剧场去观看她的作品。

每当有一个新的项目首演,王潮歌都会请各地的演出负责人一同出席亮相,这无疑是对自家品牌最有力的推介。其中最成功的是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共同创作的《印象刘三姐》。作为第一部印象系列的演出,从2004年3月至今,它已经在阳朔演出了5000多场,接待的观众超过了1200万人次。

“做第一个实景演出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在一个大山大水中,没有舞台就可以演,连故事都没有,你怎么会把一些老渔民、种地的农民放在一起,一切都是不行的,但现在一切都是行的。现在实景演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遍地开花,到处都有人在做实景,对不起以我为先,我先创造的才有后面。”王潮歌自豪地说。她的语言极具煽动性,能迅速调动起身边人的情绪,大量的排比句,形象生动的比喻,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出来,排山倒海,句句砸人。

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是王潮歌的又一次创新。这台剧从2013年2月首演至今已经上演了1000多场,观众50多万人次。“从室外回到了室内,一下子没有观众席和剧场,没有一个座椅也没有一个房间,把你撒进去你就是自由的,你的脚和嘴都是自由的,三分钟之内我抓不到你,我就不姓王。我怎么抓住你,怎么让你的情感跟着我,脚步也跟着我,看我的本事。所以平遥做的行走式的、体验式的演出也是以我为先。”王潮歌认为创新是她“血液的一部分,是必须做的一件事”。

“印象”系列是目前中国最赚钱的演出品牌。王潮歌这样理解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商业本身不可耻,赚钱是可耻的,大家都饿死好了。商业是错的、纯宗教是好的,不能这么看。我个人认为商业和艺术、商业和宗教,全世界的事就没有‘对立’二字,都会找到一个和谐和统一的过程,找到了,全都解了。”

正是由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王潮歌的邀约不断,她的下一个作品《印象马六甲》将首次走出国门,“现在请我做演出的已经超过170个城市了,一辈子做不完”。“印象”系列带来的商业效益不仅是一部剧本身,各地看重的更是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从旅游现象来说,一个人多滞留0.5天,在当地消费的数字就翻一大番,如果到了0.7天就是翻两番。夸张点说,没有我就没有现在的阳朔县城。今天下午两点在丽江的演出有7000名观众,这7000人对丽江城来说是很重要的数字。按照我们的业绩,我们的演出会给当地的经济尤其给当地的人带来非常大的益处。昨天,我去剧场旁边一家饭馆吃饭,他们认出我以后说,你来吃饭不要钱,因为以后我们能从你身上赚不少钱。”

在商业运营中,王潮歌一直秉承着两个原则:第一,是作品过硬;第二,是所有的成本必须是可控的、是降低的,所有营销的系统必须是完备的。“比如说成本的可控,要求我们精细化管理到演员的动作是有点位要扣分的,动作不达标是要扣钱的。每一个演员的分值是不一样的。”

王潮歌使用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此次《又见五台山》的演出共有180名演员参加,有些人甚至需要经过长达10个月的训练,才能在舞台上娴熟地表演。“我认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说话就会演戏,腿脚还利索就能舞蹈。很多民族吃着吃着就舞起来了,像朝鲜族、纳西族等等,很多民族吃饭、唱歌、跳舞、喝茶都是合在一起了,所以我不认为只有上了戏剧学院才会演戏,普通人就是群众演员就是边角料演员,我都认为是最好的艺术家,只要他们感情投入、表达准确就是对的。”如何将普通人训练成合格的演员,王潮歌摸索积累出全套的方法,包括台词训练、声乐训练、形体训练甚至是戏曲的训练。“我把每一个就业的机会都留给当地,使当地的一方百姓,因为我们能够获益,甚至因为我们能改变生活的旅程。”

风铃宫剧场

不同以往的是,《又见五台山》的创作团队多了一位新成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建筑师朱小地。他为这部剧设计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剧场――风铃宫。剧场由一个长131米、宽75米、高21.5米的大空间构成,能容纳1600名观众。

一条长730米的通道如同徐徐展开的“经折”置于剧场之前,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的序列,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上面刻着“经中之王”的《华严经》经文,形成七个“经折”空间。每一页被打开的“经折”空间都是独特的,在“经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游人穿越的通道,隐喻着建筑所处的人文环境。

风铃宫的设计建造,对于朱小地而言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以前都是建筑师先盖好一个剧场,演什么节目由后来剧场的运营商邀请不同的文化团体来参与,它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专属的,而且演出和剧场的造型、表达的意向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而这次合作的经历和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碰撞,没有留下任何空地,让你自己无关创作的活动自由简单地发挥,要做好这样一个项目非常不容易。”朱小地说。

合作的过程充满了碰撞、斗争和博弈,但最初合作意向的达成却惊人的顺利。在王潮歌的工作室,她向朱小地提出了三个特别的要求: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没有形状的建筑?另外,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能听见的建筑,半里地外不见其影先闻其声?第三,这个建筑是可以延续的,走不完的,可以吗?听完这三个近乎异想天开的要求,朱小地简单地画了一个草图。“可能就是15分钟,就确定了设计的方案。因为建筑设计是要竞赛的,如果要参加一个重大的项目,要有评委,要知道甲方想什么,但这次马上就被肯定了,弄得我也很诧异,觉得这个事情是不是可行。后来就是可行了。”

风铃宫整体与周围环境高度融合,就隐藏于众山之间,如果只是从远处经过甚至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未见其形,声先响”是通过风铃实现的。在五台山很多古建筑中,都可以看到风铃,诵经声、木鱼声、磬声和风铃声是原本就属于这里的交响。“延续的,走不完的”则是通过“经折”通道来实现,在王潮歌的设计里,每一个“经折”里面都有演员表演,也就是说整个演出的序幕是从走进建筑的一刻开始的。

回顾整个从设计到建设的过程,朱小地说:“跟王潮歌合作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因为她极其准确,如果稍微一走神就会得到一些指正,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

而王潮歌给自己的压力,似乎更大。“夜阑人静的时候,尤其是天快亮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睡,而主意还没有想出来,那个时候会特别害怕,真的是带着一种惊恐中的绝望。觉得自己谁都对不起,我不仅对不起请我的政府,对不起花了那么多钱的单位,对不起连轴转不吃不喝的演员,也对不起自己的岁月。有时候一个东西突然间就找到了好了,高兴得逮谁亲谁,人家都跑。不顺的时候一米之内都是血光,谁进来骂谁,眼珠子一下瞪那么大。创作就是这样的,一会儿在炼狱一会儿在天堂。”

佛教传入五台山,宗教界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炎武,对五台山的佛教史进行过认真的考订。他在《五台山记》中说:“五台在汉为虑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其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则是从唐代开始的。

“文殊菩萨在这里讲经,一直到今天没有散,人们听完了一拨又来一拨。我也是听众之一,观众也是听众之一。如果一千多年的大课堂没有结束的话,我想可能中间文殊菩萨翻过了一小篇,这篇的名字就叫‘又见五台山’。”王潮歌说。

上一篇: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不同心电图改变对其预后预... 下一篇:谁动了它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