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减轻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探讨

时间:2022-10-25 11:24:53

对减轻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38-01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讨减少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抗结核药毒副反应。方法 通过观察1406例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临床反应,运用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临床医师应熟悉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发生机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结论 正确处理选择适合个体差异的抗结核药及适当的剂量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副反应,均应调整药物剂量,并采取中医食疗相结合,防止食物过敏,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减轻 抗结核药物 毒副作用 探讨

结核病是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的一种疾病。属慢性传染病,病程缠绵,特别是耐药的结核病人,更难治愈。抗结核药是把“双刃剑”,在斩断病魔的同时,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服用抗结核药时出现毒副作用具有发生率高,种类多等特点,轻则给病人带来痛苦,重则危及生命,也是终止化疗造成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小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是我院长期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 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的临床反应

从对2007年7月初-2010年8月末我院收治的1406例结核病患者药物毒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抗结核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临床反应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 肝损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80U 118例〔连续监测法(37℃),正常值10~40U〕,ALT>80U 76例,黄疸9例,其中ALT及胆红素均明显升高。一般肝功损害的情况与用药的种类、剂量和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常在使用异烟肼(INH H )、利福平(RFP R)、吡嗪酰胺(PZA Z)或乙胺丁醇(EMB E)联合抗痨治疗中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胀及肝区不适时,进行肝功检查多数会发现肝功改变,并且以单纯转氨酶升高多见;严重的也可以发生黄疸,甚至出现急性肝坏死。根据肝功损害的不同情况区别进行处理。对服用RFP 1~2周出现单纯转氨酶增高,常称之为“一过性”的增高,往往可以不改变原抗结核治疗方案,而只加一些如肝泰乐、益肝灵等保肝降酶治疗后,多数在短期内恢复正常。

2 位听神经损害:130例(94.4%)由链霉素引起,8例由卡那霉素所,表现为耳鸣,耳闭塞感,听力下降,眩晕,平衡失调;其中二者皆有为11例。

3 血液系统异常:白细胞减少为2.0~3.8×109/L 87例,多无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表现为皮肤斑点状或片状紫癜,血小板减少至40~80×109/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1例,初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相应的治疗无效,继而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反复感染发热及出血倾向,经骨髓血细胞检查及活检确诊。

4 胃肠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

5 药物热皮疹:高热,寒战,红斑,伴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

6 关节肿痛:关节红肿热痛,运动障碍。

7 神经精神症状:兴奋,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

8 视神经损害: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野缩小.

9 类赫氏反应:化疗至2个月病灶扩大,胸腔积液重新出现,或者积液量增多。

10 末稍神经炎:肢端麻木伴蚁走感。

11 乳腺增生:男性,增大伴触痛。

抗结核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为32.7%,以肝损害、位听神经损害、血液学异常及胃肠反应为主,占副作用的82.1%,终止治疗率为14.6%,主要原因是位听神经损害和肝损害。肝损害[1]是各种化疗方案的共同副作用。血液系统异常发生率占副作用的10%,占副作用导致死亡的40%。故认为长期化疗可能造成骨髓中毒抑制或增生异常[2],对进行性血细胞减少应高度重视。胃肠反应多为药物的局部刺激,必要时应改变服药方法。关节肿痛是吡嗪酰胺的代谢产物吡嗪酸,它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致血尿酸增高,

(下转第339页)

上一篇:抗感冒药物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下一篇: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