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然而然 无用之大用

时间:2022-10-25 09:49:23

摘 要:诺奖得主莫言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但“文学无用”只因文学不如科学般立竿见影于效果,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文学对于社会只能是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因而文学总是于不期然中让人得其然,看似无用中身兼大用。

关键词:文学;功利性;审美性;文学无用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59-0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南北、网络内外兴起了一股“文学热潮”。一时间“莫言”和“文学”成了当下最流行的说辞。而诺奖得主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更是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反响非凡,众说纷纭。本文从探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入手,试着体会这位文学巨匠的“文学无用”论。

一、文学的价值及功能

“文学无用”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或许从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开始,文学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为文学的辩护之声也一直未曾消歇,反对的声音即便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也大多拿出文学理论中的价值性及功能性、用世俗的“有用”来证明文学的理由。

对于文学功用的意识及对文学的价值性本质的认识在中西文论的源头便开始了,到了现代更是自觉地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给文学下定义和解释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性本质在我国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这一点可以见于李青春《文学价值学引论》:“……从价值学的角度人们有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文学是一种价值。”[1]

提到文学价值,则不可避免地要说文学功能,因为“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联的……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做什么用,它就是什么。”[2]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就因此变成了文学有什么用和应该有什么用的问题。

文学功能在理论上分为两类:实用的和审美的或者功利的和非功利的。“在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中,实用的理论是最有影响的。”[3]诚然,从春秋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魏晋时曹丕亦称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到了近代尤以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甚,他的“小说救国”思想给文学附加了沉重而神圣的责任。20世纪的中国文学更是再实用不过的文学了,从“五四”的新文学、30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学、抗日文学一直到80年代的伤痕文学,如此种种,无不是功利性的文学,尤其是政治功利性。正是这种文学实用的观点从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出发,以肯定文学的经世性载道性而使文学承载了必要的社会责任。

无法否认,文学的功利性是文学的重要特性,然在某种意义上功利性可能未必能完全诠释文学的尊严本身,因为这种社会功能并非为文学所特有,而事物存在的价值应该由它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故作为艺术范畴的文学,与其功利性相比,其审美功能应是文学更重要的特性,或者说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自古也为人所自发肯定,如前人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钟嵘的“诗味说”、晚唐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宋代严羽“兴趣说”等诗词审美为历代文人看重;近代更是加强了对文学审美功能的自觉认识,康德在分析审美判断时就曾提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和不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4],这一追求“唯美”纯艺术的思想为不少作家和理论家所接受推崇,在中国最有发言权的当推王国维老先生的“境界说”了。

文学的这两个特性是相辅相成、分割不得的,并非不想分割而是分割不了。王国维先生曾说:“的文学,绝非真正之文学也。”[5]他将文学家分为两类:“职业的文学家和专门的文学家”,文学家尚如此,文学更是无法按其理想状态来实现纯艺术的目的。故离开文学的功利性谈论文学的审美功能,或是离开文学的审美特征来谈论文学的实用功能都是片面不可取的;只是作为本质是艺术的文学而言,文学的审美功能应是其功能中的前提与基础。

二、文学无用之大用

如上所说,文学似乎是有用的;那“无用”一说从何而来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无论古今中外,尤其是如今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切都以事物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给其估名,如此文学不过是“纸上苍生而已”,实无大用的;再者,对文学有着更大期盼的文人作家们也希望被人们误解了多年的文学能被从“用”里解放为“无用”,让文学归于文学。故笔者妄加推测莫言的“文学无用”一方面为谦虚之言,认为自己的文字是“纸上苍生”,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而言,更为后者。笔者更试着将其“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解释为:文学“有用”,文学“无用”,文学“有用”于其“无用”。“用”是文学的功利性,“无用”则可理解为其审美性。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艺术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它可以为变更那些可能变更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做出贡献。”[6]“文学无用”只因文学不如科学般立竿见影于效果,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文学对于社会只能是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看起来无用的文学,润物无声,深刻而内敛。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可见文学之作用于人,是先实现其最根本的审美功能后所达到其他社会功能的产生。其如春风化雨般沁透读者的心灵,从而让其眼界、心境有所变迁,逐步推动影响读者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已远非“无用”了。

然文学的“用”必是出于其之“无用”,所谓“无用”只因文学作品作为被欣赏的对象,并非直接作用于客观社会产生急速的功用效应。文学作品是作家们一己之言,而且非得是其对所处所感作出观察和思考,诚实地写作,无关太多利益得失,不失其本心,用其心灵苦难的历练,用其难得的人生财富写出的作品才为“无用”,这样的作品可能免不了尖锐、免不了辛辣,但作品里装着作者心里的光明和温暖,读者或能从这些尖锐辛辣或丑陋阴暗中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透过作品中很多温暖独特的人或物的形象,读者会感觉到人性的光辉,自然的伟大,文学的神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无用”的吧,但从独钓的蓑笠翁处,我们能感受到静寂的孤高的默守,更能感受到他内心无不为的倔强、坚强和抗争。

鲁迅先生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吓走了。”文学真的无用么?那鲁迅弃医从文是为何?曹雪芹可知道他的《红楼梦》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毁灭?巴金的《家》让多少热血青年投身于自我解放和民族解放?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时可曾料想这部小说“促成了一场反对奴隶制的革命,这场革命又引发了美国的内战”[7]?太多的不期然。

新批评派艾伦退特说过“诗的真正有用性在于其彻底的无用性”,莫言的感言也如是认为吧。王乾坤先生在《文学的承诺》中有“文学是对人类自由的承诺”的表达,笔者不妨加上二字:“文学是对人类思想自由的承诺”,主观作用于客观,如此说来,文学有大用。

――――――――――

参考文献:

〔1〕李青春.文学价值学引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

〔5〕王国维.王国维遗书・文学小言(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三联书店,198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8〕欧阳有权.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王乾坤.文学的承诺[M].三联书店,2005.

上一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制作地形图 下一篇:路基表面沉降光学测量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