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 巧妙渗透

时间:2022-10-25 08:48:45

现场报道和现场采访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令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到惊奇。但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与最佳化并不是现场报道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现场报道的技巧与方法,提升对新闻事件同步记录和传播的效果。

与环境借力,“融”于现场,使主题情感“一览无遗”

重大历史时刻现场报道者的“我在现场”意识,已经成为各媒体的共识。现场记者是整个报道的核心,特别是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往往只能靠记者在现场一气呵成,好的现场记者往往在介入方式中体现出优势。记者应利用现场环境借力,适度“消失”或“融化”于现场中,以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2009年3月16日12时30分,央视《财富故事会》播出《伤城之春》节目。节目开始,王凯一改往日坐镇演播室的主持方式,而是亲自驾车赶往新闻现场――北川。

开场白:2009年2月下旬,在这个油菜花开、柳芽初上的季节,我来到了这个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九个月来,我的心曾无数次来到这里,而今天,终于如愿。就在九个月前,全世界因为一场灾难把目光聚焦在这里,九个月过去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历了灾难、酷暑和严冬,在这个春天里,你们还好吗?

一路上,解说词以第一人称抒发了主持人心中对灾区的那份牵挂,营造的意境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进入北川老县城,王凯边驾车边阐释刚才的播出画面:“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北川老县城了,在进入老县城时要穿过一道门,现在已经有武警把守了,我们刚刚办完手续。”让观众感觉自然明了。

进入现场:随着大步“喀嚓”“喀嚓”向前行进的特写镜头,王凯走到了一堆废墟前。怎么描写王凯此时触目所及的心情?是要面对镜头说个不停?是要在镜头前手舞足蹈地忙着介绍?都不是!要将镜头语言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当然也离不开王凯的配合。细看一下:先是从一座残楼的中景镜头摇到了王凯的第一个面部特写:惊讶――惊讶于地震的破坏度,虽已有心理准备仍止不住惊讶。接着是第二个面部特写:深度惊讶――不敢相信面前的一切,急切想证实别的地方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惨状,故有眼神的急切转移。紧接着从眼神方向延伸出去的方位,镜头所及全是残垣断壁!故而,第三个面部特写:深度感伤――伤感无辜受难的灾区同胞!近四十秒的镜头语言周围,只有伤感的音效和报道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副语言!

没有有声语言的现场,反倒使观众对现场报道者所要传播的情感清晰可见、感同身受,并且引发了观众内心震撼的情感共鸣。而这得益于报道者与现场环境有机、有效的融合。

这种现场介入方式要求现场记者对观众的收视心理节奏掌握得很到位,通过巧妙设计肢体语言使得现场记者的主题情感显而易见。记者一进入新闻现场,能够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通过接受到的现场的各种信息,有意识地激发自己最为丰富的内心感受,调整出比较积极的播报状态,通过语言、神态,甚至是情绪,配合镜头语言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单刀直入,描述现场,使传达意图“清晰可见”

来看一则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

主持人:昨天上海世博会迎来了第五次试运行,这是世博会开幕前最大规模的一次测压试验,游客人数达到了50万人次,本台记者也跟随我市的5000名市民前往世博会馆,体验了一回世博园。

现场记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春江和广场,现在是凌晨的4点50分,再过10分钟,我身后的这一路大巴将载着这个时间段乘车的居民前往上海世博园。据了解,为了配合这次活动,市旅游局共指定了7家旅行社,安排了一百多辆巴士和一百多名导游为游园的市民提供服务,所有参加活动的市民被分配在11个乘车点出发。①

这则现场报道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描绘、介绍现场情况,通过有声语言将前期采访得知的相关信息“竹筒倒豆子”般直接呈现。这种介入现场的方式较为注重有声语言的运用,要求现场记者在报道时头脑清晰,逻辑思辨性强,有条不紊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观众交代清楚。

这种介入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较为清楚地表达背景资料,使传达意图明朗化;缺点是由于前期较为完整的表述背景资料,很容易使现场报道呈现“平面化”,不能“深入”现场,报道不“透”现场,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有人在现场”,而忽略了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真正的内涵和实质。也有一些记者,在现场一味填鸭式地自说自话,没注意“留白”,从而影响了观众对有效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这是应当避免的。

侧面迂回,巧妙布置,使传达主题“巧妙呈现”

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中播出了《我们风雨同舟――舟曲抢险救灾现场举行悼念活动》,演播室的文静与现场记者张泉灵一起进行了连线报道。

文静:“泉灵啊,今天一早我们所到之处可以说是一片肃穆,同志们在工作当中也比往常多了许多的凝重,也许这是自8月8号灾难发生以来大家情绪的一个爆发。这些天你一直都在灾区,此刻你也在悼念活动的现场,相信你一定感受很多、很深!”

张泉灵:“嗯,我想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就能了解今天悼念现场寄托的哀思有多么沉重。昨天我在舟曲县的医院采访到了一个藏族的产妇,她刚刚生下了一个六斤八两重的孩子。可是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天,她还身怀六甲,就快要生产了。他的丈夫握着她的手往门外逃,由于她身体笨重,行动不便被门夹住了,而她的丈夫已经逃到了门外。这时,洪水来了,把她的丈夫卷走了,她的丈夫在被洪水卷走的一刹那回头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要害怕。’有时候在这种最危急的时刻,我们才能体验到这种亲情和爱,才能够理解今天在这里寄托的哀思有多么的沉重……” ②

这则新闻的现场记者的介入方式采用的就是“迂回”战术,应该说悼念活动现场的气氛很难用镜头语言来阐释,而要表达悼念现场人们内心的伤痛更非易事。悼念现场人们的情绪是悲痛之至的,如何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同身受?如何让观众理解舟曲人民面对灾难表现出的“大爱”以及他们内心的信念?这其实就是现场报道较难表现的部分――人物的内心活动、人们的情感意识。

张泉灵的这则现场报道介入时采用了真实的新闻故事,其优势有两点:第一,讲故事更容易吸引观众,人们通常喜欢听故事,而讲故事也是电视节目常用的表达手段;第二,通过普通人面对灾难的真实故事更利于拉近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情绪体验,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引感共鸣。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若张泉灵面对镜头直接阐发现场气氛是肃穆的、庄严的,人们悲痛万分等等,可想而知,这种语言对于主题的表达是苍白无力的。由此我们不难判断:当主题是表现凝重的人物内心情感、现场气氛时,当用语言无法表述厚重的主题时,不妨考虑侧面迂回的现场介入方式,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面对较为复杂的新闻选题,出镜记者不妨采用侧面迂回的介入方式,通过内容的巧妙布置,使得传达主题“巧妙呈现”。侧面迂回的介入方式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其实言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紧裹主题的痕迹,也常常能够将新闻主题深化。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注释:

①上海世博会官网,。

②《我们风雨同舟――舟曲抢险救灾现场举行悼念活动》,

上一篇:广播新闻评论要掌握话语权 下一篇:健康类谈话节目提高“场”效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