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代工走到尽头

时间:2022-10-25 05:48:01

出了香港机场,从九龙走水路到福永码头,再朝东北方向开车半小时,就到了深圳沙井镇。这是23年前,电子零配件厂陈老板从台湾到大陆投资时走过的路径。

他的工厂营收曾经超过50亿元新台币,是隐身在台湾上市主机板厂背后数一数二的供应商。但2008年,他毅然把整片工厂结束出售,接手的当地人将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厂区变成了仓库,就近服务周边的商圈。

“这是一场宁静革命,自然而然的改变。”陈老板无奈地说,6年前,整个区域开始急速转型,“星级酒店已经盖到工厂门口了,当年只是地方小港的沙头角,如今已经变成国际级港口,电子代工业毛利越来越薄,政府来厂里检讨税收贡献度的频率却越来越高。”他顿了顿,一口大气没叹出来,但逐渐黯淡的目光透露了疲倦,“压力与日俱增,台商在大陆竞争力的流失速度会比想象的更快。”

从沙井镇往北车程1小时的东莞家具厂里,来自台湾的颜老板专营外销美国的园艺成品,从2009年来一路亏损,去年营收只有2008年的一半不到,今年也难逃亏损,订单不足是主要原因。“以前工厂里有上千个员工,现在只要200多个。再看看吧,我们也在等,看明年美国景气会不会好?”

他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过去三、四年的亏损,虽然没吃光他之前的获利,但看不到希望的未来,令人仿徨是否该坚持下去;从来没在脑海中出现过的“退场”选项,开始浮现……。

深圳台商协会会长张周源指出,目前在深圳有3000多家台商从事制造业,其中90%是在做外销。台商来大陆最早是到深圳,后来深圳台商先后有三波出走高峰,第一波发生在1994年和1995年,大量台商从深圳关外搬到东莞;第二波发生在几年后,搬往江浙;当下则是第二三波。

目前的这一波下滑趋势是从2008年就开始酝酿的。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生产鞋类、玩具、小电器等传统产业的台商都遭到了重创。“从成本而言,大陆对台商已经没有吸引力。整个大陆人口结构改变以后,低廉的劳动力再也找不到了。以前的普工以小学、初中毕业为主,现在的工人动辄就是高中、大学毕业,不愿干传统工业的脏活累活。”

现在这段时期,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台商来深圳之后最艰难的。市场经历一些起伏本是常事,但现在的低谷让很多制造企业无法支撑。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这些虽是老话题,但它们对制造企业利润的挤压却从未停止。

台湾老板本该去东南亚寻找机会。“事实上,大陆现在的工资水平,对于东南亚其他国家,不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来说,都算高的。”而台商们之所以不走,是相信留下能等到大陆内需的增长,这是唯一吸引台商留在大陆的原因。

但留下来就得承受痛苦。“像我们做外销的,5年前的价格和现在的价格是一样的。现在是微利,大部分的工厂现在都在苦撑,不然就没有机会。”

除了用人和原材料成本递增、人民币升值外,中小企业的融资也一直困难。如果一时发不出工资,工人开始罢工,就会引发连锁反应,供货商也对企业失去信心,债主提前上门。

经济下行,苦苦支撑的中小台资企业老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些台商直接将工厂关停掉或者从深圳迁走。这虽然是少数,但相比往年还是要多。工厂的倒闭或外迁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悄然发生,厂房的空置率也处在历史高点。

中介机构环申工业地产总经理朱国建对媒体表示,随着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下滑,近期深圳关外厂房的空置率和去年相比有所上升,总体空置率比去年底上升5个百分点。

早在一季度,这种空置率上升的趋势就已表现出来。深圳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办公室的一季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当季的厂房仓库租金基本持平,但空置率同比提升了3.2个百分点。

该报告指出背后的主因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企业订单减少,而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企业的开工率下滑,因而对扩大生产规模持保守态度,导致对工业厂房的需求萎靡,有的甚至还缩小了生产规模。”

而二季度的空置更加严重。深圳一名厂房租售中介吴平说,今年5月起,他就发现厂房出租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每平米的月租金已比几个月前下调1.5至2元,但二季度的厂房出租环比还是减少50%至60%。他认为这是大环境不景气所致,“我的客户中有一些工厂是做欧美市场的,很萧条,做国内市场的也是静悄悄的。”

深圳一家大型专业厂房租售中介网站总经理黄少武说,二季度深圳关外的厂房每平米月租均价已经下调快2元了,但很多招租广告挂了小半年都没能租出去。“我们在关外接触到很多1万平方米的工厂区加几千套房间的宿舍楼,大量空置在那里。”黄少武认为,当前的空置情况甚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当时深圳厂房空置率是30%至45%。

这类厂房的空置情形并非孤例。事实上,相同的空置情况也发生在东莞、佛山。例如,很多东莞厂房在网站挂出租广告,挂了大半年还租不出去。以前东莞的厂房月租一般是每平米接近10元。现在一般只有7元,甚至只有五六元,但也很难租出去。

东莞市伊达鞋材公司总经理徐勋海指出,受欧债危机影响,向大陆进口鞋类的外国企业贷不到款,只能卖一部分鞋子,给一部分的钱。东莞鞋企的资金链正在面临考验,能撑的继续撑着,不能撑的就直接倒闭。徐勋海说,现在鞋子的利润只剩下7%,比早几年的20%降了六成。另一家台资铭宏鞋厂老板表示,2008年以来他基本没赚到钱,去年还亏了人民币100多万元,今年看来也不会乐观。

今年7月,曾为全球知名体育品牌代工的港台集团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安域亚洲)贴出通告,旗下位于东莞市长安镇的勇荣橡胶厂正式结业解散。通告解释结业解散的原因是:“因生产成本近年持续上升,而客户在产品价格上却不能相应上调,导致我厂今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在可见的将来,恶劣的经营环境将无法改善。”

港台集团早在1982年便来到内地开设制鞋加工厂,并于1987年与台商合资在内地设厂生产运动鞋,3年之后在深圳龙岗区筹建“港台鞋城”。风头最盛的时候,港台集团拥有员工2.5万人,年营业额1.02亿美元,年产名牌运动鞋2500多万双,素有“鞋王”之称,并于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降临,港台集团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出现了首次亏损,2009年与20多年的老客户Reebok(锐步)停止合作关系,并大量关厂,遣散员工。勇荣厂是港台集团在内地的最后一家制鞋工厂,主要为国际著名的Merrell、Timberland等品牌企业生产鞋底。在勇荣厂之前,该集团在“珠三角”的其他5家鞋厂已先后关门。

港台集团只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不久前,同处东莞市长安镇的索纳电子厂被迫倒闭,位于虎门镇的玩具巨头――冠越玩具厂也宣布关门,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工厂,曾经的幕后老板为香港首富李嘉诚。

据台湾媒体报导,7月份本应是深圳、东莞一带台资企业的出货旺季,尤其是针对欧美圣诞节的礼品、玩具厂商,往年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然而今年却看不到景气复苏的迹象,产能闲置率高得不输金融海啸时期。一位外销欧美市场30多年的当地台商透露,大陆设厂、出口欧美的模式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近来许多台资企业已接到客户要求,必须移往低成本劳动力的国家投资,否则就不给订单。

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深圳台商协会前会长黄明智表示,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外销型企业大量订单转移。在用工难、融资难、转型难夹攻下,不少台商不是缩编就是撤厂或迁往东南亚,特别是劳力密集的制鞋业、纺织业等。

东莞台商协会会长谢庆源表示,素有“世界玩具城”之称的广东东莞,在全盛时期生产了全世界30%以上的玩具,登记在案的玩具工厂超过4000家,但随着近年工资成本的快速提高,迁厂成为这两年的主调,现存的玩具厂已不到1000家。

“政府要我们转型,但怎么转呢?”在谢庆源看来,目前比较好的方法依然是“产业西迁”,压缩人力成本。但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日荣认为,“你转到其他省份或东南亚,人力成本终究也会赶上来。过个两三年,可能也是一样的了。”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恩认为,这些台资代工厂的没落,虽有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出在企业本身。他特别指出,不能简单地说“廉价代工”模式已走到末路,因为代工本身也是有层次的,比如台湾地区也有代工产业,但它是“高级代工”,是高附加值的代工。“目前珠三角的这些工厂应该考虑如何提高附加价值,怎样延伸产业链,如何提升产品内销的比重,这才是根本。”

上一篇:台湾饲料配制业:朝向有机饲料与机能性饲料发展 下一篇:我与“千校万师”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