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冲突、地域因素与审计师变更

时间:2022-10-25 05:41:12

利益冲突、地域因素与审计师变更

一、引言

审计师变更,一直是证券监管部门与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了限制管理当局通过频繁更换注册会计师以达到会计报表造假的目的,规定上市公司在更换注册会计师时,必须以8-K格式向委员会提交报告,说明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之间是否存在重要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及具体内容。注册会计师也应当及时客观地以书面形式说明上市公司的陈述是否属实。在我国,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事件似乎更多地与审计师频繁变更存在着某种联系,一些上市公司通过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以达到购买审计意见、掩盖虚假财务信息的目的。

根据国外的研究结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Chow和Rice(1982)提出的“不清洁审计意见观”,他们认为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随后一年更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二是Schwarz和Menon(1985)提出的“财务困境观”,他们发现财务状况恶化、濒临破产的公司更倾向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三是Lys和Watts(1994)提出的“诉讼风险观”。他认为公司盈余管理的规模越大,则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分歧就越大,会计师事务所主动拒绝该项目的可能性比较大。四是Johnson和Thomas(1997)提出的“交易成本观”,他们认为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是出于降低审计费用的原因,这是一个“寻求最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权衡过程”。

本文以我国2003―2004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审计费用的变动和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变动后,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和异地审计是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关于审计师变更主要因素的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结果与解释,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利益冲突、审计意见与审计师变更

1.审计过程中的利益冲突。Jeason和Meckling(1976)认为审计的需求来源于意图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管理层失职行为。由此,他们认为管理层将会自愿地聘用独立审计师来提高自身行为的可观察性。Goldman和Barley(1974)则认为审计报告存在三类冲突:(1)审计师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审计报告所反映的事实与评价可能会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和债权人的贷款。这时,现有股东持有的股票价值会下降,管理层会得到股东的默许而去影响审计师的报告。而审计师却期望以专业标准来出具报告。因此,审计师与股东潜在的利益冲突就产生了。(2)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股东在评价管理层业绩时依赖于审计师的报告。审计师的费用和行动自由独立于报告的内容,因此管理层可能为取悦于股东而尽力去影响审计师出具“另入满意的”报告。这将会带来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3)自身利益与专业标准的冲突。审计师发现当他偏离专业标准而从中得益时,他会去迎合管理层的“意愿”,而不愿冒被其他审计师替代的风险。这是审计师自身利益与专业诚信之间的内在冲突。

2.审计意见与审计师变更。在这些利益冲突中,审计意见的类型代表了最终的结果。正是因为审计意见会传达给财务报表外部使用人有用的信息,并与投资决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一般而言,在管理当局认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将影响公司股价和融资能力的情况下,审计师的反对意见和保留意见很可能会触怒管理当局,并最终导致现任审计师与公司关系的终结。Chow和Rice(1982)的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变更前最近会计年度的保留审计意见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耿建新和杨鹤(2001)发现,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过的更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被现任审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变更审计师。

(二)地方保护主义、地域因素与审计师变更

余玉苗(1999)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有明显的地域性,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特别容易受到干预,而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存在千丝万缕利害关系的注册会计师往往很难抵御这种干预。耿建新与杨鹤(2001)的研究也证实了地域因素对审计师的变更存在潜在影响,并观察到在发生了审计师变更和未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之间,审计师的地域特征存在差异。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审计师与上市公司的异地特征更容易导致审计师变更的发生。

(三)其他因素与审计师变更

1.节约审计费用。Johnson和Thomas(1997)提出的“交易成本观”,认为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是出于降低审计费用的原因,这是一个“寻求最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权衡过程”。Dianel T.Simon和Jere R.省略info.省略)和CSMR数据库。

(二)变量选择与界定

根据前述的理论与文献,我们选择审计意见、地域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考虑到审计费用与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的变化,以及变更年度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从而确定它们为控制变量。对审计费用变量采用变更前后费用比的自然对数(Roberts,1990)。资产规模也采用变更前后比值的自然对数。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一)单变量检验

我们首先用设计的虚拟变量分别与审计师变更建立交叉汇总表,进行两因素独立性x(卡方)检验

(chi―square test),初步确定与审计师变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因素。

由独立性检验可知,三个解释变量中,审计意见类型与同属地域均可初步判定对审计师变更有显著影响,卡方统计量分别为35.362(在1%的水平上显著)和6.578(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审计师级差与审计师变更之间基本上是独立事件(即不存在显著影响)。

由于本地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前者是经过与政府部门“脱钩改制”而来的,后者则是通过地方政府“扶植”上市的。因此,造成了上市公司聘任本地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异地审计还存在着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的问题。由于我国大规模的事务所还是少数,异地审计的风险与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异地因素显著的原因之一。

LnFEE(变更当年与前一年的费用比)未通过检验,可能的原因是报表中所披露的费用并不完全;LnASSET(变更当年与前一年的资产总额比)未通过检验,说明资产规模的变化还不是审计师变更的主要原因;控制变量YEAR未通过检验,说明不同年份对审计师变更没有显著影响。最后,在未列出的线性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自变量的V1F值均小于2,这说明检验模型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对检验模型进行的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没有严重的异方差问题。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中国证券市场,以2003―2004年期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地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审计费用变动规模、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和变更年度的影响后:1.审计师变更与前一年度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2.审计师所在地域与上市公司不同时,更容易发生审计师变更。

因此,今后监管部门更应加强变更事务所的信息披露与监管力度。应进一步规定,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披露变更的原因、与现任审计师可能存在的分歧等信息。此外,应该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固定聘用与轮换相结合的制度。此外,还应当进一步打破事务所竞争的地域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使独立审计师真正独立,从而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区域风险评估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