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取聚焦点,高考成语题设误盘点及复习对策

时间:2022-10-25 05:11:31

觅取聚焦点,高考成语题设误盘点及复习对策

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题,除个别省份没有考查成语外,绝大部分省区都考到了成语题。可以说成语题是2011年高考的常规传统题型之一。成语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明确辨析词语的能力,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是词语考查不可替代的题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从历年考查过的成语题来看,命题者的设误范围包括如下八个方面:望文生义、褒贬失当、对象不当、敬谦错位、轻重不调、功能混乱、重复矛盾、近意而误。2011年的17套试题中,除“敬谦错位”和“轻重不调”两个方面未考外,其他六个方面均有涉及。试盘点如下: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指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主观臆断而造成的错误。

例1: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2011年北京卷)

江河而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用在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误以为诗人站在楼上看到江河水奔腾而下。

例2: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2011年全国卷Ⅱ)

繁文缛节: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这里,“繁文缛节”望文生义为论文的繁杂和冗赘。

二、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有些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我们在使用时必须明辨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1: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2011年全国卷Ⅱ)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原句是褒义。“趋之若鹜”用在这里属于贬词褒用。

例2: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2011年全国卷Ⅰ)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褒义。这里用于“大灾难”,含贬义,属于褒词贬用。

三、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约定俗成。如果对这些成语的使用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1: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2011年北京卷)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于事物“雨”,不合语境。

例2: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2011年全国卷Ⅱ)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嘈杂,对象有误。

例3: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2011年湖南卷)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多用于文章中对人物、场景的描写,书法、绘画艺术以及说话时的表情神态等,这里用于亲眼看到的兔子,对象失当。

例4: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2011年重庆卷)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意思是说一个大户人家再穷也起码剩个架子,好过一般穷人家。这里用错了对象。

例5: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2011年四川卷)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生成的,只用来形容人工技艺高超,句中用来形容九寨沟的自然奇景,使用对象不当。

四、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功能混乱的错误。

例1: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2011年安徽卷)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好也指坏。在语法上不能充当定语。

例2: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2011年安徽卷)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与“热情”搭配不当。

五、画蛇添足,重复矛盾

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达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或矛盾。

例1: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2011年北京卷)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而句中的意思是经过了激战。成语与句意相矛盾。

六、不辨细微,音近易误

有的近义成语,其意义和用法有细微差别,必须细加区别,才能准确判断。

例1: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2011年山东卷)

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这里因与其近义的成语“浩如烟海”混淆而误,因为两个词都有辽阔无边的意思。这里应改为“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例2: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2011年山东卷)

闲言碎语: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这里因与其近义的成语“只言片语”混淆而误,两个成语都有零碎语言的意思。这里应改为“只言片语”。只言片语: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例3: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2011年山东卷)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这里因与其近义的“鱼龙混杂”混淆而误,两个词都有“混在一起”的意思。这里应改为“鱼龙混杂”。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例4: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2011年安徽卷)

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这里因与其近义的成语“息息相关”混淆而误,两个词都有“关系密切”的意思。这里应改为“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针对2011年成语设误的情况,2012年的成语复习备考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分类积累,整理归纳

成语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如果不讲求方式方法盲目地复习,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将常见的又容易出错的成语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积累,准确地理解记忆,既可以缩小成语的复习范围,又能达到高质高效的目的。成语可作如下分类:

1.望文生义类,如:

五风十雨 对簿公堂 大快人心 屡试不爽 久假不归 差强人意 万人空巷 不刊之论 涣然冰释 空穴来风 空谷足音 善刀而藏 不足为训 不以为然 人面桃花 城下之盟 穿云裂石 身无长物 细大不捐 间不容发 罪不容诛 大方之家

2.带有明显褒贬色彩类,如:

洗心革面 无所不为 无所不至 始作俑者 粉墨登场 无独有偶 处心积虑 弹冠相庆 官样文章 连篇累牍 师心自用 评头品足 叹为观止 集腋成裘 耳提面命 雨后春笋 危言危行 有口皆碑 蠢蠢欲动 凤毛麟角

3.对象失当类,如:

萍水相逢(适用于人) 明日黄花(适用对象是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汗牛充栋(书籍) 罄竹难书(罪行或坏事) 擢发难数(多用于罪行或坏事)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行云流水(多用于文章或书法) 炙手可热(多用于权势) 一挥而就(用于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举案齐眉( 用于夫妻间) 相敬如宾(夫妻互相尊敬) 挥洒自如(用于画画、写字、作文) 倚马可待(比喻文章写得快) 呼之欲出(适用于绘画和文学) 鸿篇巨制(用于书籍) 烘云托月(多用于书画或文学) 相濡以沫(多用于夫妻间) 含英咀华(对象是书) 洛阳纸贵(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功能混乱、搭配不当类,如:

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漠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耳濡目染了先生的高超技艺。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

5.重复矛盾类,如:

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使人民生灵涂炭。只能让人贻笑大方。一个莘莘学子。

6.近意而误类,如:

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 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 不足为训与不足为戒 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 不可理喻与不可思议 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 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 侧目而视与刮目相看 谈笑风生与谈笑自若 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 含糊其辞与闪烁其辞 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

7、带有明显敬谦类,如:

雕虫小技(谦辞) 东涂西抹(谦辞) 贻笑大方(谦辞) 千虑一得(谦辞) 绵薄之力(谦辞) 如坐春风(敬辞) 蓬荜生辉(敬辞) 门墙桃李(敬辞) 敬谢不敏(谦辞) 不情之请(谦辞) 信笔涂鸦(谦辞)

二、对比积累,强化印象

有些成语仅仅熟记其意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辨别正误,理解记忆。如:

第一组

1.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不足为训”使用正确。

2.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作发财机遇,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行发财之实,这种做法不足为训。――“不足为训”使用错误。训:规范、准则。不足为训:不能做为行动准则。句中做法值得谴责,而不是什么准则。显然用错。

第二组

1.87岁的台胞何少川先生身居台湾,心系家乡,用一生节俭的积蓄以家族名义创办的兴泽基金会,秉承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发扬值得发扬的事”的宗旨,回馈桑梓,捐助莘莘学子之心令人敬佩。――“莘莘学子”使用正确。

2.1944年深秋,在北碚复旦大学登辉堂前,一位穿着褪色米黄风雨衣的莘莘学子,腋下夹着本书,迎着飒飒江风向图书馆匆匆走去。――“莘莘学子”使用错误。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这里与前面的“一位”矛盾。

第三组

1. 香港《镜报》2008年4月号发表题为《透视美国传媒价值观和准则》的文章,以大量事实揭示,在美国凡是未能与政府保持统一口径的记者、编辑和传媒主管,都会受到威胁、排挤直至被解雇,在霸权强权下的美国传媒的社会声誉江河日下。――“江河日下”使用正确。

2.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江河日下”使用错误。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这里用于描写自然景物,不合语境。

三、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在成语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情,掌握一些“土办法”,总结一些“土规律”,一定实用有效。

1.添加成分法。 就是在成语中添加一些相关的成分,来帮助理解其意。如:

空穴来风――它的正确意思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但“空穴”两字会使不少人误以为是指“消息和传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若补充两个字,变成“(有)空穴(才)来风”,它的比喻义就一清二楚了。

再如:

喜出望外――喜(超)出(希)望(之)外/先声夺人――先(以)声(势)夺人/车水马龙――车(如)水马(如)龙/难能可贵――难(事)能(做)可贵/不二法门――不二(的)法门

2.由点及面法。由成语中的关键字眼推导出整个成语的意思。 如:不名一钱――这个成语的关键字就是“名”,其正确含义是:“占有”(而非“值”)。只要记住了这个字的意思,整个成语的含义也就记住了:“一个钱也没有”。(并非“一个钱也不值”)

再如:

危言危行(危:“高耸”,引申为“正直”,并非“危险”)/见危授命(授:“献出。”并非“接受”)/不足为训(训:“法则、准则”,并非“教训”)/差强人意(差:“稍微”,并非“差劲”)/登高自卑(自卑:“从低处”,并非“轻视自己”)。

3.据音定义法。根据读音来推导意思。如:

久假不归(假:jiA,借用;而非jiS,放假)――长期借用人家的东西不还(并非“请了很久的假还没回来”)。

再如:

万象更新(更:gEng,改换) 强人所难(强:qiAng,勉强) 好为人师(好:hSo,喜欢) 博闻强识(识:zhK,记) 家给人足(给:jJ,富足) 乳臭未干(臭:xiM ,气味) 少不更事(少:shSo,年轻;更:gEng,经历) 曲高和寡(和:hF,应和)

4.语法分析法。

(1)运用短语或单句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了解成语的含义。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通过这样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身体”是偏正结构而非并列结构,从而有助于我们掌握“身”的正确义项:“亲身,亲自。”

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重迁”是偏正结构,并非动宾结构“重视搬迁”的意思(“重”:不轻易,不轻率)。

(2)借助分句间的语意关系进行分析。如:

耳熟能详(因果关系)――(因为)听的次数多,(所以)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投鼠忌器(转折关系)――(虽然)想打老鼠(但)又怕打坏它旁边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上一篇:觅取聚焦点,善追勤问 掘深求新 下一篇:孩子看完恐怖片,不敢一个人睡觉,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