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取聚焦点,善追勤问 掘深求新

时间:2022-10-10 08:46:34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在议论文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内容上可以提示议论的方向与角度,可以更好地深挖细究,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使得文章在哲理层面上走向更深;在结构上,问句也能起到加强文章论证逻辑,提示文章脉络的作用。议论性散文更具形象性与哲理性,用好追问法,更有利于突出这一点。

在具体的议论性散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首先对文章要论证的论点进行追问,这个追问的过程其实就是阐释论点的过程,同时也是限定论证范围和确立论证角度的过程,在追问之中,论点的新意和准确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展示;其次我们应该对文中的论据进行追问,这个追问的角度就应该是论证的角度,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在追问之中,论据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将会得到很好地呈现;最后我们还要对论证本身进行追问,就是论证是否偏颇,是否有漏洞,这个追问其实是表现论证的辩证性的,有利于表现论证的严谨。

当然,在实际写作中,我们不需要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都追问,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追问的角度和内容要细加斟酌,要体现深度和目的性。

【时文欣赏】

开卷何必有益

易中天

“开卷有益”是一句老话。正因为是老话,因此可疑。

开卷为什么就一定有益呢?其逻辑前提大约无非认为书是个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接触一下总归有好处。这其实同样似是而非。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接触,或接触了就一定有好处吗?人参倒是好东西,也有吃了坏事的吧?何况书非人参。人参好歹是补品,书却未必,没准是泻药。世上有好书也有坏书,有读了让人长见识的,有读了让人犯糊涂的,还有读了让人干坏事的,并非一定就是好东西,怎么能说一开卷就有益?

就算是读好书吧,请问又有哪些益处?想当然,无非益智、励志、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就是起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我不否认读书有这样的作用。问题是,读书的作用仅此而已,我们也未必一定要读书。比方说,还可以上网,甚至就连打麻将也能益智健脑,要不怎么说麻将是“平面太极拳”?苟如此,则“开卷有益”和“搓麻有益”又有什么两样?至于最为道德家们所看重的“励志”功能,也同样经不起推敲,读书人的“志”或许要靠读书来“养”,其他人就未必,比如刘邦项羽就不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么!梁斌的小说有副对联云:“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何等志向?却与读书无关。实际上,“人各有志”,哪能都靠读书来“励”?更何况,一个人的“志”如果还要靠读书之类的办法来“励”,那这个“志”本身就十分可疑。

再说了,读书就一定励志吗?怕也难讲。周国平先生有云,“也可养志”。同样,读书没准也会丧志。世界上有激励意志的书,也有消磨意志的书。消磨意志的方法也很多:有不动声色的(比如让你“丧志”),也有当头棒喝的(比如大讲“人生无常”),弄不好就给你来个“万念俱灰”。

开卷既然并非一定有益(甚至可能有害),为什么还要说“开卷有益”,而且很少有人怀疑呢?无非也就是为了给读书一个说法、一条理由罢了。但在我看来,读书可以有一千条理由,唯独不能用“有益”做理由。一个人如果事先存了功利的目的,那书是一定读不好,甚至读不成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才读书,那么,倘若无益呢?就不读了?

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法泯灭的。因此,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而“牢靠”的理由。既然如此,开卷又何必有益、何需有益?还不如说“开卷有趣”呢!

【技法评鉴】

“开卷有益”早已经是一个被广大中国人认可的一种说法与论断了,易中天先生却对此进行了质疑。在作者看来,“开卷未必有益”,因为所开未必是好“卷”,即使是“好卷”也未必就一定有益处,有了些益处也很难说就是“开卷”所得,更何况,一不小心,开卷还可能有害,最后作者提出“开卷又何必有益、何需有益”,只要“开卷有趣”就可以了,“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而‘牢靠’的理由”,我们无需为开卷找那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作者运用恰当的追问,将这一层层道理剥蚀出来,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这是一篇反驳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有内涵,其活用“追问法”来层进说理,显得自然生动有深度,又极具思辨色彩。其“亮点”如下:

一、形象说理,生动有趣

议论性散文的一个特点就是形象性,要做到形象说理,就要在论证语言和论据分析上下功夫。首先在语言上要注意文采,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做到化抽象为形象。如说书没准是“泻药”,麻将是“平面太极拳”等,就显得很生动,让人在意会之中为其中道理所折服。其次在论据分析上,恰当地打比方,使用类比、对比等手法,可以在分析过程中,让论据在深度上得以形象剖析。如对“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接触,或接触了就一定有好处吗?”这一追问,作者打比方分析说“人参倒是好东西,也有吃了坏事的吧?何况书非人参”。这一分析就将“看书”和“吃人参”两件事类比起来,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了前面的设问,巧妙地在论据分析过程中阐明了观点。下文中将“开卷有益”和“搓麻有益”放在一起类比说明,则更为机智诙谐,让人在忍俊不禁中认同其观点。

二、连续追问,层层推进

议论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富含哲理性,要使得文章哲理意蕴深厚,在论证过程中就要注意层层推进,深度挖掘和剖析。选文采取连续追问的方式来层层批驳,使得要反驳的观点在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下“原形毕露”,不攻自破。如作者为了批驳“读好书就有益处”这一观点,先后作了以下追问:“就算是读好书吧,请问又有哪些益处?”“(要获得这些益处)还可以上网,甚至就连打麻将也能益智健脑,要不怎么说麻将是‘平面太极拳’?”“苟如此,则‘开卷有益’和‘搓麻有益’又有什么两样?”“实际上,‘人各有志’,哪能都靠读书来‘励’?”这四句连续追问其实就是将“读好书有益处”的必然性变成理论上的可能性,再将可能性变成令人怀疑的不确定性,一步一步地瓦解了观点,逻辑清晰,思维严密,令人不得不信服。活用“追问法”可以让议论性散文在没有大段事实论据的支撑下将道理挖掘到最深处。

三、限定条件,客观辩证

议论文对于论点的论证、论据的分析都必须做到客观辩证,议论性散文也需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论证时一定要限定好论证的范围和论点的条件,做到不偏颇,不出格。如本文的论点是“开卷何必有益”,其关键词是“何必”,他强调的层面是“为什么一定要”,这就给论证限定了一个范围和角度,即证明“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所得之益完全可以不用开卷” “开卷无益还是要读” “开卷有爱有趣即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几个层面的限定条件就非常具体了,在论证过程中自然是不偏不倚,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反之,这篇文章要批驳的观点“开卷有益”就在条件上限定不够,导致了其论断的武断性和主观性,在道理上出现漏洞,给作者以反驳之机。在具体的论证中,追问同样可以使得思辨更加辩证,减少论证的主观性。如文中说“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才读书,那么,倘若无益呢?就不读了?”连续两个追问,一方面说明读书不一定是为了有益处才读,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读书无益也可以读,比如为了爱好为了趣味等等。这就间接说明了“开卷何必有益”这一观点,思维缜密,严谨辩证。

总之,巧妙运用“追问法”,在论点阐释、论据分析、论证方式上可以很好地突出议论性散文的形象性、哲理性,让文章在灵动活泼的语言中显示深厚的内蕴。

【作文引路】

玉不琢,也可成器

何亚兵

“玉不琢,不成器。”这地球人都知道。比如说吕蒙吧,吕蒙若不经过孙权的敲打去读书,终究不过是吴下阿蒙罢了,哪里会因为文韬武略而被鲁肃称赞并力荐为东吴大都督呢?

看来,有时玉不琢,确实不能成器,至少不能成为名器!

但是,想想吧,又有多少块“玉”被琢坏了,不名一文?又有多少资质绝佳的“美玉”被琢成凡石劣玉一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般被琢毁的废玉还少么?所以玉要琢,但得看,是何人来琢?如何去琢?琢成什么?如果这些方面不能做到最佳,一味去乱琢,把一块独赋异秉的美玉琢成世俗所喜闻乐见的呆玉,那只会是暴殄天物、自废武功。此时,琢不如不琢!

是十足真金自然会发光的,是蓝田美玉自然会生烟的!玉不琢,只要是美玉,终将成器!就说爱迪生吧,小时候读书,老师骂他:“你真是个臭脑袋瓜!”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偏头,医生于是说:“你里面的脑子也坏了。”在众人眼中,爱迪生不过是一块不可琢、不堪琢的顽石、劣石。如果爱迪生还这样被他们继续“琢”下去,我想最多会被琢成一块“庸玉”罢了!可是后来呢?爱迪生的母亲把他领回家,随他的兴趣,结果爱迪生成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可见,玉不琢,也能成器!

再说,琢玉者也良莠不齐,既有伯乐也有睁眼瞎如楚厉王者。幸亏楚厉王不识和氏璧,否则被他老人家一通瞎琢,哪里还有后来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只会变成一块废玉罢了!再如韩信,在萧何看来是一块美玉,终成大器;在项羽看来,却不如一块废石。就算项羽真的任用韩信,也会随自己意愿乱“琢”一番,韩信最多不过是第二个范增罢了,终难成器;反观刘邦手下,成器者多矣!除韩信外,萧何、张良、曹参、陈平、樊哙等人皆成就一番事业。刘邦自己也总结说:“此三者(韩信、萧何、张良),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我刘邦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作为美玉的潜质,给他们空间发挥,不去苛求他们,瞎“琢”他们,而他们也最终放射出了美玉般润洁夺目的光华。

不要轻易去琢一块未知的玉,因为你会毁了它。不琢它是留给它发光的空间和时间。当夜幕降临,包裹美玉的丝绸慢慢被揭开,你终将看到美玉被丝绸和阳光遮蔽掉的光芒袅袅升起!

品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文章要批驳的观点是“玉不琢,不成器”这一约定俗成的观点,作者首先承认“看来,有时玉不琢,确实不能成器,至少不能成为名器”,加了个“有时”来局部“渗透”,接着一连串的追问来说明很多时候“琢玉不但不能成器,还毁玉”,这就提出“此时琢不如不琢”的观点。下文,作者连续举例分析,在追问中一步步说明,不琢不是不管,放之任之,而是给其空间和时间,巧妙地为自己要证明的论点设定了条件与范围,论证更为客观辩证。结尾作者用想象的景象来赋予“不琢玉”的结果――“你终将看到美玉被丝绸和阳光遮蔽掉的光芒袅袅升起!”即真正“成器”,可谓形象生动,发人深省。这篇文章活用追问法,使得文章在层层深入中阐明了论点的内涵,表现了论点的正确与客观性,语言熟练,思路清晰。

【巩固训练】

都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可是,有时候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自豪,也能激发干事创业的雄心和热情,为自己的成功征途多一点有益的心理暗示。

请以“骄傲使人进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我想撒欢,我想跑! 下一篇:觅取聚焦点,高考成语题设误盘点及复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