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呼唤“宜居城市”的重建

时间:2022-10-25 05:08:53

人类呼唤“宜居城市”的重建

摘要: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方便的同时,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本文通过对川美2012年油画系年展的四位参展者作品的简要分析,揭示了人类呼唤“宜居城市”的重建,具有深刻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宜居城市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可是,我们在享受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方便的同时,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无法回避,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一个真正的当代艺术家应该是一种对自己当下生活所发生的一切极其敏感、时刻保持警惕的动物,并以各种方式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创作真正关注现实、介入现实、反思现实。本文选取的川美2012年油画系年展的四位参展者描绘的或是繁忙的建筑工地、或是高楼林立的都市、或是宁静的城乡结合部……虽然笔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但他们都在以旁观者的“冷眼”的姿态观察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给当代都市人带来的影响,审视着城市化进程的各种问题及人类的生存经验。

彭的《工地》,画面充斥的是吊车、钢管支架、钢筋、水泥混泥土、几个正在忙碌着的建筑工人等,艺术家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繁忙的建筑的工地,这样的一个场面也许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见怪不怪了,但是艺术家作品的本意不是单纯给我们展示这样一个劳动场景,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告诉点我们什么。我们注意到,占据画面主体的是没有完工的建筑,建筑工人只是在旁边占据了一小块,吊车、钢管支架、钢筋水泥混泥土这些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通过人的重新组合,形成了高大的建筑体,占据了适合人生存的绿地、遮蔽了蔚蓝的天空,而且这种焦土似的颜色,给人以莫名的躁动感,更恐怖的是,它高大的体积给作为创造主体的人以“盛气凌人”之感――画面人相比于建筑物是何其的渺小,给人以“压迫感”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

咋一看徐的《城2008》,还以为是一张在空中俯拍的卫星导航图,创作者有意把画面处理成黑灰色,给人以沉郁、压抑的感觉,艺术家把画面处理成“卫星导航图”式的平面图也是有目的的,这在里,艺术家是一个旁观者,无形当中也把观者置于了“居高临下”的位置了,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在审视着这个城市,在我看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把它理解为是某座城市2008年的规划图。画面最吸引人要求的是红色的建筑,整体结构是长方形布局,我们只要再仔细看画面处理成灰黑色的建筑布局,不难发现,这些灰黑色的建筑布局与红色的建筑大相径庭,不难想象,当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单一化、单调化、呆板化的城市,是怎么一种感觉――拘束、压抑、枯燥、挣扎。而这只是2008年的一个缩影,也许在很多城市,也在以这种“非人性化”的规划方式无限扩张。

代的《淹没》是一件具有超现实主义因素的摄影作品,透露的出一种荒诞、调侃的意味,创作者裸地揭示出了城市化进程的各种问题,远处残垣断壁上的“牛皮癣”是城市化进程的视觉污染,最具荒诞、调侃的意味意味的是在“尚未完工”的道路上行走的人们,他们或被未干的混泥土已经淹没到膝盖、或被已经淹没到腰部,每个人都走得是那么吃力。在我看来,在这里艺术家要表达两层含义,一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重复建设的情况相当严重,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何止是“尚未完工”,说“永远不能完工”也不过分。更深层的含义是,与其说淹没人们的是有形的混泥土,还不如说是在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把人性异化了,人时时刻刻都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城市“牛皮癣”中(视觉污染),淹没在嘈杂的噪音中(噪音污染),更淹没在面对诱惑的无止境欲望中,看不到自我,通过分析,艺术家要表达的主题是何其深刻。

孙的《黄桷坪街景》描绘的则是城乡结合部――黄桷坪。相比前四位艺术家的作品,画面要轻松、明快得多,五颜六色的房子,黑白色的大厦那压抑感消失了;绿树、草地随处可见,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矮房”与大厦错落有致。我想,创作者创作这件作品,只是她的手段,她创作这件作品,不只是要展示风景的美,而是有深层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这样清新自然的环境已经很少能看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烦躁不安的钢筋混凝土,也许在这郊区人才能真正地呼吸到新鲜空气,看到蔚蓝的天空……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算是对历史的一个见证吧,也许将来它会是承载我们美好回忆的载体。因为在画面的远处,我们隐隐约约已经看到城市的高楼,这意味着某种危机感,说不定哪一天那些高楼将要扩展到这里,打破这里美好的一切,这使美好的景致又有蕴含着淡淡的悲剧色素,创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算是对美好大自然的祭奠?!

通过以上对几位参展者作品的简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们都是城市化进程的见证者、感受者,他们用自己清醒的头脑,敏锐体会着生活在周遭人们的生活,并用画笔记录着这一切。在这里,建筑工地、高楼大厦、未完工道路等都只不过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无不给人一种压抑、躁动和凌乱之感。这些符号释放出一股强大的呼声――“宜居城市”的重建,具有深刻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发展研究.1996(01).

[2] 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J].宁波经济丛刊.2005(01).

[3] 袁锐.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J].经济科学.2005(04).

上一篇: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综述 下一篇: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