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自读课文受到冷落

时间:2022-10-25 05:02:26

“整堂课从教学手段、师生互动上来讲,是让人满意的。但在对待学生个体差异方面,我认为欠佳,达不到教与学相切合的理想状态。有十几个同学跑得太累了,他们整堂课都在做快速翻书、找句子、不停的记和抄……。遗憾的是直到下课都没追上大部队”。这是我对一位语文老师教学《 热爱生命》的课后评价,同时听这堂课的其他几位老师也有同感。

这些话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在这次的谈话中提到,过了那个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都说那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就是点到为止,不做过多讲解,也不必花更多的课时,学生自己领悟,考试影响不了大局”。但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意愿都不许这种想法滋生蔓延。因为:

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阶段的阅读要做到“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学生连课文本身的主要内容都不太明确,何谈分析与个性化见解呢。自读课文也不是针对不考试而设,它是因学生自身能力需要增长而设的,它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阅读材料,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指导性作用。

就拿《热爱生命》来说,文章内容并不复杂,关键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经历对学生的启发性。淘金者遇险后的求生意志很值得学习,但他是因为对金钱认识的局限性而有了遇险的经历。金子对很多人来讲是诱人的,拥有了金子拥有了权利、财富;但金子同时也代表着光明、永恒、信任等。如果为了权利和财富去冒险寻找金子,往往会失去比金子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人格、尊严、甚至生命;如果为了实现他人、集体和大众的美好愿望去寻找金子,即使冒险也有所值,因为收获的将是比金子更好的东西――光明、永恒和信任。由此学生就会自然的明白一些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点到为止就能完事的,还需要老师的适当点拨来促使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能理解和分析,以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二、站在学生的立场,这次跟着跑掉队了,还丢了东西,心里会想:“下一次的跑步能跟上吗?是不是又会重复同样的故事。以后的每一次都要跟着跑吗,好可怕”。结果当然是他们会越跑越累,越跑差距越大,直到累得趴下,接着认输,最后放弃。我想,任何一位老师都不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学生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低谷吧。但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就是由最初的掉队开始,直到最后的放弃。不是他们不跑,也不是他们不知道跑,而是他们没体力,跑不动。一步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一课不理解就会很多不明白,直到不愿去理解,彻底放弃。再说,跟不上趟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很明显的,老师就应该放慢步伐等等,齐步走的队伍多气派啊!

《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言文,学生必须在掌握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文章类容的疏通,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加上文章本来篇幅就长,如果老师仅仅是安排学生先预习之后随意点拨,就会无功而返。不但没教出这两篇文章的真正味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甚至违背了课本编排的目的和意义。

三、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这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活处处是语文,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更有课本的拓展延伸和生活中的实践运用。但不能否认的是课内的知识往往和生活实践是离不开的。如果没有课内理论知识的指导,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就会处于盲目状态。从这一点来说,自读课文的教法学法都是不能忽视的,只有学生在课内掌握了方法,在下一次的个人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有效和高效的收获。当然也只有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内学懂了、掌握了方法,才会有大家以后的轻松、快速和高效学习。而不是大多数老师认为的浅尝辄止。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老师可以根据自读课文内容的多少和篇幅的长短来确定教学时数,不一定都是浅尝辄止。

在《马说》这篇自读课文中,学生并不仅仅是理解主要字词句的意思,更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还要能根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引出自己的见解,如: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一定起决定作用;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不能说只有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算是好马;既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又要积极寻找伯乐、把握机会,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见解既是学生学习课文之后的收获,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一次引导。可见自读课文并不仅仅是读那么简单的事了,也不是学生自己能悟的问题,还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好好探讨。同时,写作手法的运用还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课外语段阅读训练,也可以做一个课内的片段写作,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为下一次类似的阅读节约时间和精力。

到此,语文老师们还能对自读课文的教学“随便”吗?

(作者单位:贵州省开阳县楠木渡镇中心学校 550300)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语感训练的方法 下一篇:浅谈古诗词与歌曲的相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