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地理学视角的《红楼梦》核心人物行为空间解读

时间:2022-10-25 04:13:48

基于时间地理学视角的《红楼梦》核心人物行为空间解读

摘要:用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出地理空间解读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尝试阶段,尽管国际地理学研究领域有段义孚等已经做了有益的开拓性研究。本文在国内首次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地理学空间的阅读试验,尝试把新人文地理的视角引向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学作品文本的研究,也把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文本文学视角的研究引向新人文地理的世界。时间地理学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考虑,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活动被作为一种常规发生的习惯行为来研究,强调了移动在行为空间中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在传统的小说文本研究领域,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分析往往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特征,掩盖了作者赋予的小说核心人物个体活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活动路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小说核心人物活动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从而认识小说人物行为空间的形成。结合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对小说文本中人物时空问的研究是今后人文地理学学科拓展研究视野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时间地理学;活动路径;小说人物行为空间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273-11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以地理学科学化为目标兴起的计量革命为契机,学术研究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被分为许多领域的固定不变的说法被人文地理学瓦解了。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研究者们关于文学作品中都市论研究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地理空间解读的尝试。Pocock(1981)编撰的论文集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Essays on the Experience of Place出版。Yi-Fu Tuan(段义孚1985),对柯南道尔所描写的英国大都市尤其是伦敦所体现出来的都市病的研究后,指出:柯南道尔结合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环境来描写的英国都市病,揭示伦敦等都市病态的一面,是一种环境决定论。杉浦芳夫(1992)选取了与东京近郊有关的文学作品,在介绍相关文学作品的前提下,结合东京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通过对地理空间解读的实践,达到向读者说明“New Geography”的目的。遗憾的是,在我国关注以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出地理空间解读的尝试还处于起步阶段。暖(2009)等以《水浒传》中塑造人物的实际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建立人物行为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天罡星的行为特征进行共性概括和类型划分,归结出36天罡星豪杰气概、好汉气性、猛将气势的群体总特征,分出5个行为特征比较明晰的大类,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对天罡星行为特征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再就是在2010年6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的林珲教授曾在讲座中提到过目前有研究者试图从地理空间视角对张爱玲小说文本中提到的地方进行研究。张光英(2010)在国内首次将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文本研究领域,从地理学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对《红楼梦》大观园的主要人物行为空间进行思考和研究。

基于我国关注以地理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作地理空间解读的研究非常之稀少,本研究选取典型小说文本中核心人物的行为活动路径,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理论,通过地理学空间的阅读试验,尝试把文学文本的阅读和新人文地理空间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文学关于地理空间解读的尝试。

二、时间地理学的概念与方法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哈格斯特朗为代表的时间地理学,把人放在时间、空间中考虑,时间地理学对人物时空间结构的研究需要有必备两个条件,其一,需要有关人物出行活动的资料;其二,需要掌握人物一天内24小时连续进行的所有活动情况。路径、结构,可以通过将空间压缩为二维平面,用纵轴代表时间在图上加以表示。时间地理学认为时空框和制约是时间地理学的关键词汇。个人为了谋生或满足其获得信息、社会交往及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就在个人路径或者轨道中移动,每个人在时空间移动中所遇到的环境。一个人要满足需要,一般要从一个驻所移动到另一个驻所,然而,移动受到了许多制约,这制约可以归为三类:能力制约、组合制约和权威制约。可见,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活动被作为一种常规发生的习惯行为来研究,强调了移动在行为空间中的重要性。

三、关于《红楼梦》核心人物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大约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以刻画人物众多,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深刻而著称。曹雪芹现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由原作者曹雪芹写的前80回和续作者高鹗完成的后40回组成。自《红楼梦》出现的二百多年来,“红学”界从“索隐”“发微”“释真”“考事”等或文学、或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中核心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世界汉学界鼎立而三的显学之一――“红学”。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主要人物的研究视角二百多年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脂砚斋为代表的人物点评分析研究

脂砚斋是第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周汝昌(1953)认为一部《石头记》,脂砚斋不啻给作者作代言人,尽拽底奥,此人之重要较之雪芹本人几乎要划等号了。杨星映(1982)认为脂砚斋还在曹雪芹的写作过程中,他就多次反复研究、评点,应当说是第一个红学家。李燃青(1985)认为脂砚斋在评点中,充分地肯定了《红楼梦》在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并且提出了颇为深刻的美学见解。

(二)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人物原型分析研究

索隐派出现在20世纪初,以蔡元培为代表。索隐派不认为小说就是小说,而认为它是一部借“假语存”隐写的一段真实历史,事件有原型,人物也有原型。索隐派有独特的文艺观。(孙伟科)蔡元培认为宝玉就是胤初,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就是胤初和董鄂妃的故事“如董妃逝而世祖出家,即黛玉死而宝玉为僧本事。”新时期的刘心武就是“索隐派”研究方法的继承者之一。

(三)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人物研究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认为“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者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俞平伯是胡适的学生和追随者,但俞平伯从文学的角度着眼,采取“以书为证”的方法进行《红楼梦》考证,提出“钗黛合一”的理论。新时期周汝昌先生的“新自叙说”是对胡适“自叙说”的修正和发展。

(四)以王昆仑(太愚)为代表的唯物史观人物分析法

1948年王昆仑结集出版的《红楼梦人物论》,以阶级定性为主的人物分析,将人物分为卫道者和叛逆者两大对立阵营,薛宝钗属于卫道者阵营,贾宝玉、林黛玉属于叛逆者阵营。以后何其芳、蒋和森、吴组缃的红学研究是这一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二百多年来对《红楼梦》核心人物的研究已经相当系统、深入、全面。《红楼梦》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位核心人物的研究主要在各个流派研究思想

的语境下进行的。纵观历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都是以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作为理解《红楼梦》核心人物的依据,但人是叙事的主体,小说创造的人物活动空间与人之间存在全方位的互动关系,日常活动空间在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还反应了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人物对行为空间的能动选择上。理解了《红楼梦》核心人物的行为空间的意义,就能理解曹雪芹赋予《红楼梦》核心人物的独特的叙事意义。因此,本文则尝试从核心人物行为空间视角来解读核心人物。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文学就是以现实世界的事物为原型进行的创作,文学中描写的东西并不是现实,是作者感知的印象化的现实。小说要塑造人物、构造情节、推动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直至矛盾冲突的解决和消亡,都离不开核心人物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行为空间。在小说中核心人物的空间移动通常表现为每日的活动。小说核心人物的日常行为空间反映个人与环境最直接最经常的交互过程,行为空间成为小说特定的典型事件下个人层面上长期和短期的选择和制约多重作用的结果,并且通过核心人物个人活动之间的移动将分散的活动地点连接起来形成核心人物活动行为体系。因此,文学家也如地理学家一样也是通过作品中核心人物的空间移动来完成文学中行为空间的描写。这样,如果地理学家的时间地理学视角的人物活动分析法是正确的话,自然利用时间地理学视角的人物活动分析法,通过核心人物日常行为空间移动的研究,以地理学视角对小说核心人物行为空间进行解读,进而完成对小说文本的一种地理学方法的研究解读就是可行的。

(一)研究对象的数据化

本文研究的数据基础是基于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文本中第5回至79回这一段时间内,根据行为空间信息要素的需要,截取核心人物在文本时间范围内的空间信息和活动信息,把核心人物在哪一回目、到达何地点以及同一回目中指明到达次数进行统计,合计得出核心人物在5回至79回地提到并到达的典型的、可评价的空间活动节点为:贾宝玉166次,林黛玉88次,薛宝钗81次,三个人共计335次(表1)。

(二)人物总体行为空间特征分析

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将人物总行为空间进行汇总并空间化(图1)。行为空间是行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空间,主体的要求是整个行为的出发点。核心人物在某一个空间中停留一次,就在该空间中标出一个节点,节点的多少可以反应出核心人物在该空间的活动情况。

核心人物总体行为空间特征表现出如下特点:1、核心人物的主要行为空间集中在贾母院、王夫人院、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五个地方;2、从所占有行为空间大小的视角来看,贾宝玉行为空间范围最大,最为明显的体现在贾母院、王夫人院、潇湘馆和宁国府;3、贾宝玉的行为空间最为广阔,他的活动空间范围基本上涉及到了贾府及大观园的各个角落;4、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两个人活动的行为空间比较多,相反,单独属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活动空间则没有。

(三)核心人物典型活动路径分析

以上核心人物总体活动空间的汇总,为找出核心人物在小说故事发展中日常行为空间分布的一般性特征提供了强有力的途径,也为我们寻找到遮蔽在行为空间视角下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特点刻画和解释提供了可行的手段。那么,通过核心人物在故事发展中某些典型的活动路径的分析,揭示在一天时间尺度上个体生活活动的特征,探讨小说核心人物个体在制约条件下的日常生活活动路径,可以使在小说叙事学整体研究中被掩盖的个体的差异性得到显现。在活动路径的时空图中,横轴表示被简化为一维的空间,纵轴表示时间,(鉴于小说描写在时间上的虚拟性,不可能精确到几时几点,所以在时间表示上以文本中出现的上午、中午、下午、傍晚这样的总拟时间为节点。)横线或斜线表示人物移动,不同的柱体表示人物在不同的空间。

1、典型路径1分析

第8回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位核心人物在贾府空间会合后,作者第一次正面描写他们之间正式见面的章节,所以活动路径具有典型性。此时三人虽然都住在贾府,贾宝玉、林黛玉住在靠近贾母的地方,薛宝钗和母亲一起住在梨香院,但在此之前作者并没有描述过他们三人一起见面的情景,所以本章核心人物在贾府空间的第一次完整出场就别具意义。

图2很清楚的反应出核心人物此时的路径特点:贾宝玉涉及到6次空间位移,林黛玉涉及到7次空间位移,薛宝钗则没有进行空间移动。贾宝玉和林黛玉空间表现出明显纠结,第一次纠结在于两人在家长的安排下一起到宁府参加活动,于中午的时候和贾母一起回到荣府;第二次纠结在于薛宝钗的住处,随后,贾宝玉到了薛宝钗的生活空间中,林黛玉随后跟来,核心人物三人在薛宝钗的住处回合,显然,林黛玉的活动是紧跟着贾宝玉的,由于薛宝钗的到来,而且有金玉姻缘之论,造成林黛玉的戒备心理,所以,一旦贾宝玉去了薛宝钗的空间,必然引起林黛玉的高度紧张,那么林黛玉紧随贾宝玉之后就是一种必然。从图2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某一空间中的活动都是前后时间的事情,薛宝钗没有空间的移动。第5回作者写到,因为宝钗的到来,“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此时,贾宝玉感受到林黛玉对其活动空间的制约,在空间唯一上可以看出,此时贾宝玉在林薛两者之间是无所偏向的,所以,去完宁府回来,就会马上想起去探望薛宝钗。此时的宝钗稳坐家中没有移动的。

2、典型路径2分析

第20~21回写到贾宝玉因饭后闲逛,二度拜访薛宝钗,是小说文本第一次正面描写薛宝钗到贾宝玉、林黛玉的空间活动。由此小说文本描写了三个核心人物一天的活动路径具有典型性。(图3)

图3反应了在这一天的完整活动中,同样以贾宝玉拜访薛宝钗开始,贾宝玉有9次空间移动,林黛玉是5次,薛宝钗为7次。林黛玉在自己住处的活动更多一些,贾宝玉在薛宝钗、贾母、林黛玉三处反复活动,与图2林黛玉活动路径紧跟贾宝玉之后相比,图3薛宝钗活动路径和贾宝玉重复明显,往往紧跟在贾宝玉之后到达林黛玉的空间,但在与薛宝钗空间重复后,贾宝玉在活动路径上又表现出反复到林黛玉空间中,可以看出弥补的意图。另外,薛宝钗的活动路径明显复杂起来,围绕着林黛玉相对固定的空间活动,充满纠结的。

3、典型路径3分析

31-34回,“宝玉挨打事件”是《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一件大事,围绕这件典型,核心人物的活动路径因此具有代表性。(图4)

图4围绕着贾宝玉挨打事件,核心人物的活动路径各自特征明显。首先,三个人的空间移动次数是不一样的。在这一天中,贾宝玉涉及到9次空间之间的移动,林黛玉涉及到6次,薛宝钗涉及到11次空间移动,薛宝钗的空间移动最为频繁;其次,宝玉挨打前后,林薛的活动路径各具特点。最先三人从各自的空间汇聚到贾母院中后,林黛玉和贾宝玉有三个不同空间点的重合,是在挨打前的恰红院和在怡红院外边,以及挨打后的怡红院探视,薛宝钗和贾宝玉也有三次空间的重合,分别在宝玉挨打前的王夫人院、挨打后的贾母院、恰红院探视。此时的

路径安排显然意味深长,在贾宝玉挨打前,贾林有两次路径重叠,切都是避开旁人的,而贾薛的路径重叠均在贾宝玉挨打之后,都集中在长辈的视野之下;最后,从活动路径的完整性来讲,林黛玉显然活动路径最为简单,活动空间最为狭小,薛宝钗活动路径最为曲折,活动空间最大。显然,贾宝玉挨打,薛宝钗的纠结在活动路径中明显表现出来,而且薛宝钗的空间技巧更为明显,虽然作者明着写薛宝钗静若处子,但却让人物在活动路径上给予一览无余的展示。

4、典型路径4分析

第77-78-79回描写贾宝玉的知己晴雯死后第二天,核心人物连续的活动路径。丫鬟晴雯是贾宝玉的知己,晴雯是抄检大观园的最直接牺牲品,抄检大观园是赫赫贾府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以此时三位核心人物的活动路径也具有典型性。(图5)

1、晴雯死后贾宝玉可谓失魂落魄。晴雯死后第二天,贾宝玉空间位移达到15次,除了早上的一段时间是被家长安排外出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大观园内游荡,还偷偷去了一趟晴雯家。2、林黛玉的空间移动也减少了,主要集中在自己住处、薛姨妈家、但是她还是记挂着贾宝玉,所以贾宝玉、林黛玉在怡红院外边有共祭芙蓉诔空间;3、薛宝钗再次回到母亲家,唯一保留一点联系的就是姨娘王夫人的空间,她果然静若处子。晴雯死了,大观园即将走向消亡,烟消云散了,贾宝玉最为纠结,薛宝钗是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会因此受累,搬回母亲家,不再活动,唯有林黛玉深知宝玉,所以才会共同出现在怡红院外边共祭芙蓉诔的空间中。

五、结论与展望

关于核心人物典型活动路径的研究向我们展示出形式各异,充满个性化的核心人物活动空间。这是提醒了我们,在传统的小说文本研究领域,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分析往往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分析其一般特征,掩盖了作者赋予的小说核心人物个体活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借鉴时间地理学的活动路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帮助读者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小说核心人物的生活活动,看出核心人物在一定制约因素情况下的空间选择,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核心人物个体日常活动和小说文本与故事情节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在时空间有限资源限制条件下的《红楼梦》核心人物的活动空间,有助于全面、动态理解《红楼梦》人物在情感纠结过程中的整体情况,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小说核心人物活动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从而认识小说人物行为空间的形成。

虽然在地理学视角下的关于小说核心人物的活动空间的研究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但是它必将随着人们对小说文本的关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小说文本中人物时空间的研究是今后人文地理学学科拓展研究视野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上一篇: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 下一篇:语言哲学视阈下对语言学习本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