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的野心与浅薄

时间:2022-10-25 04:00:27

《搜索》的野心与浅薄

被皮囊包裹着的野心

1. 凸显野心之叙事线索繁杂

理一理《搜索》的人物关系,剧中有五条主要关系线。其中叶蓝秋是唯一明确的被搜索者、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扮演着搜索者的角色,精神上又无法避免地受控于叶蓝秋这个被搜索者最后“被死亡”的结局。这五条人物关系叙事线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同时交替进行,相互影响,包含着资本与权力影响下的商场、职场风波、变幻莫测的情场、婚姻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无奈、人对自由和真相的追求、攸关生死的生存选择、媒体价值观、对生存的焦虑、对正义的探讨……有太多符号性的词可以用来鉴定每个人物。

尽管导演一再强调《搜索》“并非为说大道理而存在”,他的另一句“讲的是人的爱与怕”,却没有办法让人“爱与怕”在一部标准时长的电影中讲过瘾,这完全是大师路线,如果说《霸王别姬》讲的是同一对人物关系在有争议的时代中命运变迁的故事,《搜索》则用零碎的描绘了一个被定义的网络时代。前者重在通过个体看时代,后者凸显透过时代搜索个体的内心。不论怎么变化,共同点可以用两个词归纳——“时代”、“个体”。

叙事的野心,用一个年轻化的故事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这是电影《搜索》。全片没有单纯、细致、饶有趣味地向观众展示搜索网络事件的过程,重心放在“搜索人心”这一隐晦的意向中,通过表象叙事来完成深层叙事。表象看起来在讲一个单纯的人如何阴差阳错地被搜索导致生命轨迹发生变化的事,甚至是在讲述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深层叙事,则是让每个人都觉得说不准哪一天就成为了叶蓝秋,并思考“被搜索”这个处境究竟存在合理性吗?个人能力和群体能力的范围,在当下存不存在真相?

2.凸显野心之角色中充满了符号

顽固派=叶蓝秋 叶蓝秋从独自扛着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实,到公交车上拍拍大腿调戏老男人、以至于后来将一百万交给只有一面之缘的杨守诚并默默地爱上了他,这种独断独行、忍辱 负重的行为,十分顽固,就连选择跳楼自杀,都那么干脆。亮点在于,叶蓝秋的身份是被搜索者,顽固派被搜索,挺符合中国国情。芙蓉姐姐、郭美美,这些网络红人都是顽固派的代表。

保守派=杨守诚 与叶蓝秋相比,杨守诚欠缺勇气,用保守派来定义他,能够让叶蓝秋这个角色更显光辉。保守派与顽固派的冲撞,就像古典乐与摇滚乐的协奏,无法相互拯救却也有一种杂交美。男人从懦弱到担当的过程,在剧情中没有明显的转变,男人的保守被极大地符号化。

激进派=陈若兮 在媒体圈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陈若兮,以一个激进派的形象大大方方示人。大嗓门、急性子、风风火火、收视率为王,她作为强有力的搜索主力、主宰着事件的发展。联系当下在网络上扮演搜索者角色的打假的方舟子,谁不是激进派?

掌权派=沈琉舒 沈琉舒这个人物是中国特色,虽然很讨巧地没有被设立为官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权力为王的人物是全片中让人最过瘾的一个角色,他的大男子气概,他的不可一世,哪怕是最后他的被抛弃,丝毫没有削减他性格上的魅力。

觉悟派=莫小渝 莫小渝从钢琴师到家庭妇女,再从家庭妇女到单身女性的转变,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相得益彰,对于自由和个人价值的追寻是觉悟派的特征,莫小渝是剧中唯一一个明确搜索出自己内心并要好好活下去的女人。

市井派=杨家琪 新闻界的菜鸟杨家琪,看似一个不起眼、随波逐流的人,在懵懵懂懂之中找到了新闻理想。在所有人物关系中,她是想法最单纯也是最没有看点的一个,这样的一个平庸的人最后活得最心安理得,最具正义感。

浮于皮囊之上的浅显

1.故事线:不可信的爱情

叶蓝秋和杨守诚的爱情线,完全可以脱离《搜索》而存在,单独形成一部和纯爱电影《第一次》类似的片子:一个女孩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爱上了一个人,最终无法避免死亡命运的故事。其实叶蓝秋和杨守诚可以轰轰烈烈地爱一把,尽管他们产生于五天之内的爱情,显得生硬而奇怪。这种情愫在叶蓝秋的遗书中以一句“我爱你,可惜这爱来得太迟”昭示天下,杨守诚面向观众流露出对叶蓝秋动心的轨迹也是通过一句台词“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就和她去蹦极”。这是爱?还是好感?又或者是相知而产生的情愫?导演想把这份爱说得无比深刻,深刻到宁愿去死也不求真正的开始,这也恰恰让观众感觉非常浅显。爱,没有改变一个绝望的人,没有让她激发出心中最后的信念珍惜还活着的时光,体味爱情,反而让她觉得死亡是新生,这种宿命色彩充满了让人不能理解的悲伤。

陈若兮和杨守诚的多年爱情,崩溃得也莫名其妙。那种被打散的相濡以沫,在最后关头没有任何的惋惜和挽留,况且叶蓝秋已经死了,陈若兮和杨守诚的分开,更像是经过了搜索事件后悲观主义者自我惩罚的自宫。如果在一份爱情中,泪点和笑点都做得不极致,该脆弱的时候坚强,该刚强的时候懦弱,该如何让观众亲近人物?

2.影片基调:不极致的悲悯

叶蓝秋的死,归根结底的缘由是什么?在电影《搜索》中,叶蓝秋的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与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不如勇敢地面对死亡。”这种恐惧来自于何方,是来自于病痛?还是社会环境?或者是不愿让爱人看到自己在逐渐消亡的一面?片中并没有交代。影片与原著《网逝》相比,对于网络暴力的彰显明显削弱了许多,甚至不敢直言是网络逼死了叶蓝秋。被搜索者的死亡对被搜索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对见证被搜者死亡的搜索者又预示着什么?这种对人物的悲悯感在《搜索》中通过叶蓝秋的死看似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实质不痛不痒,怅然所失。当一部片子的力量变得中庸和小心把持,就丧失了影片本身最原始的生命力。不痛不痒不是迎合市场的法宝,更像是价值观上的自保,难怪陈凯歌说“这是一部悲喜剧”。

3.台词:风格不一

中国导演中,第五代在台词上很少犯低级错误。只是叶蓝秋和杨守诚在风景优美的野外等待看日落之时,两人争执中叶蓝秋的一句“请不要对我咆哮”,让整部片子穿越了。这种现代化的、廉价的网络语言,出现在《搜索》中极具恶搞色彩。有评价说台词的“接地气”是陈凯歌放下身段的表现,脱离了他以往的精英知识分子高姿态,显然放下身段和恶搞仍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一部电影中,台词风格的和谐性处理不到位,重在现代感,并非牢抓现实主义,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时空的错位。

4.节奏零散:碎片式的个人遭遇拼接

《搜索》的故事讲述得不失精彩,深究起来少一股贯穿到底的精气魂儿。如果《搜索》是一部电视剧,家长里短式拼接地花哨处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用在电影上,却少了一些质感。电影故事线中对人物在事件中的深究变成了蜻蜓点水式触碰,多线叙事是《搜索》在宣传上的卖点,同时也是弱点,试想一个手掌的五个手指都伸张发了力,却也丧失了将五个手指握拳发力的的机会。叙事线索的繁杂是《搜索》的重中之重,顾此失彼的代价是视听语言上没有经得起推敲的处理,导演此次的转变点从影片本身来看,重在说事儿,轻于影像。

谁是主角?搜索者VS 被搜索者

搜索者和被搜索者的对抗,完全可以被当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游戏,以既定的游戏法则配以好莱坞经典三幕剧的形式塑造成为一个商业类型片,可《搜索》并没有这么做,试想如果让昆汀·塔伦蒂诺来执导《搜索》,我们该期待怎样的效果?或者让冯小刚来执导《搜索》,那绝对不会是一部悲喜剧。在陈凯歌执导的《搜索》里,分析的落脚点除去社会元素,探讨一下导演在搜索者和被搜索者之间,将哪一方定为主角,也成为了判定影片价值取向的一个吐槽点。被搜索者叶蓝秋对自我的把控在全片中的呈现具有主观能动性,却失控于意外发生后的情绪。搜索者陈若兮更多是在把控别人,最后也失控于自己一手营造的局势。这一对人物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从戏份还是人物行为对剧情的走向来说,叶蓝秋和陈若兮平分秋色。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叶蓝秋自被搜索之后始终存在于唯美的影调之中,陈若兮的画面处理越发男性化。用搜索者陈若兮一手营造的故事讲述了被搜索者叶蓝秋最后的人生,用搜索皮囊讲述一颗被搜索的心,进而试图获得观众的心,而媒体,也许不过是一副皮囊的载体。

上一篇:吴宗宪: 一家公司制作二十档节目,怎会有好东西... 下一篇:中国流行音乐的草根生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