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人生难得的一段经历

时间:2022-10-25 02:40:41

刘湘晨,集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影视导演、文化学者多种身份于一身,常年游走在中国地理的最边缘,透过镜头记录中国珍贵的少数民族地理与文化资源,探讨各种地域文化的迥异与共生共融,挖掘作品内涵的深度和世界意义。这是百度百科对刘湘晨的介绍。

如今的刘湘晨在新疆师范大学做客座教授,从事着影视人类学研究教学工作。30年前,刘湘晨还在新疆财经学院当老师,酷爱文学创作,正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叩开了新疆青年杂志社的大门,用刘湘晨自己的话说,当时能到新疆青年杂志社工作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是最high,最拉风的职业。

在新疆青年杂志社,刘湘晨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纪实作品,“那时的稿子现在看起来有些幼稚,有些不尽如人意,但那段记忆无法抹去,那毕竟是我青春记忆的美好记录。”眼前的刘湘晨头发已经灰白,但说起在杂志社的职业生涯,他依然清晰在目,“我们是竭尽全力传达年轻人的心境。”

从1985年到1994年,刘湘晨在新疆青年杂志社工作了7年,“那时是杂志社最辉煌的时期,杂志社聚集了当时新疆记者、作家行列有探索精神的职业人。”刘湘晨说,“每期刊物都有几篇重头稿件,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为了追求更高的质量,办刊人之间也会发生意见分歧,但目标只有一个,为了让杂志更出色。”虽然离开杂志社那么多年,但刘湘晨依然念念不忘那段在杂志社拼搏的岁月。

至今刘湘晨仍然记得自己采写刘雨田时写下的一句话:“刘雨田踏入他不能踏进之地。”这篇文章还被《读者文摘》及国内重要媒体所转载。“我对文字的追求原则是语不惊人誓不休。杂志社给了我难得的经历,也是我日后驰骋媒体疆场的积淀。”谈起那时新疆青年杂志社的地位,可谓新疆首席媒体。

对于新疆青年杂志社的未来,刘湘晨有美好的祝愿,他认为在新疆,在新疆青年的心中,还应该有一本对青年有指导性和教育意义的刊物,充满正能量,有思想引领性,同时还敢于说真话,为南北疆各民族青年朋友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参考,发挥良师的作用,做新疆青年真正的朋友。同时他也坚信杂志社同仁依然是一群有力量的媒体人。

“最终被大众所接受的唯有真诚,新疆杂志社走过60年,没有跟风,没有虚浮。我衷心祝愿刊物在不断求索的路上走得更精彩。”刘湘晨目光坚定的对记者说。

相关链接:

刘湘晨作品欣赏

《马蹄子一样的黑石头》节选

阿拉套山是天山向北伸去的一条支脉,冰雪消融的河水总要等到每一年这个最美好的时节开始它流转如歌的喧哗,锁在深山里的不尽画意以高山雪线下的白桦林最浓、最诱人,很久以前的牧人看到远处黑色的山岩而有了这里的地名:哈拉图热格,意思是马蹄子一样的黑石头,充入眼帘的却是透着山里丝丝寒意的绿色联翩迭来,让人怎么也难以相信:拥有浩瀚沙漠和戈壁滩的新疆,同样拥有被每一个牧人视作生命的浓浓绿意。

牧人拥有天生最浪漫的情怀,歌声在他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穿过纷纷岁月,古老的歌谣到今天仍在唱,无论在哪里,天崖漂泊的牧人都会凭着歌声找到他的家园。

阿拉套山的部分蒙古族与散布在天山南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同属土尔扈特部落,谁能想得到这安居乐业的恬淡氛围中竟蕴着一脉热血如焰的英雄魂:公元1770年,在年轻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16万9千多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父老历时250多个日夜,从遥远的伏尔加河流域辗转返回祖国,演绎了一出世界史中最为悲烈的民族大迁徙史剧,世代相传的酒囊里容含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容含着这个英雄部落族对故土至死不渝的一片深情厚爱。

上一篇:体育课堂突发意外伤害事故安全问题的探究 下一篇:探讨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