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时间:2022-10-25 02:22:11

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2008年,台湾地区公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数学学习领域(2008年版)》(以下简称《课程纲要》),经过3年的试点实验,于2011年9月正式启动实施。内地对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12月印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文拟就海峡两岸的小学数学教育基本理念作一比较,指出异同,进而引发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一、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相近之处

1. 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纲要》也指出:“数学之所以被纳入‘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有三个重要的原因:数学是人类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人类天赋本能的延伸。”

2. 提倡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纲要》也指出:“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带上来,是九年一贯及“国家”教育政策既有的理念。在数学教育里,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要求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并充分认识重要的数学概念及提升厚实数学能力。”“带上来”是对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而言的,就是说,即便是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放弃,要想办法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提上来。

3. 注重课程的统整。《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其中“综合与实践”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样,《课程纲要》的数学课程中除了数学领域内“数与量”“几何”“代数”“统计与概率”四个主题外,还设计了“连结”这个主题,目的在于沟通四个学习主题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重视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纲要》指出:“在当前的资讯社会里,电脑与电算器已被广泛使用于生活中。面对大量资料,如何处理并获取有用的资讯,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正面有效地使用电脑与电算器,来完成五大主题的学习。”

(二)不同之处

1. 《课程纲要》特别重视能力培养。《课程纲要》指出:“在进入21世纪且处于高度文明化的世界中,数学知识及数学能力,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职场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强调“数学能力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把数学能力提升为民众素质的重要指标,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课程纲要》把数学能力细分成演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数学沟通能力,用大量的篇幅谈数学能力的培养理念。关于数学能力的培养问题大约占《课程纲要》基本理念部分的五分之二。

2. 《课程纲要》特别强调情感教育。《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除专业素养外,教师对学童的爱与关怀,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渡过难关最重要的助力。老师的关怀,能让学生对新的问题持有好奇心及拥有努力寻求问题的解答之意志力。”

3. 《课程纲要》注重指导课外学习。《课程纲要》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也谈了自己的理念:“对于想辅导学童学习数学的家长,须以‘学习数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经验’作为座右铭。在做家庭功课时,让学童在专心一致的情境下学习数学,才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正面情绪与感觉。若心绪不集中,就容易造成计算失误,导致过多的挫折感;而负面情绪的累积,则容易使学生放弃数学。

二、《课程纲要》对内地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1. 应当注重开发学生的多种能力。纵观《课程纲要》,课程目标转化为分段能力指标,以分段能力指标来检测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强调能力的开拓;将“分段能力指标与十大基本能力之关系”作为《课程纲要》的一个项目,突出能力本位,重视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就启示我们,需要将这种理念确实变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行为,进而真正成为学生拥有的能力。但《课程纲要》分段能力指标过于繁琐,不易操作,尚需改进。

2. 应当注意课程“统整”过度问题。“课程统整”是《课程纲要》的显著特征之一。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课程统整”多偏重事实,缺少对学习内容的全盘考虑;学习内容停留于事实,很少发展到概念或原理,学习质量有待提升。数学课程中“统整”过度,有忽视知识学习的危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我们需保持应有的警惕,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要兴利除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3. 应当重视情感教育。人是有感情的。数学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对数学教师有感情,就会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4. 应当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也有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责任。事实上,课堂教育,仅仅是将学生引入数学之门,学生真正要消化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把它转变为数学能力,还是要靠课外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够对课外小学数学教育不管不问。

(作者单位:福建省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上一篇:找准训练点 提升实效性 下一篇:浅论叙事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契合